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社区参与对基层治理的影响研究
作者: 盛睿娴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社区参与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机制,在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和提升治理效能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社区参与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基层治理的影响。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深入剖析社区参与在乡村振兴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基层治理的影响。发现社区参与能够有效激发农村内生动力,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乡村治理的整体效能。然而,当前社区参与在实践中仍面临参与动力不足、参与能力欠缺、制度保障不完善等挑战。基于此,提出了完善社区参与机制、提升参与主体能力、优化制度环境等策略建议,以期为推动乡村振兴中的社区参与和基层治理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区参与;基层治理;治理效能;参与机制
中图分类号:D422.6;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4-3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4.007
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致力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参与作为连接政府与农民的重要纽带,对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社区参与对基层治理的影响,旨在深入分析社区参与的现状、问题及其对基层治理的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1 社区参与对基层治理的影响机制
1.1 提升决策质量
社区参与可以显著提升乡村治理的决策质量。通过广泛吸收村民意见,决策者能够全面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和村民诉求,避免“闭门造车”。村民的集体智慧和地方性知识为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使决策更加贴近实际需求[1]。例如,在制订村庄规划时,村民的参与可以帮助识别潜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社区参与还增加了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公开的讨论和协商过程可以让村民充分了解决策背景和所考虑因素,即使最终决策不尽如人意,但更容易获得理解和支持。这种参与式决策机制不仅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还增强了决策的执行力和可持续性。通过定期举办“村民议事日”等活动,可以将社区参与制度化、常态化,进一步提升决策质量。
1.2 优化资源配置
社区参与在优化乡村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村民作为资源使用的直接受益者和最了解本地情况的群体,其参与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资源需求和优先顺序。通过参与式预算等方式,村民能够直接了解和监督公共资金的使用方向,确保资源投入最需要的领域。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村民的参与可以避免“形象工程”,将有限资金用于解决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同时,社区参与还能激活闲置资源。通过村民自治组织和合作社等形式,可以盘活集体资产,整合分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种由下而上的资源配置机制不仅提高了资源使用的精准度,还增强了村民对公共资源的监督意识。实践中,可以推广“村民议事会+专家顾问”模式,既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又引入专业建议,实现资源配置科学性和民主性的统一。例如,某村通过这种模式成功开发了废弃矿山旅游项目,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带动了村民增收。
1.3 增强社会凝聚力
社区参与对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具有显著效果。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多,共同的参与经历培养了集体意识和归属感。在讨论和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中,村民学会了相互理解、妥协和合作,增进了邻里关系。例如,在村庄环境整治等公共事务中,村民的共同参与不仅改善了生活环境,还增强了社区认同感。社区参与还为村民提供了表达诉求和维护权益的渠道,减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2]。通过公开透明的参与机制,村民能够及时了解村务信息,消除疑虑和猜忌,提高了对村级组织的信任。这种增强的社会凝聚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社区参与可以通过文化建设来增强凝聚力,例如,组织编撰村史、举办传统节日活动等,既传承了乡村文化,又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连接;某村组织的“村歌大赛”,不仅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还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1.4 提高治理效能
社区参与可以显著提高乡村治理的整体效能。通过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了政府、村级组织和村民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提升了治理的覆盖面和精细度。村民参与使得治理方式从单一的自上而下转变为上下互动,增强了政策执行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例如,在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中,村民参与可以帮助精准识别服务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同时,社区参与还增强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参与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村民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减轻了基层政府的治理压力。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还降低了治理成本,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社区参与通过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例如,建立村务网上公开平台、微信群等,实现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参与村庄事务讨论和决策。
2 乡村振兴中社区参与的现状分析
2.1 社区参与的主要形式及成效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社区参与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村务公开等传统参与方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互联网+村务、线上投票等新兴参与形式也逐渐普及。根据国家乡村振兴局和民政部联合发布的《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社会组织被鼓励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打造公益品牌。这些参与形式的丰富化极大地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村民直接参与村庄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不仅可以使决策更加贴近实际需求,还增强了自身的主人翁意识。例如,在制订村庄发展规划时,广泛听取村民意见,既确保了规划的可行性,又调动了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此外,一些地区还创新推出了“村民说事”活动和“乡村议事厅”等特色参与形式,通过定期组织村民座谈、问题征集等方式,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参与渠道,提高了基层治理的透明度和村民满意度。
2.2 社区参与的区域差异和政策支持
社区参与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显著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如东部沿海省份,社区参与程度较高,形式更加多元。这些地区的村民普遍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能够积极利用各种渠道表达诉求和参与决策。相比之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社区参与相对滞后。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民政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引导全国性社会组织、省级社会组织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搭建东西部协作交流平台,支持东部地区社会组织参与定点帮扶、对口支援。这些政策旨在缩小区域差异,提升欠发达地区的社区参与水平。例如,在浙江等地,村民自治组织发展较为成熟,村规民约制定和执行较为规范;而在一些西部地区,村民参与仍局限于基本的村务公开和选举。这种区域差异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体现了基层治理文化和传统的差异,对推进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挑战。
3 社区参与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问题
3.1 参与动力不足
乡村振兴进程中,社区整体面临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当前,社区缺乏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难以调动成员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许多农村社区存在“搭便车”现象,社区成员认为参与与否对集体利益影响不大,导致整体参与热情不高[3]。同时,长期以来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社区习惯于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参与。此外,一些地方存在形式主义,社区参与流于表面,无法真正影响决策,进一步削弱了集体参与动力。社区参与意识淡薄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对自身权利认知不足,对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集体主人翁精神。这种参与动力不足的现状,不仅影响了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实效果,也阻碍了农村社区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的提升,亟须通过有效措施激发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
3.2 参与能力欠缺
农村社区普遍存在参与技能不足的问题,在现代民主协商、表达集体诉求、解决内部冲突等方面的能力有限。许多社区不熟悉组织会议规则,不善于在公开场合凝聚共识,难以有效参与村务讨论和决策。专业知识的匮乏也是一个突出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乡村发展事务,如土地流转、产业规划、环境保护等,社区往往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而难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种能力欠缺不仅影响了社区参与的质量和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庄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农村人才外流严重,留守人员多为老年人和妇女,他们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相对较低。同时,农村社区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和学习平台,难以持续提升村民的参与能力。这种人才匮乏和能力不足的状况,使得许多农村社区在面对复杂的乡村振兴任务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也影响了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落实和长久可持续发展。
3.3 制度保障不完善
制度保障的不完善是制约社区有效参与的重要因素。当前,许多地方的社区参与程序仍不够规范,缺乏明确的参与流程和标准。社区参与的时机、方式、程序等方面存在随意性,难以保证参与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有些地方虽然在形式上设立了社区参与的渠道,但实际操作中往往走过场,难以真正影响决策。监督机制的缺失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对参与结果的落实缺乏有效监督,社区意见得不到及时反馈和执行。同时,对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机制不健全,难以保证社区整体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这些制度层面的缺陷严重影响了社区参与的效果和可持续性。要改善这一状况,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完善社区参与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参与程序和监督机制,为社区有效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从而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4 优化乡村振兴中社区参与的策略建议
4.1 完善社区参与机制
完善社区参与机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建立多元化参与渠道是关键,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参与途径。例如,开发村务APP或微信小程序,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村情、表达意见;定期举办村民恳谈会、议事会,为面对面交流提供平台。同时,健全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也不可或缺。设立村民诉求收集箱,定期整理并在村务公开栏公示;建立村民代表轮值制度,让不同群体的声音都能被听到[4]。此外,引入第三方调解机制,如聘请法律顾问或成立村民调解委员会,以公正、专业的方式处理村内纠纷。
为进一步提高参与的广泛性和实效性,建立分层分类的参与机制。根据村民特点设计不同的参与方式。例如:对年轻人重点发展线上参与渠道,对老年人组织小规模院落会议,引入激励机制“参与积分制”;建立反馈闭环和跟踪反馈机制;培养参与文化,举办“最美参与者”评选;将参与精神融入村规民约。这些措施能够确保村民的诉求得到表达和回应。在实施过程中,先在部分村庄试点,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确保机制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5]。
4.2 提升参与主体能力
提升参与主体能力是优化社区参与的关键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村民参与技能培训。组织村民代表赴先进村庄考察学习,了解成功经验;邀请专家定期开展培训讲座,内容涵盖民主协商、公共预算、项目管理等实用知识;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村民大会等互动方式,提高村民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同时,培育新型农村社会组织也是提升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扶持成立村民兴趣小组、专业合作社等,鼓励村民围绕共同兴趣或产业需求自发组织起来。通过这些组织,村民能够在日常交流中提升参与意识和能力。此外,建立村庄人才库,发掘和培养本村的能人志士,让他们在参与村庄事务时发挥带头作用。乡镇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如设立社区参与专项基金,为这些培训和组织活动提供必要资源。
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梯队培养”策略,首先选拔一批有积极性的村民骨干进行重点培训,然后由他们担任“参与引导员”,在村内开展二次培训。设立“参与积分制”,村民参与培训和村庄事务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兑换实用物品或优先享受村内公共服务。对于新型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采取“孵化器”模式,由乡镇提供场地和初期运营指导,帮助这些组织度过初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