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型未来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方梦佳 张晋鹏
摘 要: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乡村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以宁波市永旺村为案例,深入研究城郊型未来乡村的建设路径,分析其特征并详细介绍永旺村在双创紧密互动、多元主体共建、绿色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实践内容。永旺村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同类型乡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推动了乡村建设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未来乡村;乡村建设;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711;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5-2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5.005
0 引言
“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多年以来,浙江省各地已经积累了乡村建设的大量经验和现实基础,也为城乡融合发展和新乡村建设模式提供了方向引导[1]。2022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打造“未来乡村”,力推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并确立了未来乡村建设的宏伟规划。该规划详细划定了九大核心场景,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一个融合数字生活体验、展现未来特色且富含江南风情的乡村新社区愿景。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目标新定位的背景下,必须认识到未来乡村建设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未来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研究基于对未来乡村相关政策的梳理,以宁波市永旺村为研究案例,深入研究宁波市未来乡村的建设路径,特别是城郊型未来乡村的建设路径。永旺村的成功经验有望为其他同类型未来乡村提供一定的借鉴,推动未来乡村现代化发展。
1 永旺村未来乡村建设现状与特征
1.1 永旺村概况
永旺村地处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东部,区域面积为2.69 km2,东西横向为直通市环城北路的中官路,以及直通市北外环路的雄镇路,北环东路、绕城高速穿村而过,南北纵向为永旺公路连接所辖3个自然村(阮家、田野王、永丰)。永旺村位于科创大走廊北核心区。从地域角度上讲,永旺村属于城郊村,与东部新城隔江相望,区位优势显著,交通极为便捷,具备城市与农村双重特征,具有宜人的乡野环境,又能与城市共享配套设施;产业定位上,永旺村规划为科创、农创、文创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布局;村庄周边遍布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材料所等高校院所及甬江实验室等产业园区,双创氛围浓厚。永旺村在科创产业发展中具有错位补充发展的可能性,具备青创人才集聚的地理优势。2022年,永旺村成为镇海区唯一入选的省级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永旺村区位图见图1。
永旺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其中,永旺花海共30 hm2,包括水稻约13 hm2,林带约13 hm2。截至2024年3月,全村有村民1 032户,共2 108人,还有外来人口9 740人。永旺村具有特色风貌的建筑——阮氏宗祠,建于民国初期,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32 m2,由厅堂、门楼、东西厢房组成,均为硬山顶砖木结构。阮氏宗祠厅堂檐梁的牛腿、雀替、卷蓬及柱础等部位有象、狮、花鸟、禽、草、人物等浮雕,雕刻工艺精致、形象逼真,是一处较为典型的民国期间江南民间宗祠。该宗祠于2011年2月15日被镇海区级文物保护点,2023年9月被列入宁波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2 城郊型未来乡村的特征
祝立雄等[2]认为,城郊型未来乡村具有以“周末经济”为特点的产业形态、以 “两栖生活”为特点的人居形态和以 “亦城亦乡”为特点的风貌形态等特征。陈永等[3]认为,城郊融合类村庄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存在“亦乡亦城、非乡非城”两栖性基本特征。综上,研究认为,城郊型未来乡村坐落于城乡交汇的地理区域,其景观风貌融合了城市的现代与乡村的自然,产业体系上成功实现了第一二三产业的紧密融合与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基本达到了城乡间的高品质均衡状态。在这里,原村民与新迁入的居民和谐共处,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已大致与城镇居民相当,构成了这一独特类型的未来乡村。
2 永旺村未来乡村建设路径分析
城郊型未来乡村建设是在近郊区乡村特点的基础上,综合乡村振兴目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于乡村格局,打造生产生活高度融合、城乡高度融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高度融合、乡土技艺与科学技术高度融合、原村民与新居民高度融合、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具有复合功能的未来乡村形态[4]。永旺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城郊型未来乡村,既享有城市化的完备设施与卓越的公共服务,又保留了其独特的乡村景观与浓郁的乡土气息。得益于城市化的外溢效应,永旺村在推进城郊型未来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成功把握住了城市化的机遇,促进了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并巧妙利用这一势头,发展了“周末经济”。通过积极引入城市化业态至乡村,以及利用城市化服务为乡村赋能,永旺村成功打造了一幅繁华都市与兴旺乡村和谐共存、相映成趣的美丽画卷。
2.1 建设路径一:双创紧密互动,推进产业融合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力。永旺村利用区域科创资源优势,以科技示范推广、成果转化应用为核心,依托科研院校“智脑”优势,引入先进技术,实现精准智控,自动调节水肥配比、棚内温度湿度,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数据,大幅度节约人力成本,水果品质提升明显,经济效益较之前提升了50%以上,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增能”。永旺时新农场是一家集产业基地生产、新品种研发、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采集应用、创意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运营服务企业,目前设有四大基地,以未来智慧农场中心为目标,创建农业研学、田园采摘、创意农业等主题园区,打造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产业相结合的示范区,通过数字化农业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和发展数字化农场。
二是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产业深度融合。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即对乡村的传统文化、建筑、手工艺等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城郊型未来乡村往往富含文化资产,许多地区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民俗活动和手工艺。永旺村内有传统古建筑——阮家祠堂,由近代宁波帮著名爱国人士阮雯衷出资建造,现存正殿、厢房、门楼等建筑。通过文化旅游和节庆活动的开展,这些文化资产被赋予了新的经济价值,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和学习。科创文创同旅游业的相互渗透形成了新产业形态或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产业附加值,还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力。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就业渠道并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2 建设路径二:多元主体共建,村民增收致富
一是“四村一线”,共富党建联建。2023年以来,在“四村一线”共富党建联建助力乡村振兴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永旺村党委善作善成,发挥党建联建轮值主席“排头兵”作用,与光明村、万市徐村、勤勇村等3村党委共商共议,充分依托区国资平台慧谷公司资产优势、运营优势,合力推进三关六码头总部基地、青创公寓二期、汤家村梳理式改造、丁妙线道路改造提升、永旺路景观改造提升、明星湾农场改造提升、共富产业基地(四村联合组建强村公司运营)等7个项目,预计总投资约2.5亿元,深入探索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的党建统领乡村共同富裕之路。
二是盘活空间,强村公司促村民共富。永旺村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加快农房流转改造,与国企合作成立强村公司,落实“双规合一”村庄法定规划,以“中官路、东外环、郭家港、雄镇路”三河一路围合约1 km2为核心建设区域,打响“永旺乡野青创集”品牌。永旺村引入科创文创产业,聚焦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盘活闲置建设用地,打造青创公寓,为青年人才提供“安居·共享·创业”空间;打造特色街区,配套建设集零售、餐饮、休闲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助力村民和村集体收入实现双丰收,为永旺村推进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
2.3 建设路径三:绿色资源整合,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是城郊型未来乡村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和娱乐的目的地。在忙碌和紧张的城市生活中,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个平静和舒适的环境来放松心情。永旺村因其花海和稻田的美丽景色,成为宁波市区居民周末度假的热门选择。农家乐、乡村旅游和户外活动等业态迅速发展,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选择,也为永旺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环境改造,推进建设生态景观。永旺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将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建设成为风景宝地,以13 hm2稻田景观带建设为契机,启动花海精品线项目建设。以花海为主体,串联永旺盆景园、清风林带等特色风貌资源,重点打造了稻田咖啡馆、露营基地、花海小火车、亲子游乐园、特色标识系统等特色节点。在保证粮食种植功能的基础上,轮种部分观赏性经济作物,丰富稻田景观层次,打造季季有花的四时美景。
2.4 建设成效
永旺村以建设“甬江科创后花园,城郊融合双创村”为目标,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依托甬江科创区位优势,充分激活利用村内闲置资源,在“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3个价值坐标下,建设“文化、邻里、健康、交通、低碳、风貌、治理、产业、智慧”九大场景,以乡村科创、文创产业为特色,形成“政府+村集体+国企+民企+村民”五方共建的特色发展模式,探索投、建、管、运一体化机制,大力推行多元主体投资、专业团队运营、利益机制紧密的村庄经营新模式,建设集办公、民宿、青创公寓、特色街区于一体的“乡野青创集”,实现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双增长,倾力打造使原乡人增收致富、新乡人安居乐业、归乡人返巢创业的未来乡村美丽共富样板。
2023年,“幸福在旺”共富工坊成功获评宁波市农旅融合“共富工坊”优秀案例。作为区三星级共富工坊,“幸福在旺”共富工坊创新“政府+村集体+国企+民营+村民”五方共建特色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年均吸引游客10余万人次,实现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共同增长。2022年,永旺村村集体收入达46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5.5万元。
3 未来乡村建设经验启示
3.1 数字赋能促升级
乡村发展需要数字赋能促进产业升级。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提升居民创业活跃度和收入水平促进了县域产业结构升级[5]。以数字乡村建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关键在于转变思维,采取系统性的策略来引导产业升级;在于创新方法,以全局视角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于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资源得到最高效利用以驱动产业变革。实践证明,数字乡村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强化了从研发、生产至市场销售整个产业链中各环节的联系,还促使各类产业逐步向规模化、集成化方向迈进。
3.2 产业融合促共富
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产业融合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方面。产业融合能显著提高共同富裕水平,可以通过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缓解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问题,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6]。建议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地方政府需着重缩小地区间物质与人力资本的差异,创造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环境。同时,积极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力量,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并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催化作用。
3.3 绿色发展可持续
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旨在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绿色发展能够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7]。乡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然而,在经济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乡村也往往饱受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受损的困扰。绿色发展理念着重于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可为乡村的振兴之路提供坚实的保障。
4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这一宏大背景下,永旺村以其独特的城郊型特质,成为深入剖析未来乡村建设路径的样本。永旺村通过促使双创紧密互动、推进产业融合,多元主体共建、村民增收致富,整合绿色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良好发展。对永旺村的建设路径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为其他乡村提供宝贵的建设经验,更能在实践中不断探寻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武前波,何嘉莹.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及其推进机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1):75-82.
[2]祝立雄,叶波,郑良燕.共同富裕视角下杭州市萧山区建设城郊型未来乡村探索与实践 [J]. 浙江农业科学,2023,64(7):1624-1628.
[3]陈永,郑有旭.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探讨:以赤壁市陆逊湖村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乡村规划).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1:10.
[4]张倩倩.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近郊区乡村未来社区构建探索[J].城乡建设,2020(6):58-62.
[5]斯丽娟,辛雅儒.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产业升级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30(2):1-15.
[6]许伟.“鱼”与“熊掌”兼得:农村产业融合的城乡共富效应[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3, 22(3):359-368.
[7]黄素华,刘劲飞.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建议[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4(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