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粮食产业供应链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
作者: 袁伟丽摘 要:河南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和高效的农业种植生产能力。河南省在农业种植和加工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如高标准农田建设、智能化数字粮库和先进的农技支持,但在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等环节存在问题,并面临多方面风险和挑战。在深入剖析河南省粮食产业供应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延伸产业链、科学管理引导、全产业链节约减损、加强风险管理等策略。
关键词:粮食产业供应链;突破路径;延伸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4-71-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4.015
0 引言
粮食安全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纵观人类发展历程,粮食危机一直伴随着我们。极端天气、贸易保护主义及战争,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引发粮食安全问题[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粮食、能源矿产等重要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河南省应确保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河南省是全国粮食生产和加工的核心区域,人口众多,城乡居民对粮食的需求量大[2]。为了把握粮食这一核心竞争力,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地位,河南省致力于打造驰名全国的高端粮食品牌,打造粮食增值产业链,构建高质量的粮食产业供应链。
粮食产业供应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涵盖了从种植、生产、加工、运输到最终销售的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流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或延误都可能导致粮食产业供应链的中断,从而影响到国家粮食的稳定供应[3]。
该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河南省粮食产业供应链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优化策略。这些策略可为河南省相关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并为其他地区粮食产业的优化提供借鉴。
1 河南省粮食产业供应链现状优势分析
1.1 农业种植、生产端现状
1.1.1 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是粮食产业供应链的源头。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东临华北平原,西依伏牛山,南临豫南平原,北濒黄河,拥有广阔的平原和盆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光热条件适宜。这一地理位置使得河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资源。肥沃的黄土地质条件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穿越河南省,为这一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灌溉资源。种种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河南省成为中国粮仓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基础。河南省凭借占全国6.2%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10%的粮食,显示出其强大的农业生产能力[4]。
1.1.2 高效的农业种植生产
作为粮食产业供应链生产端,河南省农业种植成效显著,2022年以来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5 500 km2,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作业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大要求”启动10 000 km2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平均投入为60 000元/hm2,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57.8%,粮油加工转化率达80%。
1.1.3 强大的农技后盾
农业的出路在科技,如今河南省正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2023年入选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的农业主导品种的河南省品种多达12个,居全国首位。河南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年产小麦种子1 80万 t,约占全国的38%;玉米、花生、芝麻等作物育种水平也在全国保持领先。另外,河南省研发集成的“优质小麦全环节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实现了节本增效5%以上,连续3年入选农业农村部粮油生产主推技术;“小麦规范化耕作播种技术”集成高产优质品种选用、秸秆还田、种子和土壤处理等多个环节技术,实现了小麦环境友好、持续丰产和提质增效目的;“小麦量—质协同提升高效绿色栽培调控技术”,通过“优质品种利用+定向优化调控+绿色高效过程”等技术措施,综合生产效率提升15%,节本增效12%以上。
1.2 农产品储运环节的现状
1.2.1 智能化数字粮库
粮储是粮食产业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在稳定市场供需、调节粮价、防止通胀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河南省因地制宜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能力建设,在东、西、南、北均确定库点和储备量,截至2023年8月,河南省各类涉粮企业完好仓容超过9 200万t,位居全国第一。河南省库存粮油“一符四无”粮油率在98%以上。近年来,河南省筹集省级财政资金4 000万元,支持粮食企业实施“低温储粮”“氮气储粮”改造,推广先进绿色储粮技术,实现气调储粮仓容219.36万t,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452.08万t,储粮技术应用不断向高端发展。
1.2.2 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运输是粮食产业供应链的核心组成部分。河南省地处中原,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区位优势明显,基本建成了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物流通道枢纽。目前,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截至2023年,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经超过8 300 km,基本实现所有县(市)20 min上高速;所有高铁站、机场、港口和省级开发区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通;“城乡畅、乡村通、村组达”的农村公路交通网基本建成;沙颍河、淮河航道实现通江达海,港口布局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一枢三支”机场布局,航线网络基本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郑州机场北货运区建成投用。另外,铁路运输也是河南省的特色优势。2023年,郑州局集团公司有近70个车站办理夏粮运输业务,助力粮食出省运输。
1.3 农业加工端的现状
河南省农产品量多质优,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得益于河南省勤耕不辍的科研精神和百花齐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河南工业大学在助力建设河南粮食强省的道路上源源不断地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企业竞争力。全国50%左右的大中型植物油加工企业、70%以上的大中型小麦加工企业、90%的大豆磷脂加工企业,均采用河南工业大学研发的技术与工艺。河南工业大学建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与白象集团、思念集团、三全集团、双汇集团等进行了深度合作。三全、思念、多福多、白象、卢师傅等一批“河南好粮油”叫响全国,逐步崛起。截至目前,河南省共拥有“河南好粮油”产品295个,“中国好粮油”产品36个。
2 河南省粮食产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1 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
气候异常、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常常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歉收,从而对粮食产业供应链造成直接的冲击[4]。河南省地处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我国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重大气象灾害呈提前和加重的趋势,造成的粮食减产率由正常年景的10%上升至20%~30%[5]。在春季,河南省的气候多变,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容易形成大风天气,加之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使得这种大风灾害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在强冷空气、雷暴、龙卷风及台风变性等几种天气形势影响下,河南省的大风易造成小麦大面积倒伏。在夏季,河南省易因暴雨天气形成涝灾,造成粮食大面积减产。春秋的干旱、小麦扬花灌浆期的干热风都是河南省常见的自然灾害。
2.2 龙头企业不强,精深加工发展程度低
龙头企业不强,精深加工发展程度低仍然是河南省粮食产业供应链的短板。河南省有相当数量的食品龙头企业处于价格、规模、生产要素投入低层次竞争阶段,一些大中型龙头企业规模偏低、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另外,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6]。一方面,农副食品加工业的附加值偏低,产品精深加工度不够,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尽管河南省小麦总产量的2/3由河南省当地的企业进行加工,但加工产品种类过于单一,小麦加工占据主要地位,且产品加工档次不高。另一方面,河南省食品工业的产品附加值一直难以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创新型人才难以满足需求,新品开发能力不足,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距离满足加工业需求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3 供应链减损普遍,粮食浪费加剧损耗
河南省粮食产业供应链中的粮食损失主要体现在成熟后机收、产后储存、加工、运输及消费环节。根据2023年统计调查结果,河南省小麦损失率约为4.0%,稻谷损失率约为1.8%,玉米损失率约为3.5%,大豆损失率约为1.5%。农户和农企在粮食种植生产过程中会因病虫害和突发自然灾害而遭受损失,在收获、晾晒和储藏过程中也会因收割不完全、晾晒和储藏环境不佳而损失一定数量的粮食。粮食物料运输过程中也会因各环节衔接中转不当,运输车辆储粮环境不佳,极端恶劣天气的发生而进一步遭受损失。粮食加工企业在加工过程中也存在由于加工精度、加工废料再利用程度和储存仓库环境限制而引起粮食损失的情况。至于在终端的销售和消费环节,不可避免的粮食浪费更加剧了粮食的损耗[7]。
2.4 粮食产业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的缺失
目前,河南省的粮食产业供应链在管理前端、中端和后端风险方面仍缺乏有效和完善的机制。粮食产业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参与各个环节的主体的利益。河南省粮食产业供应链各个环节分工明确,但是生产和加工、加工和运输、运输和消费环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信息壁垒和利益不均往往造成协作不畅。种业是粮食产业供应链的前端和核心环节。尽管河南省在种业数量和品质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粮食种子生产技术的供应能力仍需提升,产业链供给尚不完整。同时,河南省粮食产业供应链的深加工程度不高,后端增值动力不足,种种限制条件严重阻碍了完整的全产业链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国际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也不是完全安全的,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其风险也会对我国粮食产业链产生辐射影响。准确预测粮食产业供应链的风险,是建立健全粮食产业供应链的现实基础和必要手段。
3 河南省粮食产业供应链突破路径探讨
3.1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多维度提高种植抗灾能力
河南省应充分调动和激发粮食种植各方面优势,建设抗灾高标准农田;要致力于解决“谁来种地、种在哪里、怎么种地”三大关键问题,确保落实“藏粮于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三大战略[8]。第一,发挥农民种粮主体地位,藏粮于民。积极落实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提高农民选种、播种、病虫防治和收储技能,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加大对产粮大县和农户的奖励扶持力度,调动农户种粮的积极性。第二,提高土地生产力,藏粮于地。保护耕地面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土地整治、休耕轮作、秸秆还田、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等措施,提升耕地的生产力。在耕地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耕地质量提升和生态条件改善,不断提升耕地可持续生产效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由“望天田”向“高产田”的转变。第三,提高粮食产业供应链各环节技术水平,藏粮于技。河南省要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立国家级产业育种创新基地、种业实验基地等。农机装备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河南省应加大农机制造工业技术研发和应用,增加高质量农机的投放量,提高机收效率和品质,从而保证粮食的稳定供给。
3.2 加快延伸产业链,强链补链
河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必须迈向粮食产业强省,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第一,要推动粮食的精深加工、初加工、综合利用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根据区位优势供给特色食品,针对特殊人群增加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和供给,挖掘药食同源食品的深层次价值,将粮食加工和医药保健行业相结合,不断研发出高产品附加值和高综合效益的产品。同时,应引导玉米深加工产业的有序发展,利用不符合粮食和饲料标准的玉米生产乙醇、沼气和有机肥等产品,以消化不合理的粮食库存。第二,提高面食类主食的生产水平,支持小麦加工企业发展优质小麦基地、中央厨房、品牌快餐连锁、超市和电商销售等上下游产业。第三,构建绿色粮食产业体系,支持企业规模化生产优质大米、面粉、花生、芝麻等食品,并开发生产儿童专属系列、母婴护理系列、老年健康系列、低糖饮食系列、低脂高蛋白营养系列等具有个性化和功能性定位的特色粮油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并解决产品同质化竞争的问题。第四,加强物流过程的管控,合理规划运输路线,选择适当的运输工具,建立高效的仓储管理体系,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跟踪系统和智能仓储设备等现代物流技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环节的风险,增强全产业链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