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百合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研究
作者: 李晓琳摘 要:“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结合榆中县经济发展环境和脱贫攻坚成效,分析榆中县百合产业发展现状,从决策制定的角度对榆中县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当前制约榆中县百合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意见。
关键词:百合产业;扶持政策;可持续性;榆中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5-78-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5.016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了产业兴旺是乡村发展的重点内容。产业扶持政策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上具有重要作用,在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1]。《兰州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对百合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式进行全面部署与安排。据统计,至2024年5月,兰州市域内种植百合面积达到9 133.33 hm2,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6.8亿元,其中榆中县种植面积为5 000 hm2。百合产业在榆中县的种植规模超过总种植规模的一半,由此可见,百合产业已经成为榆中县域内重要的支撑产业。榆中县政府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产业扶持政策,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建设百合产业种植合作社,推进生产基地绿色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2]。榆中县通过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扶持龙头企业、提升网络引导力、加强品牌建设等各方面措施,加强对百合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3]。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历史战略期,榆中县的百合产业在未来如何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也对政府如何制定更为精准的产业扶持政策提出挑战。
兰州百合,产于甘肃省兰州市,属山丹类,是全国唯一食用甜百合[4]。20世纪80年代初,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在榆中县园子岔乡农民引进试验种植成功后,在榆中县北山干旱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目前,榆中百合主要分布在南部二阴山区和北部山区的13个乡镇66个村[5]。榆中县气候温凉,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境内多为5~15°山坡地或缓坡梯田,非常适合百合的生长。再者,榆中县百合种植区远离市区,环境污染小,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宜耕性好。因此,榆中县生产的百合外形好,个头大,其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口感清甜。百合不仅能食用,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现在已经成为榆中县的主要经济作物和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但是,新冠病毒感染对榆中县百合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主要在于销售困难,收购价格下降,采挖面积减少。在此背景下,却出现种植面积增大的背离现象,为后期发展增加了不确定因素。榆中县结合实际,积极推进产业扶持政策,为百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1 榆中县百合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举措与成效
榆中县百合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优化百合产业布局。近年来,榆中县贯彻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将打造百合产—购—销全链条作为构建扶持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着力构建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扶持政策机制的不断完善,对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方面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1.1 创新发展模式,壮大优势产业
兰州百合是地域性极强的名优特色农产品,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6]。榆中县立足本土特色产业,挖掘百合资源的发展潜力,制定、实施极具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榆中县园子岔乡百合留床面积已超过3 000 hm2,百合年产量达到1.2万t,百合收益占全乡总产值90%以上[7]。基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园子岔乡创造性地提出“党建+百合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其全乡以百合产业为主,基于“做大做强百合产业,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的理念,园子岔乡党委、政府与辖区内1家龙头企业和12家规模化合作社有效对接,依托已建成的1.1万t百合保鲜库和13个百合加工车间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了百合的附加值。随着兰州百合的价值被深入挖掘,兰州市百合种植面积也在不断上升。目前,百合产业已成为园子岔乡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并且园子岔乡获得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认定。
1.2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带动各大产业发展,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增加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盘活百合资源,以促进榆中县域内的经济发展,进而提升农民收入。此外,产业发展还注重产品附加值的研发,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催生经济发展新生活力,带动周边农户增收。以百合产业为例,在政策扶持下,百合收益可观,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Y乡金祥升在2014年以3 333 hm2百合卖出27万元为闻名[8]。他的成功吸引了很多村民种植百合。据种植百合的村民李某介绍,他们一家在2022年百合种植总面积约2.67 hm2,平均每年种植约6 667 hm2,这是他们种植百合的第8年。除了他们家以外,村里几乎每家都种植百合,且不少人都因种植百合致富。因此,大量当地农民选择种植百合,百合种植成为增收的稳定产业。百合种植需要大量劳力,这也使许多外出务工人员选择留在家乡,就近务工。不难看出,产业扶持政策的优化不仅能够提升农户收入,而且能为农户提供多元化的发展选择,拓宽农户增收的途径,多方面提升农户获得感与幸福感。
1.3 提升农户技能,带动农民就业
近年来,榆中县政府推进产业扶持政策,积极打造优势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榆中县通过多渠道引进龙头企业,不断整合人力资源,形成“党建+百合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快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扶持研制新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9]。在此模式下,由榆中县政府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户产业技能进行培训,着重培育当地人才,提升当地人才素质。农户在产业发展中获得了一些新的乡村产业发展技能,增强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将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与当地农户就业等问题相结合,农户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又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这也是百合产业未来发展的内生动力。
2 制约榆中县百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近年来,在百合“药食同源”的特殊属性被充分挖掘、百合文化构建、内在功能转变的过程中,百合产业逐渐成为引领榆中县脱贫致富的产业。但是,现阶段榆中县百合产业的发展既具有自身局限性,也有外部环境的制约性,发展中存在许多困难。
2.1 产业项目的可持续性不足
榆中县百合产业虽然历史悠久,但长期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以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为主,缺乏现代化技术。种植百合的农民受文化水平的制约,缺乏对百合的深加工能力,面向市场销售的多为初级产品。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见百合为多年生,不稳定因素较多,一些大型企业急于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难以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很多企业以鲜百合直接出售为主,缺乏对百合文化、百合历史、百合景观等资源的深入研究,百合产品附加值低,很难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2.2 没有在政策扶持机制下形成特色产业链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要求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各地应以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因地制宜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联系的完整产业链[10]。榆中县百合产品由于在包装、设计等方面还没有做出明确的市场定位,加之缺少百合产品的专业检测中心,尚未形成覆盖百合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的质量监督体系。百合产业长期以来只围绕种植、加工、销售等基础环节延伸,对百合产业的外延功能研发不足,不仅阻碍产业的融合发展,而且造成百合产品供给、功能利用和市场需求的单一性,也阻碍百合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链。
2.3 产业扶持政策实施中缺失监管
一项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严密的监管体系,监管方面的缺失会带来不良后果,直接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与监管政策的脱节,使相当一部分补贴政策缺乏公平性,且地方政府没有做出及时的说明。在百合市场上,各大企业依靠价格战竞争,冲击市场秩序,产品以次充好,欺瞒消费者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损害了百合产业的整体利益,也从侧面反映出政策实施过程中监管体系有待健全。
2.4 对新技术的应用不足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基于互联网的便利性,涌现出一大批新兴“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电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榆中县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较落后,电商助农项目进入较晚;再加上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新技术的应用欠缺热情,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而且电商和产业发展的结合度并不高,还没有规模性、稳定性的平台,也缺乏建立电商盈利机制的引导,这给产业利用电商发展造成一定障碍。目前,榆中县只是利用互联网销售百合产品,未能利用电子商务形成专业化、规范化和品牌化生产,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电商助农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趋势,如果电商发展遭到阻碍,会影响产业扶持政策持续性效能的发挥[11]。
2.5 农户参与度不足
农户的参与度直接影响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榆中县政府积极贯彻实施扶贫政策,给农户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解决了许多困难,大多数农户已经实现脱贫目标。但是,长期的扶贫政策也造成了农户的依赖性,“等、靠、要”的错误思想严重,农户缺乏参与百合产业发展的热情和主动性,阻碍了百合产业扶持政策的可持续性。
3 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可持续性的对策
3.1 增强产业项目的可持续性
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是顺利实施产业扶持政策的前提。只有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了解农户需要,制定符合当地具体情况的发展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百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榆中县发展百合产业,要紧密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产业发展现状、产品市场前景等,立足挖掘当地特色优势,将发展重心放在当地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对百合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进行产业规划时要深入走访调研,充分听取社会各方建议和意见,建立“政府—专家—农户”互动式的产业规划机制,以促进百合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榆中县应加大对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加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以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策略推动百合产业扶持政策。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榆中县从事百合加工的在册企业有220家,年保鲜贮藏能力达4.4万t。榆中县已建成百合储藏库25家,库容量达9 000 t,百合真空包装生产线3条,年生产能力超1 000 t。
3.2 深入挖掘附加值,打造完整产业链
榆中县百合产业发展的历史悠久,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品附加值低。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榆中县应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使其发挥引领发展的作用,对百合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结合市场口味,加大开发对百合食用性方面的研究。百合以西芹百合、百合炒木耳、百合炒肉、百合莲子粥、清蒸百合等菜肴形式广泛出现在大众餐桌上,不仅成为老少皆宜的食补品,而且兰州人将其作为特色菜品款待宾客。同时,榆中县可打造百合景观,挖掘百合文化,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百年好合,百事合意”的文化内涵,积极培育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提升百合产业的附加值。除了挖掘注重百合产业的附加值,也要重视对百合产品的销售推广能力。针对百合产品易腐烂、不易保存的特性,榆中县应完善仓储、运输、加工、销售全链条的物流体系,深入推进百合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发展进程。产业链越趋于完整,经济活力越强,越有利于发挥扶持政策的可持续性能。
3.3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一方面,榆中县政府要做好自我监管,不仅要接受内部监督,还要加强外部监督,打造内外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达到公平公正的效果。榆中县应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动态帮扶和动态评估机制[12],对落实政策效果良好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鼓励,而对政策执行不力的单位及个人给予严肃追责问责,做到赏罚分明[13]。榆中县政府应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手段,将百合产业扶持政策的资金使用情况、政府补贴等相关信息及时向群众公开,并做出相关说明,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另一方面,榆中县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百合市场弊端的监管。榆中县政府应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让违法企业不敢触碰红线。同时,榆中县应引导企业对百合产品进行合理定价,满足消费者的相关知情权,使定价在阳光下进行,从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监管体系,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才能得到充分保障,并取得应有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