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农村宅基地管理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综述
作者: 罗时煜 林斐婧 吴良龙
摘 要:为梳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宅基地管理中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2006—2023年以“宅基地”“宅基地数字”“宅基地信息化”“宅基地信息技术”“宅基地管理系统”“宅基地平台”“宅基地GIS”,数字化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发文机构、关键词聚类、路径演进等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该领域研究发文机构的团队合作程度低;研究以高校为主导,政府机构和企业参与较少;研究可分为起步期和发展期;领域热点主要有农村宅基地数字化调查与信息管理,农村宅基地的土地流转、退出、复垦等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农村宅基地规划与乡村振兴的数字化应用等。
关键词:CiteSpace;宅基地数字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5-61-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5.012
0 引言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保障。面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乡村建设管理混乱、宅基地利用低效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保障农民合理建房、创新宅基地制度等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1]。宅基地管理中的数字技术应用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宅基地的调查、管理、审批、监管等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的改造和优化,以提高宅基地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同时促进宅基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宅基地作为乡村中最主要的空间资源,宅基地数字化能够提高综合监管的效率,为乡村治理提供智慧化、效率化和精细化服务[2],进而快速推动数字乡村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实施。
梳理宅基地数字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前沿技术,可以发现当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也可为农村宅基地深入改革研究提供参考。因此,笔者利用文献计量工具全面分析宅基地数字化研究进展,展望宅基地数字化技术发展,进一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该研究检索获得的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全方面搜索相关领域文献,笔者使用高级检索,检索主题为“宅基地数字”“宅基地信息化”“宅基地信息技术”“宅基地管理系统”“宅基地平台”“宅基地GIS”,检索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或”(OR),检索时间为2006年至2023年,最终得到278条文献。
1.2 研究方法
研究运用到的软件为CiteSpace6.2.R4。该研究通过知识图谱来分析作者、机构、来源、关键词等知识单元的相似性与测度,绘制各单元间的相互关系,探究研究领域的关键路径,从而挖掘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机构分析
从机构来看,相关研究主要以高校为主,研究所、政府机构和企业也有一定参与(见图1)。这可能是由于政府与企业发表论文的意愿不高,同时也看出高校与政府、企业的联合研究较少。针对宅基地的数字化技术大量在政府与企业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形成,高校参与实践机会有限,研究机构、应用企业和地方政府没有形成较好的合作,这阻碍了相关技术的发展。总体来说,各个机构呈现出组团化趋势,但合作关联性不强。机构间呈现较大差异,不利于合作。现有研究以高校为主,高校与企业、政府的联合研究较少。
2.2 宅基地数字关键词图谱分析
关键词能高度概括文章主题,出现频率高的关键词可以代表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将节点类型选择为关键词,运行CiteSpace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进一步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聚类后归为13个聚类,各聚类详细信息见表1。
首先,遥感影像、确权登记、农村宅基地信息管理等聚焦于农村宅基地数字化调查、登记与信息化平台构建。在数字化调查中主要使用全站仪进行外业测量后,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地物要素并绘制精确度较高的地籍图[3]。遥感影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籍测量、地籍调查和数字航测中,为宅基地的准确界定提供了技术支持[4]。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帮助确定宅基地的界址点,并进行权属调查,进而绘制出宅基地宗地图。在确权登记方面,不仅涉及基础的测量工作,更重要的是对地籍资料进行整理,并通过电子政务的应用,构建geodatabase地理数据库,实现信息化管理。海南省较早建立了全省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数据库,以及省、市(县)、乡(镇)三级联网的农村宅基地产权管理平台,为建立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5]。而随着“三权”分置政策的实施,确权登记也成为宅基地流转的基础。农村宅基地信息管理的研究则聚焦于平台底层开发,基于SuperMap、WebGIS等地理信息平台,并结合j2ee、Java、B/S、微服务架构、C语言、WebGIS等软件技术[6],实现地图与数据、地理数据库与管理平台的结合,成为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基础平台。
其次,“三权”分置、土地流转、宅基地退出、耕地地力评价聚焦于农村宅基地权益利用的数字化问题。“三权”分置是指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确立了宅基地及房屋的承包经营的合同效力,为农户的宅基地权益方面提供了制度基础,通过宅基地租赁权的入市,对宅基地承包使用权和租赁权的放活取得了一定成效[7]。相关研究在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土地流转首先要基于数字化产权交易平台,浙江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数据平台,对宅基地流转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构建“闲置感知、资源发布、资源推介、资源盘活、审批服务、过程监管”等六大功能,能够很好地解决闲置宅基地的“信息孤岛”、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不畅、流转程序不规范等问题[8]。也有研究对徐州市沛县宅基地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和评估。该数据平台构建了5个功能层:用户层集合了各级各部门政府、宅基地供给主体、需求主体等;应用层将使用权流转的闲置宅基地管理、信息发布、备案管理、资格审查、统计分析等功能嵌入政务服务平台;支撑层提供各种统一身份认证功能;数据层构建宅基地一张图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层则是整个数据平台的设备支架。针对平台各项功能建立评估体系,平台构建还应进一步优化平台功能、确保数据信息获取和使用高效且合规、加强主体间合作沟通、完善安全问题等[9]。邹伟[10]对数字化产村融合激活农村闲置资源进行了机制和路径探讨,提出数字化产村融合激活农村闲置资源的共生路径优化策略,并从产业、机制、人才和技术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而在宅基地退出问题上,现有研究还集中于采用文本分析、情景模拟等数字量化手段探究宅基地退出政策、村民意愿及权益保障问题,宅基地退出后再利用则在土地流转数字化平台体现,但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的数字化研究工作相对薄弱。宅基地退出后复垦则涉及复垦宅基地用地的耕地地力评价、复垦真实性智能审查技术和宅基地复垦券的交易。
最后,国土空间规划、多功能性、农村居民点、乡村住宅、乡村振兴等聚焦于农村宅基地的数字化规划、建设管理与乡村振兴发展。数字化技术为农村宅基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精细智能的工具方法。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国土空间规划更加精准和高效。规划决策分析、电子政务和农村宅基地建设审批管理平台的建立,使宅基地管理更加透明和规范。宅基地与农村居民点的双层优化策略,可以有效平衡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和保护,从而提升农村居民点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11]。
2.3 宅基地数字时间轴图谱分析
绘制时间轴(Timeline)知识图谱可以清楚地揭示研究领域的结构脉络及特点,图2中关键词所对应的年份表示该研究首次出现的时间。2012年前相关领域研究较为缓慢,到2012年发文量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11年11月2日,《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发布,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开展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宅基地数字化调查测绘技术在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这一时期开始有较多关于宅基地数字化的研究。2012—2020年,尽管发文量变化有所起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直至2021年发文量又出现了明显增长。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提出探索宅基地流转及退出、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等,为宅基地数字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这一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宅基地数字化研究的进展。
结合发文量的变化趋势与关键词知识图谱,可以将宅基地整理研究划分为以下2个阶段。
2.3.1 起步阶段(2006—2011年)
该阶段研究方向主要是管理方式的信息化,热点词主要是“宅基地”“置换”“土地流转”“界址点”“数字技术”等。这一时期的文献主要围绕遥感及土地流转进行数字化研究。马莲欣[12]以邳州市为试验区,对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提出设计方案。闫学东[13]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农村宅基地征地拆迁补偿功能,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谭文波[14]通过分析土地流转,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研究土地流转信息系统。
2.3.2 发展阶段(2012—2023年)
该阶段发文量增长较多,同时关键词出现较多,主要有“地籍测量”“土地权属”“信息化”“‘三权’分置”“双层优化”“乡村规划”“土地确权”“政策”等。按关键词来分,该阶段研究热点主要有3类。第一类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宅基地信息化的管理流程方面,主要包括了宅基地的调查、确权、审批、流转。第二类研究热点为宅基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现阶段的研究技术主要包括了遥感影像的应用、ArcGIS技术、地理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平台技术等。第三类研究热点为乡村规划、双层优化、空间分析、文本分析、建房管理、盘活利用等方面,在国土空间规划与建设管理、宅基地退出、乡村振兴等问题上进行了研究。
3 结论
该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6—2023年宅基地数字化领域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总结了该领域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得出如下结论。
①目前,宅基地数字化研究发文机构的团队合作程度低;以高校为主导,政府机构和企业参与较少。
②该领域的热点可以聚焦在3点:第一,遥感影像、确权登记、农村宅基地信息管理等热点聚焦于农村宅基地数字化调查与信息化管理;第二,“三权”分置、土地流转、宅基地退出、多功能性聚焦于农村宅基地权益的数字化利用;第三,国土空间规划、农村居民点、乡村住宅、乡村振兴等聚焦于农村宅基地的数字化规划、建设管理与乡村振兴发展。
③经过起步阶段(2006—2011年)和发展阶段(2012—2023年)这两个阶段。起步阶段主要围绕宅基地调查、测绘、遥感技术应用和信息平台搭建等数字化研究。发展阶段研究则扩展到宅基地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调查、确权、审批、流转,宅基地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与建设管理、宅基地退出、乡村振兴等问题。
4 展望
宅基地管理中的数字技术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该领域进一步的探索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4.1 强化校、地、企三方联合研究机制
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应协同推进,加强联合研究,具体而言,应从电子政务发展需求出发,明确研究方向;依托企业的研发实力,拓展数字技术的应用边界;借助高校的理论研究优势,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与提升。三方通过紧密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4.2 利用新技术推动宅基地数字化研究与实践进程
统筹使用GIS资源管理、Unity3D、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开发适合我国农村宅基地地域特色和不同居民需求因素的数据快速处理平台,加快建设全国农村宅基地基础数据库,构建全国农村宅基地数据资源“一张图”。
4.3 聚焦数字乡村建设目标
针对当前宅基地流转、农村社区数字化治理等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政府应逐步完善宅基地服务管理模式,如利用移动端开展宅基地线上选址服务,为农民群众提供便利的宅基地咨询、选址援助、审批流程指引等线上服务,加强政府人员与村民需求之间的对话。
参考文献:
[1]田昕加,章刘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学习与探索,2024(3):104-109.
[2]郭鑫.数字技术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中的应用、成效及意义[J].信息系统工程,2023(1):26-28.
[3]俞克豪.遥感影像应用下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0(6):92-93.
[4]史云,张保辉,宋茜,等.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数字化技术体系及其架构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22,34(3):1-8.
[5]陈少华.海南:构建三级联网宅基地产权平台[J].中国土地,2015(5):11-12.
[6]虞丽青,肖田.基于GIS的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J].测绘技术装备,2021,23(1):88-92.
[7]王亚群.“三权分置”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21.
[8]胡巍巍,夏红,王玉庭,等.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J].中国农业信息,2022,34(3):90-98.
[9]王亚慧.数字技术赋能宅基地使用权放活的运行机制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3.
[10]邹伟.数字化产村融合激活农村闲置资源的共生机理及路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3.
[11]贺彦卿.数字化模拟技术支撑下的农业升级型村庄规划优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22.
[12]马莲欣.组件式GIS技术支持的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13]闫学东.银川市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J].测绘技术装备,2008,10(2):24-27.
[14]谭文波.基于GIS的土地流转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