桂阳县农村本土人才现状调查与思考

作者: 侯青竹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本土人才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以桂阳县为例,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有效培养和利用农村本土人才,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数据搜集和深入访谈的方法,采集桂阳县农村本土人才建设的现状数据,结合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分别从人才数量、人才引进、人才结构、人才培养与利用途径等4个维度,找出影响桂阳县农村本土人才建设的主要因素,并针对现状和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了实施“引才”工程、着力破解人才“不够用”问题,实施“育才”工程、着力破解人才“不适用”问题,实施“留才”工程、着力破解人才“难留用”问题,实施“用才”工程、着力破解人才“不好用”问题等建议,旨在为桂阳县农村本土人才建设提供参考,进而下好本土人才“先手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桂阳县;乡村振兴;农村本土人才;困难;培养

中图分类号:F327;C9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3-30-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3.006

0 引言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2021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都要靠人才来实现。换言之,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资源和动力。

桂阳是湖南省郴州市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农业资源大县,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群众对改变农村面貌、提升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迫切。农村本土人才作为最了解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实际的一批人,能够精准识别和解决当地问题,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生态保护的关键力量。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桂阳县存在内生动力不足、乡村发展明显滞后等情况,人才问题仍然是桂阳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难点和短板,人才资源匮乏成为桂阳县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因此,探究桂阳县农村本土人才的培养与利用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 桂阳县农村本土人才现状

1.1 农村本土人才的定义

关于农村本土人才的概念,学界还未达成共识。基于已有研究,笔者认为,农村本土人才是指拥有本地区户籍,在农村地区土生土长,接受本土哺育,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着深刻的认识,且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有反哺乡村的浓厚情感和愿望,愿意留在农村,为乡村振兴发展奉献自己力量的人[1]。这类人才涵盖多个领域,包括农业、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电商、社会治理等。

1.2 桂阳县培养与利用农村本土人才的情况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2023年以来,桂阳县积极探索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新思路、新做法,统筹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深入实施“聚才兴桂345”工程,不断盘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做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质量,开创了人才事业发展新局面。

1.2.1 在引进人才上做文章,着力建设“人才高地”

近年来,桂阳县把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采取精准分析、制度保障、用心服务等工作举措,不断加快引才、聚才步伐。自2023年以来,桂阳县各用人单位先后赴长沙市、湘潭市、桂林市等地高校开展专场招聘12场,共引进高层次医疗技术人才37人,其中桂阳户籍人才22人;引进急需紧缺教师教练员5人,其中桂阳户籍人才2人;引进硕士及以上党政人才30人,其中桂阳户籍人才9人。创造了人才引进“新速度”,全面推动了人才引进和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1.2.2 在选拔人才上做文章,有序开展招聘选聘

桂阳县坚持以稳定民生、促进就业为主题,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23年,桂阳县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5人,共1 444人报考,其中桂阳户籍考生9人;县农业农村局开展定向培养2023届基层农技特岗毕业生招聘考核工作,共考核合格9人,已完成用编聘用手续,其中农村本土人员9人;县自然资源局牵头开展“干部乡贤规划家乡行动”,动员在外公职人员、退休干部、乡贤能人积极返乡,吸纳多方智慧力量,为家乡规划建言献策,推动村庄规划提升,目前已成立规划提升小组16个,发动相关人员100人。

1.2.3 在用好人才上做文章,做到人岗相适

只有用好乡村本土人才,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作用,优化乡村人才环境,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乡村人才队伍,形成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桂阳县突出人尽其才、人岗相适用人导向,将不同特长的本土人才安排在适合的岗位,使他们能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才能;用好本乡本村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等人才力量,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乡村治理、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村级事务;充分发挥本土人才在技艺传承、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并在待遇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桂阳县为确保“三支一扶”及公开选聘大学生在乡村干得好,把保障人才工作生活待遇放到突出位置[1]。一方面,指派专人负责,及时足额为他们发放生活、交通补贴;另一方面,深入服务单位,结合县情乡情和大学生所学专业情况,现场协调解决困难,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1.2.4 在培育人才上做文章,全面铺开农业技术人才培训

近年来,桂阳县牢固树立“人才就在身边”的理念,坚持以自主培养为主,大力实施“人才培育”工程。桂阳县依托县职校平台资源,与园区企业开展产学深度合作,实行订单培训,建立6个“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为园区企业培育和输送产业发展技能人才1 454名,为桂阳县打造千亿产业园区注入了智力“活水”。同时,桂阳县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和“能人回引”培养计划,先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 642人、种养能手等土专家和田秀才2 600余人、直播带货人才300余人,推动形成了“培养一批能人,带富一方百姓,振兴一方发展”的人才效应。

1.2.5 在留住人才上做文章,支持鼓励大众创新创业

桂阳县大力支持农民返乡创新创业,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本土创新创业人才,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被评为“2023年湖南省农村创业典型县”。同时,建立县委书记抓人才工作责任清单和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一对一”名单,开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帮助解决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问题20余件,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桂阳县加强经费保障,每年设立不低于5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资源开发和兑现政策奖励,为推进人才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桂阳县实施了“人才安居”工程,在县就业中心建成5 000余m2的人才公寓,可供150余名人才免费拎包入住,让各类人才居有定所、业能安心。

2 桂阳县农村本土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

2.1 人才流失严重

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抢人大战”,发达地区利用经济、环境、高薪酬、高待遇等优势向欠发达地区挖人才,吸引农村青年人才外出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人才争夺战”呈现“东强西弱”局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部地区人才流失和发展不平衡问题[2]。同时,在外求学的大学生、“外出能人”回乡意愿不强,也造成本土人才总量偏少,本土人才在数量上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需要。

2.2 人才引进困难

近年来,桂阳县正奋力争创“全国百强县”。在2023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排名中,桂阳县排名第91位,对投资者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桂阳县人才引进工作在政策优惠、经济奖励、产业扶持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桂阳县舂陵江镇制陶产品主打酒坛、菜坛等日用粗陶,产品附加值、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引进的高端人才留不住。与之对比,景德镇在做大件陶瓷及高端陶瓷产品上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陶瓷产业链成熟完备,由此吸引并汇聚了大量高端人才。同时,四川省夹江县、重庆市荣昌区也有成熟的制陶产业链,导致舂陵江粗陶市场扩张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得不拼资源、拼消耗,粗陶被粗放式卖出“萝卜白菜价”,从而进一步削弱了企业在高端人才争夺方面的竞争力。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高端人才落户生活的意愿不强烈。三是受引才最低学历限制,一些乡镇基层单位急需专业人才却无法“降格以求”,出现高学历不愿去、低学历进不来的两难局面。四是部分用人单位只重引进、不重使用,人才引进后的晋升通道没有打通或激励措施不足,导致引进人才满身知识和技能却“无用武之地”,不同程度存在离职现象。

2.3 人才结构不优

近年来,桂阳县正在大力实施百亿文化旅游产业创优发展工程,全力做好“红色+绿色+古色”融合文章,积极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然而,由于挖掘培养力度不够,深耕文化旅游产业的实干型、技术型、管理型人才数量偏少,发展动力不足,不能有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从事的行业、掌握的技能结构不合理。当前,桂阳县本土人才大多集中在第一产业的种植养殖业,从事二、三产业的精深加工、经营管理、产品营销、电子商务等经营管理型人才偏少,具有较高乡村治理能力的乡村基层组织管理型人才更加稀缺。二是传统文化传承人、文旅产业能人、休闲农业新业态能人缺乏,挖掘培养力度不够。桂阳县是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湘昆的发祥地,长期以来,昆剧、湘剧、祁剧、花灯戏等在这里薪火相传、争奇斗艳。桂阳县也因此被外界誉为“戏窝子”。近年来,桂阳县先后成立了洋市镇庙下村湘剧班、太和镇神下村祁剧班等20余个业余剧团。但由于待遇不高、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等原因,多个剧团均存在人才不足、后备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使得戏曲艺术发展遭遇困境。三是农村本土人才比例结构不优,年龄偏大。据舂陵江天顺祥陶瓷厂介绍,愿意留在厂内务工的多为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青年人较少。

2.4 人才利用途径单一

企业与人才匹配难,地方资源配置集中在传统产业,对新兴行业和技术创新的支持不足,本土人才的技能和地方企业的需求不匹配,导致人才不能得到有效利用[3]。近年来,舂陵江飞仙陶瓷销量持续走低,企业为求生存发展,尝试开展电商业务以求拓宽销路,可又苦于当地没有可靠的电商团队,只能花大力气从外地引进电商团队,不利于本土人才的利用与成长。

3 桂阳县农村本土人才培养对策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21年3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2020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本地外出人员联络机制,引进一批返乡入乡人才,发掘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和能工巧匠,按规定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和引进人才及其家庭提供配套公共服务;返乡入乡创业企业招用的技术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要纳入当地人才引进政策支持范围,按规定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审以及各类重点人才选拔培养奖励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4]。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因此,桂阳县要想实现乡村振兴蓝图,应该将“人”作为关键要素来统筹考虑谋划,要全方位引进、培育、留住、用好农村本土人才,不断在吸引外出本土能人返乡就业创业、健全本土人才利用评价激励机制、培育壮大乡村主体人才队伍、留住本土人才上下功夫,造就一支有情怀、有知识、有能力、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队伍,从而不断增总量、提质量、优结构。

3.1 大力实施“引才”工程,着力破解人才“不够用”问题

桂阳县应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瞄准发展所需,精准“引才”,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