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乡村产业振兴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

作者: 董锦洋

摘 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前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郑州市乡村产业自然资源优势条件好,区位交通、劳动力资源、政策资源优良,但仍存在发展不充分、三产融合度不高、农业产业效益较差、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耕地资源紧张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发展对策:完善制度保障,优化产业规划;打造农业品牌,培育经营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农业示范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三产融合。

关键词:郑州市;乡村产业振兴;问题;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4-63-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4.013

0 引言

农业是国家之本,农民是国家之基,农村是国家之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尤其对于我国来讲,绝对不能、亦不可能绕开“三农”问题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产业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是农业大国,河南省是农业大省,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郑州市乡村产业的发展对河南省乃至全国都起着重要的示范性作用。乡村产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郑州市乡村振兴事业能否顺利推进。

认识与了解乡村产业振兴是研究郑州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提。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学界对乡村产业振兴还没有统一的测量与评价标准,但国内学者、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工作的人员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描述有以下两点共同认识。一是,推动乡村产业可促进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二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能够切切实实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1]。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本质上就是要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2]。

产业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动力之源,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也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乡村产业振兴在以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1];整合盘活乡村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3];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4-5];带动乡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6];推动城乡融合发展[7];夯实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共同富裕[8];等等。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力依托。

郑州市是省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好,地处中原腹地,区位交通优势极强,境内冲积平原、山地、丘陵、沟谷地形地貌多样,农业资源禀赋优越。但是,在拥有诸多农业资源发展优势的郑州市,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突出。根据2018年河南省乡村振兴基础测度数据,郑州市在河南省17个省辖市及济源示范区中“产业兴旺”指标测评仅排名全省第十位[9]。在2018年公布的中国31个省会(首府、直辖市)城市现代都市农业竞争力综合指数评比中,郑州市位居全国第十二位[10]。可见,无论是相对省内还是省外,郑州市乡村产业发展优势都不够明显,发展水平亟待提升。

1 郑州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 郑州市农业生产条件概况

1.1.1 农业资源与自然条件

郑州市位于黄河中下游与伏牛山脉向黄淮平原过渡地带,区域内分布着平原、丘陵、山地、沟谷等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丰富。郑州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为15.6 ℃,年均降水量为542 mm,无霜期约220 d,日照时间较长(全年约1 869.7 h)。2018年,郑州市耕地面积为314 140 hm2,耕地类型多样,其中水田面积为1 073.33 hm2,水浇地面积为190 946.67 hm2,旱地面积为122 120 hm2。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郑州市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基础。

1.1.2 交通区位条件

郑州市地处国家之中,是全国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郑州市凭借独有的地理优势,除内河航运外,坐拥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2018年,郑州市公路铁路航空吞吐货物量达27 631万t,其中公路建设里程合计13 861 km,年货运量25 679万t;米字形高铁建设基本成型,铁路系统年货运量达1920万t;新郑国际机场总起降209 646架次,年货运量达32万t。这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交通资源优势,有利于构建全国农产品流通交易与农资集散中心。

1.1.3 劳动力资源条件

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往往会对该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018年末,郑州市常住人口达1 013.6万人,首次突破1 000万人大关。其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共计87.71万人,人均劳动生产面积达3 580 m2。驻郑高校有64所,国内高水平大学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校区)等,涉农类院校及研究机构有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2018年,郑州市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武汉市,以99.3万人跃居中部城市之首(武汉市为96.9万人)。根据《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0)》数据,截至2019年,郑州市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位居第一。

1.1.4 政策资源条件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全国乡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21年3月12日,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近年来,郑州市也连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乡村产业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2020年3月6日,中共郑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郑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工作方案》。2022年3月2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郑州市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郑州市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都市生态农业强市实施方案》。郑州市上述举措为乡村产业发展勾画了骨骼脉络,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1.2 郑州市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1.2.1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018年,在农业生产方面,郑州市粮食播种面积为324 667 hm2,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57万t;蔬菜种植面积为73 333 hm2,蔬菜产量为280万t;水产品产量为14.36万t,肉类产量为23.2万t,奶制品产量为23.6万t,蛋类产量为15.4万t。在农业品牌建设方面,郑州市“三品一标”认证总数累计达到376个,其中地理标志产品9个,有机产品16个,绿色产品111个,无公害产品240个,位居全省前列。在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方面,郑州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2家,省级龙头企业54家,市级龙头企业296家,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31个。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郑州市共发展都市生态农业18 667 hm2,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10 000 hm2,共计151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在都市休闲农业建设方面,郑州市建成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1.2.2 产业结构概况

就产值来讲,从2010年至2018年,郑州市第一产业产值呈增长趋势,但第一产业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中,2016年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最高,为156.4亿元,但仅占总产值的1.9%,此后逐年递减,2017年为151.6亿元,2018年为147亿元。2018年,郑州市三产之比为1.4∶43.9∶54.7,第一产业仅占比1.4%,二三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与我国三大产业整体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18年我国三大产业发展之比为7.0∶39.7∶53.3),展现了郑州市二三产业发展迅猛的态势,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郑州市第一产业发展滞后。

1.2.3 农业内部结构

从农林牧渔结构上看,2018年郑州市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比例最高,达64.4%;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例次之,为22.6%;渔业产值位列第三,为6.4%;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为4.0%;林业占比最低,仅为2.6%。从粮经作物结构上看,2018年郑州市粮经比达到了77.2∶22.8,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3倍多,远高于全国70.55∶29.45的平均水平。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010—2018年,郑州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攀升,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下降,郑州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比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2 郑州市乡村产业振兴问题分析

2.1 乡村产业发展不充分

就产业振兴发展水平来讲,郑州市的竞争力表现一般。2018年,河南省各省辖市及济源示范区的乡村振兴基础测度统计数据显示,就“产业兴旺”单项指标来看,郑州市排名第十位,成绩仅为1.390 3分(其中最高分为鹤壁市2.431 6分,最低分为三门峡市0.543 8分),与河南省平均水平1.436 1分相差0.045 8分,趋于中等偏下水平。在2018年公布的中国31个省会(首府、直辖市)城市现代都市农业竞争力综合指数评比中,郑州市以76.404的成绩位列全国第十二位(其中最高分为上海市93.405分,最低分为兰州市64.898分),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653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郑州市乡村产业竞争力不强、高端产业发展不充分、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2 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

郑州市以农业为中心不断丰富业态的产业融合。以休闲农业为例,由于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正外部性,郑州市作为黄河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农业文明下的八朝古都,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依托境内河流、平原、山脉、丘陵、沟谷等优越的自然地理资源条件,适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但就目前来看,郑州市休闲农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基础设施不完善、休闲农业产品与服务形式单一、脱离农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突出,三产融合度不高,无法满足在差异化、多样化形势下的消费市场需要。

2.3 农业发展整体效益较差

郑州市农业发展效益不高。自2017年开始,郑州市农业增加值呈现下降趋势。由2016年的158.6亿元下降至2017年的151.6亿元,2018年下降到147.1亿元,到2019年仅为140.9亿元。以经济效益发展较高生猪养殖为例,郑州市生猪存栏出栏量在最高年份(即2017年)也才只有125万头,与同为省会城市的杭州市同期相差了75万头。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郑州市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发展效益差等问题。

2.4 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

在城市极化效应的影响下,郑州市作为中心增长极,不可避免地对周边欠发达乡村地区的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产生极大的吸引作用。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各行业工资收入分配显示,农林牧渔业在18个行业门类中位居倒数第一。在城市强大的吸引力与乡村产业低工资推力的双重作用下,从年龄结构上看,郑州市人口流动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从区域上看,郑州市边缘乡村地区的劳动力向城区流动;从产业上看,郑州市边缘乡村地区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流动。郑州市乡村产业发展面临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2.5 “城进田退”致使耕地资源紧张

土地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郑州市中心城区建成面积从2016年的496.60 km2增长至2019年的651.35 km2,4年间郑州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154.75 km2(相当于214.9个故宫),平均每年增长38.68 km2。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张,郑州市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耕地质量日益下降,从2016年至2018年,3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1 610 hm2,平均每年减少537 hm2。

3 郑州市乡村产业振兴路径选择

3.1 完善制度保障,优化产业规划

郑州市应完善乡村产业振兴的制度保障,破除产业振兴发展的制度障碍,推动乡村产业充分发展。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及保障农户权利的前提下,郑州市应不断完善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特色化。郑州市要科学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依据我国、河南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结合郑州市当地特质,围绕科技支撑、人才引育、农产品品牌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科学制定郑州市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为乡村产业振兴指路引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