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与实践探索

作者: 陈剑平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与实践探索0

摘 要:地方高校处在教育链顶端,培养和储备高校人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核心动能。以肇庆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为例,结合耦合协调理论,构建一个由规划团队、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3个子系统组成的密切关联的复杂耦合系统,并以播植镇为例,阐述了耦合系统运作的机制。此外,也指出了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机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为高校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高校;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实践

中图分类号:F327;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5-3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5.007

0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及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均表明,乡村振兴的推进离不开知识型人才体系的引入与建设。地方高校作为综合型人才的孕育洼地,在智库咨询、体制改革、科教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和坚实基础[1],已然形成了党组织建设、教育帮扶、产业振兴和文化繁荣等多领域的乡村振兴服务格局。在当前研究中,学者倾向于从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和归纳其发展模式,即关注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研究。部分学者侧重研究高校科技特派员的赋能效应。例如,赵帅等[2]从国家政策、高校职能、选派流程及成效等方面,阐述涉农高校特派员在促进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部分学者关注驻村工作队的助力路径探究。例如,孙永超等[3]聚焦乡村振兴文化层面,归纳了高校“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在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方面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在规划设计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学者主要聚焦规划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4-5]和规划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分析[6]。

综上所述,既有文献从不同视角,探索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为该研究主题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从耦合协调理论看,人才培养、科教转化等均属于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若仅从单一视角出发则有可能会忽视系统间的相关联系、相互交融。鉴于此,研究基于耦合协调理论,探究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多路径的互动协调机制,以期挖掘子系统“1+1>2”的赋能效应,为形成乡村振兴共同体发挥高校作用。

1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分析与主要实践

1.1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

耦合是系统科学中常用的概念,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系统紧密配合,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动态关联关系[7];而协调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相辅相成、和谐一致的良性互动关系[8]。因此,耦合协调强调系统在发展演化中彼此和谐一致,达到整体协同发展状态[9]。具体而言,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多个子系统内部通过协调和交互的方式实现整体系统最优发展,其核心要义是促进各利益相关主体间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由此达成的整体发展目标是全面、均衡和可持续的。研究基于肇庆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构建了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理论机制(图1)。从整体看,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是一个整体系统,由高校派遣的规划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分别构成的规划团队、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为整体系统的3个子系统,子系统发挥自身赋能效应的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彼此间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能够推动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形成全面、均衡的态势,进而助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上述子系统特征与作用方式如下。第一,规划团队以开拓摸索为主要特征。一方面,规划团队对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的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生态建设等多维度进行总体布局,并通过指导意见或发展建议等方式指引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展开工作;另一方面,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专业知识和治理经验为根基,反哺规划并与其实现长期交互,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贴合实际发展需要。第二,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以“把脉诊断”为主要特征,助力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性“疑难杂症”。在与其他子系统交互过程中,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以其知识性和技术性优势为规划中的产业发展布局提供专业性建议,也能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提供技术供给,帮助其解决农户生产问题。第三,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统筹把控为主要特征,在乡村发展的社会治理、生态建设和引资投资等方面起到统筹全局、优化管理等作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深入基层,明晰乡村发展的切实需求,既能为规划工作提供指导,也能通过架起与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的交互桥梁,输送农户生产的需求和反馈。

可见,规划团队、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3个子系统在遵循各自演化规律的同时,凭借相互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形成一个密切关联的复杂耦合系统,共同推进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

1.2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实践

以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为理论基础,以肇庆学院帮扶的多个案例实践地中最具典型性的播植镇为样本,探究规划团队、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三者耦合协调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1.2.1 “开拓摸索”——规划团队

在产业布局层面,规划团队与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展开多次沟通交流,针对科教成果转化等议题进行探讨交流。具体实践如下:第一,规划团队通过梳理乡镇存量空间换取增量空间,进而增加镇域公开空间,优化镇域生态环境,大大提高地区可进入性,以期用来发展加工工业、 农旅产业等,激活镇内个体经济;第二,镇集个体经济以特色餐饮、日常零售、生活服务为主,通过沿街立面风格整治,形成特色小街;第三,通过整合集体土地要素,从目前的简单个体生产经营方式,向成立专业合作社转变,鼓励采用村民入股、集体经营、村民劳作等发展模式,实现由“个体”向“专业”的转变;第四,依托播植镇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信鸽小镇、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南药基地、特色农产品开发基地等组团项目。在社会生态层面,规划团队听取当地党委、政府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意见,针对乡村生态环境整治、补齐乡村振兴民生短板和打造乡村文化体系等主题深入开展探索,设计了“一轴一带两区”的“丹山悦水,永播凤飞”乡村振兴示范带。

1.2.2 “把脉诊断”——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

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立足自身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优势,从科技服务、帮镇扶村、推动产学研和智慧共享等4个维度为播植镇注入发展新动力。一方面,特派员团队除接受工作队邀约落实帮镇扶村要求外,还会主动与工作队合作开展农业科技知识的线下线上培训,为农户生产活动赋能,有助于消弭“知识鸿沟”实现智慧共享,集中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引领打造优质水稻、香水柠檬、优质玉米、帝王蕉、花卉苗木、南药、优质水果等7个千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形成优质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带,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二是指导打造播植良鸽、澳洲小青龙、狮头鹅、甲鱼、桂花鱼等5个特色养殖示范基地;三是指引推广肇庆市贝来得信鸽乐园农文旅项目,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积极打造科教成果转化试验田,推动产学研横向合作。特派员团队将播植镇的资源、产业和人力基础与自身科研成果相结合,找准产业发展或帮扶的新模式和方向,引导乡村规划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以迎合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要求。

1.2.3 “统筹把控”——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播植镇各村的社区治理、生态建设和人文关怀等方面起统筹管理作用。首先,工作队配合当地党委、政府深入开展包括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等设施的规范整治;努力打造乡村本土文化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弘扬播植文化元素,保护传统文物建筑;加强组织建设、健全自治机制,以党建引领三治水平,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完善民生配套设施,实施精准帮扶项目,完善农户就业和社保体系。其次,工作队定期深入基层调研基本情况,搜集农户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问题,针对如种植业中虫害治理、展销渠道不畅等各种问题,积极与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取得联系,推动技术知识要素实现区域扩散。最后,工作队致力于配合推动科技特派员团队科教成果转化。例如,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培育宏辉豆芽厂、尚粽坊、创二农业合作社等农业企业,发展一批塑胶插花、小五金、制衣、小家电等富民微工厂,使富民兴村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引入华枫公司投资建造华枫农产品集散中心,打造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促使周边种养业农产品实现增值。

2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存问题及挑战

2.1 三元主体联动机制亟待优化

乡村振兴是一个涉及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元知识和人才支撑。囿于高校所派遣人才团队擅长的领域各不相同,在部分涉及交叉学科领域的行动中(工作交接和联合培训等)容易出现过程阻塞、成效不佳等情况,而在不同主体责任范围的工作中,引入交叉学科人才这一中介要素更有利于激活多元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强化地方高校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应。鉴于此,在三元主体联动机制的优化配置中,组建跨学科的多元人才体系迫在眉睫。

2.2 科研成果转化动能仍需增强

科技赋能是推动乡村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能。但目前,科研与产业发展还存在“两张皮”问题,顶层设计缺乏全盘考虑和系统规划、底层利益主体的纳新意识淡薄等都导致创新成果转化出现变现能力差、惠及面窄甚至无法转化等问题。因此,以科技特派员团队为主导的产学研长效转化机制需要与多方主体实现更深层次的良性互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紧密衔接各环节。

2.3 不同主体间缺乏反馈与评估

在既有反馈与评估体系中,不同类型团队有其自身工作评判标准,评价主体包括不同利益相关者,但在耦合协调作用下,不同类型团队间的反馈与评价鲜有涉及。这种交互式的反馈与评价机制涵盖团队在各类行为活动中的合作表现,有助于加强规划团队、科技特派员团队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协调适配,进一步强化三元主体联动机制。

3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3.1 注重交叉型人才体系培养

人才是促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交叉型人才是保证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过程协调流畅的重要变量。建设和培养交叉型人才体系,一方面,要在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引入多元复合型人才,架起不同主体间的沟通桥梁,促进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另一方面,应加强单一主体的多元知识培养,以期帮助各主体更好地理解彼此的工作内容和侧重方向,提高主体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形成促进乡村振兴的合力。

3.2 完善科教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推动科教成果向乡村产业有效转化,不仅要优化顶层规划设计,还要加强基层农户意识。在顶层设计方面,要增强科教成果有效转化保障,推动高校和乡镇政府建设联合体,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工作提供导向作用。在基层农户意识方面,应充分发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打造乡村现代化文化体系中的作用,推进综合文化站、信息服务中心等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高农户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为新技术或新成果铺垫群众基础。

3.3 完善主体间的交互式评价与反馈体系

完善不同主体间的评价与反馈,其核心要义是通过对双方联合工作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更好地促进交互合作水平。该评价与反馈体系的完善主要聚焦在3个方面:一是制定共同的目标标准和原则;二是反馈与评价以事件为导向,每阶段任务结束后的评价结果应及时向各主体反馈;三是建立激励和监督机制,确保各主体落实反馈结果,保证交互工作的连贯性。

4 结束语

研究以肇庆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为例,结合耦合协调理论,提出由规划、技术和管理人才分别组成规划团队、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发挥自身赋能效应的同时,凭借相互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演化。诚然,除了由三元主体联动组成的内生动力外,与外部动能协调能进一步形成助推乡村振兴的合力。其中,校友资源作为外部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庞大的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资源要素,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农产品销售、农民就业和乡村治理等方面大有可为。因此,探究校友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鼓励校友“带资进村”等实践路径,分析校友资源与规划团队、科技特派员团队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如何形成协同效应,都尚待未来研究补充。

参考文献:

[1]冀文彦,刘林.构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22(21):23-25.

[2]赵帅,陈鹃.涉农高校科技特派员助力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4,37(3):79-82.

[3]孙永超,吐尔逊托合提·阿塔吾拉.新时代高校“访惠聚”工作队助力南疆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究[J].喀什大学学报,2023,44(2):29-33.

[4]杨帆,李玉舒,陈博,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探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4,38(4):68-76.

[5]杨婷,孙继萍,肖铁桥.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类院校乡村规划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本科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11):268-272.

[6]游展城,林超慧,黄健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世界银信小镇规划研究:以端芬镇为例[J].华中建筑,2024,42(7):105-110.

[7]方创琳,崔学刚,梁龙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及耦合器调控[J].地理学报,2019,74 (12):2529-2546.

[8]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76-82.

[9]徐维祥,李露,周建平,等.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9):2044-206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