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作者: 姬加恩 翟士军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0

摘 要: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12—2021年,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虽然波动频繁,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省(自治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各省(自治区)都具有相对的优势和劣势;协调和开放维度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鉴于此,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应强化政策扶持引导,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打好体制基础;强化短板领域和薄弱环节,促使各地区农业均衡全面发展;坚持绿色农业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关键词:农业高质量;黄河流域;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4-48-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4.010

0 引言

新时代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生产水平和粮食保障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受资源环境、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以小规模家庭生产为主,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产品价格优势不断减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需求。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 文献综述

农业关系国安民生,农业高质量发展备受学界广泛关注。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针对农产品质量而言,还应该包括高标准要求的农产品、高生产效益的农业产业、高效完备的生产经营体系和高品质的国际竞争力[1]。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当满足以下3个条件:农业供给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农业经营具有较高效益和农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2]。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以创新构建农业发展新业态[3]、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4]、应用数字技术[5]、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6]等。利用物联网发展智慧农业[7]和循环农业[8],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方面,可以利用单一指标作为替代变量,如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评价中国地级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9]。由于农业高质量发展涉及范围广泛,单一指标无法全面衡量农业高质量发展事实,因此采用多维度衡量构建指标体系成为主要研究范式。例如,从绿色发展引领、供给提质增效、规模化生产、产业多元融合构建指标体系,评价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10];从产品质量、产业效益、生产效率、经营者素质、国际竞争力、农民收入、绿色发展等7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1]。随着新发展理念研究兴起,可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12]。在评价方法方面,学者多采用熵值法[13]、熵权TOPSIS法[14]和层次分析法[15]等方法进行测度。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在一些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研究对象方面,已有研究多集中于黄河流域某一省(自治区)或某一产业,对黄河流域整体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较为缺乏;在研究内容方面,学术界对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多集中于内涵阐释、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上,对于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尚有不足。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包括上游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中游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下游河南省、山东省。笔者以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遵循“新发展理念”,构建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更精准科学地衡量区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找到发展的缺陷和面临问题,并为未来区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由于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较多,各指标的权重配比难以客观确认。笔者选取因子分析法来处理现有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指标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信息重叠、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应用此方法可对复杂样本起到降维作用,同时达到样本权数处理的客观要求。

运用SPSS 23.0软件对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2012—2021年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方差累计贡献率至少达到85%为原则确定因子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进行方差极大旋转后,将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各省(自治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并排序。

2.2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选择

基于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借鉴张永旺等[16]、赵敏等[17]的研究基础,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2.3 数据来源

为探究2012—2021年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笔者选取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瑞思数据库(RESSET)及各省(自治区)统计年鉴。

3 实证分析

3.1 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对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的18个指标进行抽样适合性检验(Kaiser-Meyer-Olkin检验,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653,超过临界值(0.5),同时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远小于一般认定标准(0.05),说明各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3.2 公因子提取与命名

提取公因子,分析得出2012—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具有代表性的18个农业高质量发展因子的提取情况,通过提取值的大小来反映各指标信息的保存完整度。因子方差在0.750~0.967,其中18个指标中有12个指标的提取值大于0.8,表明各变量中信息分别被提取出的比例较高,满足后续的分析要求。结果如表3所示。

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为公因子。若提取公因子累计信息高于85%,则说明分析有效。有5个成分因子的初始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百分比为85.84%,满足累计方差百分比大于85%的条件,因此可以确定5个主因子,即F1、F2、F3、F4、F5。为了更好地解释提取的因子,采用最大方差法将因子进行旋转,使得各因子仍然保持正交状态,但各因子的方差差异达到最大,即相对载荷平方和达到最大。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成分矩阵中各指标载荷值大小,主因子F1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城乡居民收入比、农业产业机械化水平、农村特困人员救助水平、农业科技人员占比等指标的相关度较高,反映了地区的生产效益、生产规模和科技投入,因此可以把F1设定为创新发展因子;主因子F2与农村消费结构和农林牧渔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相关度较高,反映了地区的农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因此可以将F2设定为协调发展因子;主因子F3与第一产业耗电程度、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相关度较高,反映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因此可以将F3设定为绿色发展因子;主因子F4与农产品进出口强度和外贸依存度相关度较高,反映了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因此可以把F4设定为开放发展因子;主因子F5与人均粮食产量、农业产业劳动生产率、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占比、农村电气化水平相关度较高,反映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可以将F5设定为共享发展因子。结果如表5所示。

3.3 综合得分结果

2012—2021年将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的原始数据分别代入因子分析得出的结果,可以计算出各省(自治区)的综合得分。由表6可知,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之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山东省和发展水平最低的山西省两省之间的差距很大。2012—2021年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山东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2012—2021年9个省(自治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平均值为0.005,只有山东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达到了平均水平,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均未达到平均水平,且各省(自治区)之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主要结论

以2012—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经济数据为依据,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5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从空间和时间等2个方面评价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发现:第一,从时间方面整体来看,从2012年到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波动频繁,但整体有所提高,尤其在2018年后上升趋势显著;第二,从空间方面分维度来看,各省(自治区)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财政投入、人才流动等具有较大差异,其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也有相对的劣势;第三,从空间方面整体来看,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之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山东省和发展水平最低的山西省两省之间的差距很大。

4.2 政策启示

第一,强化政策扶持引导,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打好体制基础。在研究期间内,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有所提高,尤其在2018年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上升趋势显著。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国家政策显著相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首先,政府需要重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其次,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加大财政投入,落实用电、用地、保险、金融等支持政策;最后,科学合理地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持续监控应用进程,对发展状况实施激励与监督机制,促进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强化短板领域和薄弱环节,促使各地区农业均衡全面发展。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在发展过程中各有优势与短板,在发展中应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着重弥补缺陷和不足,增强整体实力。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应宜种则种,宜牧则牧,挖掘当地农业特色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提高农业附加值,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加强黄河流域区域内省(自治区)间的合作,促进该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区域内应建立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完善基础设施。各省(自治区)应通过紧密合作,共同推动黄河流域农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农业发展导向[J].中州学刊,2018(5):40-44.

[2]孙江超.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导向及政策建议[J].管理学刊,2019,32(6):28-35.

[3]徐光平,曲海燕.“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1(10):104-110.

[4]江激宇,倪婷,佟大建,等.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准自然实验[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0):96-104.

[5]夏显力,陈哲,张慧利,等.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2-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