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三农”情怀培育研究与实践探索
作者: 燕梅 钱其存摘 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三农”情怀的人才队伍。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作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面临着学生学农不知农、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归农等现实问题,培养服务“三农”人才的“造血池”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制约着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立足自身实际,从党建引领、课堂优化、产教融合、三全育人等方面出发,着力提升“三农”情怀培育的高度、深度、广度和效度,为涉农院校“三农”情怀培育提供实践探索,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三农”情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3-35-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3.007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三农”工作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尤其是具有“三农”情怀的青年工作人才。深厚的“三农”情怀是人们做好“三农”工作强大的精神动力。涉农高校依农而生,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知农爱农人才的重任。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情怀培育,促进学生立志兴农强农,仍然是应用型本科涉农高校面临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使命。
1 “三农”情怀的内涵解读
“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明确指出,“三农”工作没点情怀还真搞不了,出差比别人都远,得到乡到村、爬坡下田,必须带着感情、饱含热情、充满激情去干工作,有时候还要有点痴情[2]。这些论述揭示了“三农”情怀的科学内涵和重要价值。具体到高校涉农专业学生而言,“三农”情怀有以下4层内涵。
1.1 学农要知农,对“三农”有感情
感情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要具备“三农”情怀,首先要深知“三农”。涉农高校学生要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了解农学相关知识,了解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体会现代智慧农牧业的发展,摒弃传统落后的农业观念,对“三农”有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1.2 知农要爱农,对“三农”有热情
在对“三农”有了基本认知之后,要心系“三农”,热爱“三农”。涉农高校学生要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村,走近农民,摒弃对农村和农民的偏见和误解,增强对涉农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学农的自觉和信心。
1.3 爱农要为农,对“三农”有激情
“三农”情怀关键在于行动,“知农爱农”最终要转化到“为农”的实际行动之中。涉农高校学生要甘心事农,投身“三农”工作中,扎根基层,潜心为农,力争成为农民致富的“带路者”、乡村治理的“引导者”、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护者”。
1.4 为农要强农,对“三农”有痴情
“三农”情怀最终要看效果,其落脚点在于造福农民、振兴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农就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涉农高校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转化为生产力,用真才实学践行科技兴农、绿色兴农、质量兴农,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
2 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三农”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 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三农”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在新时代,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加强“三农”情怀教育的意义尤为凸显。
2.1 实现学生自我价值,涉农院校责无旁贷
长期以来,受行业特点、技能要求、就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涉农专业被认为是“艰苦专业”[3]。涉农院校开展“三农”情怀培育,有利于学生改变传统落后的观念,正确看待农业,增强对农业农村的认同,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大有可为的产业,农村是实现梦想的地方,从而在“三农”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把改变农村面貌、强农兴农作为一生的理想追求。
2.2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涉农院校重任在肩
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要立足建设农业强国、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责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强化“三农”情怀培育。开展“三农”情怀培育有利于涉农专业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和正确的就业创业观,能使其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地区发展大局,有助于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有利于传承中国精神,全面提高农林人才质量。
2.3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涉农院校义不容辞
《2023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高素质农民平均年龄为45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1.95%[4]。因此,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急需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涌入农村,为“三农”工作增添活力、动力与智力。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有利于涉农专业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走向农村、扎根基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美丽幸福中国。
3 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三农”情怀培育的现实困境
农强则国强。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三农”人才培养工作。然而,当前涉农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三农”情怀培育不足的情况,导致一些学生的“三农”情怀不深,服务“三农”意识不强,出现学农不知农、不爱农、不归农的现象。
3.1 专业意识模糊,专业思想不稳定
从生源来看,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虽然近几年城镇学生的生源比例在不断提高,但依然有80%的学生来自农村。近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学生能够感受到乡村的变化,但对乡村的发展历史并不了解,对乡土文化不感兴趣,对“三农”的认知仅浮于表面,甚至还存在一些负面的错误认知,高考报志愿时主动选择农学类专业者较少。大学新生入学后,普遍存在对农学专业的认识不清晰、农学专业思想不稳定等现象[5]。此现象在涉农院校中更为普遍,一部分学生在后期还会选择转入其他非农学专业。以该校动物科学专业学生为例,调查显示,约有46.3%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为一般或不喜欢,对专业前景表示一般或暗淡的学生更是高达65.6%。
3.2 专业教育滞后,农牧氛围不浓厚
在教育教学中,涉农专业课教学更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对于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还不够重视;思政课教学偏重空洞的说服教育,“三农”情怀教育元素融入不够。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体验式的研学活动还不够,农业劳动教育没有普及。思政育人队伍中,具有农学专业背景的比例不高。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思政育人队伍中,有78%的教师为非农学专业毕业。涉农院校的校园环境应具有鲜明的农牧特色,无处不在的农耕文化场景对学生“三农”情怀培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农院校的校史资源开发还不够,优秀校友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不充分,校园环境中的农牧特色不鲜明,导致学生的“三农”情怀不浓厚。
3.3 返乡意愿走低,就业形势不乐观
从就业来看,学生存在学农不归农的现象,基层就业意愿不强,就业对口率不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考研成为越来越多学子的选择。伴随着考研热,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科学专业95%以上的学生在毕业时首选考研,毕业当年考取率在50%~60%;未考取研究生的同学选择二次考研或考公务员、教师等,从事本行业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这与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匹配,也与当前“三农”工作对于此类人才需求旺盛的情况不相适应。
4 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三农”情怀培育的实践探索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应用型涉农本科院校,始终结合河南这一农业大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立足河南、面向地区、服务“三农”、振兴乡村为使命,注重加强学生“三农”情怀培育,对接牧工商产业链,将学科专业优势与区域发展需求相结合,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助力企业发展、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农(商)户致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农业类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为河南地区脱贫攻坚、产业振兴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4.1 党建引领,着力提升“三农”情怀培育的高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涉农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学院以党建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建设为契机,持续构建“党建+”育人实践模式,突出党管人才,强化党建引领,着力提升“三农”情怀培育的高度。
4.1.1 “党建+阵地”,夯实教育基础
学院着力打造和建设了“党史文化长廊”“红色小屋”等红色教育基地,大力弘扬在革命和改革建设中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中国人民形成的伟大精神。学院以校内课堂为主阵地,同时积极拓展校外人才培育阵地。学院立足中原大地,组织师生赴焦裕禄纪念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红旗渠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深入革命老区,感受革命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学院还与涉农企业开展联合党建,组织师生赴河南天康集团、河南省鼎元种牛育种有限公司等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使学生党员了解相关农牧企业的发展,增强党日活动的“三农”味。
4.1.2 “党建+模范”,突出示范引领
任何事业都离不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6]。学院聚焦“三农”,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广泛发掘和提炼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先进典型和事迹,挖掘“三农”工作中成效突出、优秀做法,开展“劳模进校园”“工匠进课堂”等活动,编写了《西部志愿汇》《优秀校友录》等书籍,编排了《青春在西部放歌》《护羊倌》等原创话剧、情景剧等并进行广泛宣传。学院在师生党员群体中开展“亮身份、做承诺、当先锋”等党建品牌活动,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让党员学在前面、干在前面。
4.1.3 “党建+服务”,深化情怀教育
学院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政治觉悟高、能力强、技术好的党员教师驻村锻炼,持续开展“百名专家助百村(企)”工程(“双百”工程)及“双百”工程进企业行动,初步形成了“平台+系统”“基地+团队”等社会服务工作模式,精准对接行业企业,切实为农(商)户解决问题,并反哺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学院推动“三下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让科普“下乡”、让服务“上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三农”情怀。
4.2 优化课堂,着力挖掘“三农”情怀培育的深度
习近平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学院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构建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三大育人体系,使专业课、思政课、创新创业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着力挖掘“三农”情怀培育的深度。
4.2.1 构建“专业+通识”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学院加大课程思政建设投入,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名师评选等工作的重要指标,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抓手,从学科文化、科学精神、人格塑造等视角挖掘并整合思政元素,用思政元素点亮专业课,打造多门省级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面对新农科的新要求,对接行业产业发展新要求,学院申请增设了国家首个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发了智慧畜牧总论、生态与环境等系列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肉蛋奶那些事”“一杯牛奶的故事”等通识选修课,引发广大非农学专业学生的兴趣,涵养家国情怀,让服务“三农”、扎根基层的思想在学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4.2.2 构建“理论+实践”的思政课程育人体系
学院在思政课教育中注入对农村和农民的情感认同和关怀,将“三农”味、专业情融入思政课,打造“农味”思政精品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三农”情怀培育的深度融合。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将“三农”情怀教育元素如“脱贫攻坚先进典型案例”“工匠精神”等融入相关课程章节中;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光盘行动”“家乡这十年”等主题演讲,开展“畜牧业发展趋势”等调查研究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村和农民,引导学生将爱国情转为爱国行,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