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全玉婷 王亚欣 张松雪

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0

摘 要:选取岭南传统村落凤院村为案例,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挖掘整理凤院村现有农业文化遗产,梳理其生物资源、技术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提出构建“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企业带动、高校参与”的凤院村农业文化遗产多元利益共同体开发机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探索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挖掘特色遗产资源,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保护利用生态资源,打造和谐共生环境;激活老年劳动力资源,积累优秀人才资本;依托高校智力资源,促进农耕文化繁荣;构建新型共治体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5-09-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5.002

0 引言

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智慧,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以“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为主题,促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向此次大会致贺信,指出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进一步挖掘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的价值。如何帮助乡村从“衰落”走向振兴是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难题。广东省的传统村落资源十分丰富,有263个中国传统村落和2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但农业文化遗产的现有文献缺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乡村案例分析。利用传统村落的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 研究评述

1.1 农业文化遗产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1]。闵庆文等[2]认为,从内容来看,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等同于一般的农业遗产,而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则更加强调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景观,强调遗产的系统性。苑利[3]则认为,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耕生产经验,而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农业生活经验。李明等[4]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综合体系。学者对农业文化遗产具体内涵及概念的探讨,体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复合性、活态性、战略性等特征[2]。学术界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集中在保护[3,5]、可持续发展[6-7]、开发利用[8-9]及价值探讨[10-12]等方面,研究对象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主[13-14]。

1.2 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

农业文化遗产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15]。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指出,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学者提出,可以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以点带面,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16]。闵庆文等[17]提出,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探索经济发展、生态保育与文化传承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之路。杨伦等[18]总结了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与典型经验。刘某承等[19]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刘馨秋等[20]基于农业遗产视角,将传统村落分为5个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特点和相关政策总结出相应的发展思路。朱志平等[21]将现有的长三角农业文化遗产划分为6种类型,进而总结出其价值利用路径。张灿强等[22-23]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视角,讨论了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途径,将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进行有机融合。其他学者多针对某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助力乡村振兴进行案例研究[24-26]。此外,多位学者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是各地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孙业红等[27]回顾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概念内涵和发展现状,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关系。韦国友等[28]分析了广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活化保护驱动机制。贺小荣等[29]运用PVAR模型,探究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方式和驱动机制。

综上,有关农业文化遗产的案例研究主要围绕乡村振兴展开,包括借助产业融合实现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和利用、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不同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模式研究等。但整体来看,理论阐述较多,对传统村落这种综合性应用场景的案例分析较少。研究以凤院村为例,探究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驱动机制和实施路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凤院村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2.1 案例地概况

凤院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道,是从化区最大的梳式布局传统村落,面积约9 km2,常住总人口约5 876人。凤院村有着800年的悠久历史,历经南宋、元、明、清至今。凤院村拥有完好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传统建筑数量较多,质量较好,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等价值和观赏性。村落祠堂、民居、大榕树、风水塘、石板巷等村落形态和历史遗存完整,已被列为广州市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

村内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优良;传统知识丰厚、技术体系完善;文化资源富集、乡村景观优美。尽管人口数量较多,但人才资源短缺、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村民以种植水果、蔬菜等为主,收入低,面临人口外流、严重空心化、传统村落衰败等问题。尽管村委会制订了旅游开发方案,但是由于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乡村经济缺乏活力。

2.2 凤院村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及开发现状

依据闵庆文等[2]提出的广义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9大类型,将凤院村现有农业文化遗产分为农业技术、农业物种、农业民俗、农业工具、农业品牌等5种类型,如表1所示。此外,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凤院村已有的建筑文化(传统村落选址、布局、构件等)、饮食文化(艾糍等特色小吃)、物质遗存(祠堂等)、非物质文化遗存(“走马灯制作技艺”等)、景观格局与水土资源(双凤山、流溪河支流小海河、林地、池塘等景观,北回归线独特生态环境等),也可以作为旅游吸引物进行开发利用。

3 凤院村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江埔镇政府的支持下,凤院村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引导村民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开办农家乐、民宿,参与现场导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在广州市从化区凤院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在广州南方学院等属地高校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凤院村发展特色鲜明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联农带农,加快乡村经济发展。

4 凤院村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路径

4.1 资源禀赋驱动乡村振兴

目前,凤院村具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但农业附加值低,人才资源短缺,外部投资欠缺,经济发展受限。加之对当地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尚未形成良好的开发利用方式。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观察、走访的田野调查,提出构建凤院村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凤院村农业文化遗产的生物资源、技术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等,通过产品增值、乡村旅游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与生态振兴,通过文化驱动实现文化振兴与组织振兴,探索适合凤院村的实施路径(见图1)。

4.1.1 产品增值驱动

凤院村地处北回归线,位于双凤山下,流溪河支流小海河旁,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当地的农产品具备塑造特色品牌的基础。凤院村村民委员会对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进行绿色食品认证,并探索农文旅融合,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当地产业振兴;提高村民收入,吸引劳动力回流,助力人才振兴。目前,凤院村村民委员会及村民都具有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主动对当前村落山水资源进行保护,这也有助于实现生态振兴。

4.1.2 乡村旅游驱动

凤院村周边山水环绕、环境优美,具有浓郁广府文化的传统村落建筑,省级、市级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丰富的节庆民俗等,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凤院村可通过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当地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及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助力产业振兴;打造乡情美景,保护和恢复村落生态环境,充分促进生态振兴;激活村内老年劳动力资源,提供农业文化遗产展演与传授等服务,邀请新青年前来创业就业,助力人才振兴;面向村民和游客传播农业文化、建筑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振兴。

4.1.3 农耕文化驱动

凤院村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积淀有助于村民与游客了解和继承村落演变、风土人情等历史记忆,促进民众的文化自觉。其中,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还可以促进乡风文明,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助力文化振兴。农耕文化中的集体价值观和民俗节庆活动等,可以激发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村民的凝聚力,让凤院村村民委员会在乡村管理中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邀请宗族管理委员会与文化精英参与乡村治理,有助于驱动组织振兴。

4.2 实施路径

4.2.1 挖掘特色遗产资源,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

凤院村环境优美,具有浓郁广府文化的传统村落已成为广州市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村内的广府梳式民居、歇山顶结构的祠堂,村里的水域、农田系统及村边的双凤山、流溪河等山水呈现出丰富的景观元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掷彩门”民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添丁上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灯制作技艺”“池塘赛龙舟”等节庆活动、村内粤剧表演等非物质元素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地可以此为基础,开发集休闲农业、生物与非遗研学、广府农耕文化感知于一体的旅游活动,举办凤院村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览,构建乡村文化博物馆;复壮和推广凤院村出产的水果、蔬菜等优质品种资源,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塑造“流溪桂味”荔枝、菜心等凤院村系列农特产品品牌;开发走马灯、粤剧、广府建筑等主题文化创意产品,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和认同感,结合电商营销与文化主题线路设计,形成农文旅融合产业,提高村民收入。

4.2.2 保护利用生态资源,打造和谐共生环境

凤院村独特的地理环境是保护林果、蔬菜等农业物种的自然基础,是塑造农特产品品牌的生物资源。有关部门可设计凤院村农业主题景观农田,将其作为当地农作物与水果的展示、采摘、荔枝领养、云种植、生物研学等主题区域;在池塘内种植荷花等观赏花卉,池塘外修建步道,布置“池塘赛龙舟”的亲水互动区;将流溪河支流小海河畔骑行步道、双凤山、传统村落展览区与周边景点串联,共同打造为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度假区和生物研学体验区;可持续保护与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建设人、村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居环境,促进生态振兴。

4.2.3 激活老年劳动力资源,积累优秀人才资本

目前居住在村里的中老年人,熟悉村落历史民俗,熟练掌握农事技能、手工艺品制作技能、粤剧和赛龙舟等民俗活动表演技能,且闲暇时间多,有社交和经济需求。当地可以激活这部分老年劳动力资源,在旅游活动现场提供村落历史文化讲解、荔枝嫁接等农事技能研学指导、走马灯制作等非遗手工技艺传授、粤剧及赛龙舟民俗活动表演等服务。村内老人还可以将上述农事技艺与非遗技艺传授给村内青年,培养新乡贤、新青年。旅游产业可以带动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政府或企业也可以对员工和村民等进行旅游服务和创新技能培训,为凤院村积累优秀人才资本,助力凤院村产业发展。

4.2.4 依托高校智力资源,促进农耕文化繁荣

凤院村地处广州市从化区,当地共有9所高等院校。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凤院村作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应充分利用属地高校智力优势。高校师生团队可在凤院村挖掘特色农业文化、广府建筑文化(祠堂、进士牌坊等)、楹联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元素,并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游客。同时,运用现代数智技术手段搭建农业文化遗产线上数字平台,将先进营销理念和互联网新媒体网络舆论宣传等进行有效结合,配合线下导览系统为凤院村文化遗产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推广,让村民、普通游客、非遗研学学生、社会公众等可以传承推广农业文化智慧与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唤醒村民们心中的文化记忆,引导村民向善向美,保护传统民俗文化,促进农耕文化繁荣,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