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在河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 乔国栋 梅星星
摘 要: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创新,为助力河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该制度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起源沿海、东西试点、快速扩展、全国覆盖,在河南省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试点阶段、推行阶段、完善阶段等3个阶段;其对河南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成效显著。然而,科技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科技助农面临基层“人员荒”、农村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空缺、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助农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仍是阻滞科技特派员助力河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障碍。为此,从精准服务、科技创新驱动、创新平台打造、科技巩固脱贫成果等方面提出科技特派员助力河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4-36-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4.008
0 引言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创新,科技特派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撑。自福建省南平市试行到推广至全国以来,科技特派员作为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2021年12月30日,《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正式印发实施,标志着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进入“4.0时代”,将为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科技特派员,国内学者苗洁[1]指出,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是以科技人才为基础的,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魏玲玲等和孟思达等[2-3]以浙江省为例,提出高校要发挥培养科技人才的作用,建立新型科技特派员队伍,挖掘科技特派新渠道。李玉清等[4]认为,校地应该协同发力,实现校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张睿等[5]总结了广东省科技特派员三大管理模式以及专属的“广东模式”。王永杰[6]指出,科技特派员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方面作用显著。臧雷振等[7]指出,科技创新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部分,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个科技、人才、信息和资金等嵌入式进入农村的过程,政府、高校和地方应相结合,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杨敏[8]认为,科技特派员具备人文和规划设计素质,应以此为基础加强特派员整合资源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曹双梅等[9]指出,强化科技特派员行动参与主体多方联动,挖掘科技特派员制度新功能。
王雪娟[10]认为,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对农村现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应加强农村人才远程培训,深入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高亚文[11]指出,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要以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为基础,通过政策激励措施激发科技特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河南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云平台”,汇集优秀科技人才,为现代农业发展添动力。
国外乡村振兴发展历程及HONDA等[12]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值得借鉴[12]。SCARBOROUGH等[13]研究了农业技术推广中,科技特派员在政府机构与非政府组织合作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农业研究和推广中的合作是由某些因素导致的;GREENE[14]认为,政府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应该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JOSEPH[15]认为,科技特派员队伍中的科技人才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重视并推广其创新精神。
科技特派员在河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作用发挥,还存在诸多瓶颈,这需要深入研究科技特派员以科技助农的作用机制,以此精准探索科技特派员在河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作用发挥的实现路径。
2 科技特派员发展历程
2.1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历程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20世纪末南平市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实行的“科农对接”政策的基础上形成的。该制度是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组织方式等的创新型变革,其成功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科技特派员是指被派遣到特定地区或组织,负责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技术培训等相关任务的专业人士。科技特派员与当地的企业、学术机构和政府部门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技术培训和知识转移;了解当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状况,并将其反馈给所属单位。科技特派员需要理解并适应当地的文化和习惯,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推进科技合作和创新。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沿海、东西试点、快速扩展、全国覆盖。该制度的产生距今已近30年,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调研阶段、试点阶段、推行阶段、完善阶段。在此背景下,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发展历程也可概括为此。随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展,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与各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其工作重心也随之由扶贫转向乡村振兴(图1)。
2.2 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情况
2007年,信阳市平桥区被列为全国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地区。2009年,河南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10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意见》,全面开展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自此,科技特派员制度进入推行阶段,科技特派员的工作重心是脱贫攻坚。2017年以后,随着河南省53个贫困县陆续脱贫,以及2018年国家乡村振兴规划出台,科技特派员的工作重心转向乡村全面振兴,即自2018年以后,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制度进入完善阶段。
2021年,《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出台,标志着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进入“三级联动”的“4.0时代”。即按照“引队入站,三级联动,党建引领,科技支撑”的原则,指导全省107个县,每个县成立1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悬挂“科技特派员服务队成员信息公示牌”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成员信息公示牌”。服务队全员入站并成立临时党支部,常态化搜集基层技术需求,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建立服务台账制度。科技特派员每次完成服务后接受受援对象评价,并向工作站报备,工作站实时了解受援对象满意度,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图2)。
3 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成效
3.1 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
河南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等多部门联合实施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谋划了“五个一”扶贫新模式。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河南省向贫困县直接投入经费7.54亿元,实施科技扶贫项目485项,建设省级平台542家,持续支持53家科普传播基地、54个省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105个科技特派员服务队、5 130名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服务21万余次,解决产业技术难题6 200余项,培训群众100余万人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6 000余项,推动兰考蜜瓜、卢氏食用菌、淮滨弱筋小麦、光山桑蚕、郸城薯业等一批地方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在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纪念会上,河南省3名科技特派员获国家通报表扬;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上,河南省作为唯一省级代表就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典型发言。
3.2 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高校院所科技特派员围绕种业创新开展大量基础性研究和成果集成推广示范,为农业产业振兴奠定种业基础。多年来,科技特派员通过省科技专项的重点支持,取得了种业方面的创新成果。例如,河南省培育的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矮抗58、郑麦366、百农207等先后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新品种,引领了我国小麦品种更新换代;选育的小麦品种“丰德存麦20号”平均667 m2产量855.2 kg,刷新了黄淮冬麦区千亩方单产最高纪录。“豫花”“远杂”系列花生品种累计推广面积0.8×107 hm2以上,引领世界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选育的芝麻新品种豫芝DS899,平均单产位居世界第一;培育出“豫粉1号”蛋鸡新品种,是河南省家禽领域唯一一个国审新品种,成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新品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培育的“黄淮肉羊”新品种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终审,是河南省第一个自主硏发的肉羊新品种。
二是科技特派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乡村人才振兴培育科研生力军。通过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领军人才基金等,分阶段、分梯次进行河南省人才培养,形成了稳定的农业人才队伍。河南省农业领域培育本土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749人、国家杰出优秀青年和杰出青年70人,省级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61个、省级科技特派员2 000余名。涌现出了张改平、张新友、许为钢、康相涛、张海洋、茹振钢、欧行奇、程相文、汤继华、田克恭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同时还有郑天存、沈天民、刘少林等一批农民科学家,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乡村人才振兴“添置赋能”。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体系日益完善,促进科技特派员工作高位嫁接,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原动力。近年来,河南省协助推进获批了国家生物育种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周口)、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等一批“国字号”高能级平台;争创了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农业科技园14个,建有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3家;另建有河南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河南大学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中棉所棉花生物学、天冠生物燃料、洛阳一拖拖拉机动力系统等5家涉农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农业领域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3家,建有杂交小麦、玉米生物学、水稻生物学、油料作物遗传改良、肉制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等省级重点实验室47家;认定省级星创天地278家,其中许昌鼎优、洛阳乐活、周口天豫等73家晋升为国家星创天地,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原动力。
4 科技特派员助力河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困境剖析
4.1 科技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
当前,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农户的科技需求较大。然而,受思想观念、教育水平、地理区位等不利因素制约,科技特派员的需求很难得到有效满足。省会城市及各个地市,不乏实力雄厚的科技机构,拥有先进设备、优质品种、科学管理方法和高端人才,但是因激励机制缺乏,导致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将科技真实有效地供给贫困地区。尤其地处“三山一滩”的地区,多具有丰富的农业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这些资源优势很难变现为资本优势,导致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之间的科技资源供需错配。
4.2 科技助农面临基层“人员荒”
地市层级拥有较完整的科技管理部门,而县区层级科技部门力量薄弱,对科技帮扶项目、人才、技术等在“三农”领域落地的服务能力不足。
4.3 农村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空缺
当前,各地区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然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派驻到乡村的科技特派员或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普遍较差、后勤保障不能持续,导致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在科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4.4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河南农村产业多以第一产业为主,结构单一,缺乏第二三产业支撑,且农业一产科技化程度不高[16]。这导致二产、三产农业科技下沉转化缺乏技术承载主体,进而影响科技助农效果。
4.5 科技助农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在现有政策体系下,科技产品服务方与受助方之间的协作关系,主要依靠政治与道义因素的有限约束,参与服务的社会各界虽然可按计划提供技术、配置资金、安排人员,但由于不存在竞争机制,故而缺乏自主权、能动性。并且,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政府职能作用不断弱化的情况下,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等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导致服务方在与受助方的利益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使得科技助农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5 科技特派员助力河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
5.1 坚持精准对接与全面覆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5.1.1 发挥产业服务团优势,助力主导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