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喷灌对临夏州羊肚菌生长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作者: 王春霞 杨赟 宋浩 金明智 毛岳 侯雄飞 郑健

微喷灌对临夏州羊肚菌生长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0

摘 要:为探索适宜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推广应用的羊肚菌灌溉管理模式,采用微喷灌技术,在临夏县尹集镇开展羊肚菌种植试验。设置CK(当地灌溉量)、T1(95% CK)、T2(90% CK)、T3(85% CK)和T4(80% CK)共5个灌溉量处理,分析微喷灌条件下不同灌溉量对羊肚菌土壤理化性质和子实体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处理羊肚菌产量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处理均显著提升了0~10 cm土壤含水率,不同灌溉量对0~10 cm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显著;在临夏县尹集镇试验点,黑垆土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不大;羊肚菌产量随微喷灌灌溉量的提高而增大,但其品质指标随灌溉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土壤含水率与羊肚菌产量呈正相关。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结果表明,T2处理(90% CK)在羊肚菌产量和品质间达到平衡。

关键词:羊肚菌;微喷灌;产量品质;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S274.2;S6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5-82-9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5.017

0 引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把产业振兴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羊肚菌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均较高的珍稀食用菌,含有19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1],可以助消化、化痰理气,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2]。但羊肚菌属于低温腐生型蕈菌,其生长发育对温度、湿度和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含水率、养分含量等)有较为严格的要求[3]。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海拔1 563~4 585 m,多年平均气温6.3 ℃,有适合羊肚菌生长的温度条件。临夏州自2018年引入羊肚菌,并开始规模化种植。当地菇农参考国内开展羊肚菌规模化种植最早的川渝地区的种植方式进行水分管理,但川渝地区降水多、湿度大,并且以露地种植为主,而临夏州菇农利用温室大棚栽培羊肚菌,使得引入的水分管理模式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现象,导致部分产区出现了30%~50%面积绝收的问题。因此,亟待探索适宜在临夏州推广应用的羊肚菌灌溉管理模式。

微喷灌技术较传统灌溉方式对土地平整度要求低,且灌溉均匀度高,既可以补充土壤水分,又能有效调节温室内温度和湿度[4-5],非常适宜菌类作物生长环境的调控,而保持适宜的环境温湿度和良好的土壤条件是羊肚菌栽培提质增效的关键[6]。但目前,科研人员对微喷灌技术在羊肚菌种植中适宜灌溉量的研究还显不足,使得该技术在羊肚菌生产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基于此,在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开展羊肚菌种植试验,以当地传统灌溉量(CK)和灌溉时间为基础,采用微喷灌技术,在羊肚菌的菌丝阶段和子实体阶段设置了T1(95% CK)、T2(90% CK)、T3(85% CK)和T4(80% CK)共4个不同灌溉量处理,探求不同灌溉量处理下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土壤pH值、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速效钾和羊肚菌产量与品质的响应规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羊肚菌产量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临夏州羊肚菌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3年11月至2024年5月,在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尹集镇(北纬35°25′,东经103°2′)进行。试验地海拔为2 200~2 500 m。临夏县位于温带半湿润区和高寒湿润区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5.9 ℃,年均降水量630.6 mm,年均蒸发量为541.9 mm。试验区土壤为黑垆土。试验区土壤性质如表1所示。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临夏县尹集镇未接种过羊肚菌的大棚内进行,参试品种均为六妹羊肚菌。羊肚菌种植和病虫害防治均按照当地常规方法进行。于2023年11月16日播种羊肚菌,播种前划线开畦,畦宽120 cm、高15 cm、间距30 cm;于2023年11月25日放置外源营养袋,用量为3~4个/m2,按“品”字形摆放;于2024年4月7日开始采收,5月15日采收完成。羊肚菌栽培日历如图1。

试验小区长2.0 m,宽1.2 m,在四周埋入防水塑料薄膜,薄膜埋深50 cm。播种后的大水灌溉对羊肚菌后期出菇是必需的,但原基形成后不宜灌溉[1],故此试验在播种后灌溉时不设置不同灌溉量处理。同时,考虑试验区用水时段,试验中的灌溉时间与当地传统保持一致,以当地传统灌溉量(CK)为依据,设置4个微喷灌灌溉量处理:T1(95% CK)、T2(90% CK)、T3(85% CK)、T4(80% CK)。试验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取均值作为结果。各处理灌溉时间与灌溉量见表2。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土壤指标的测定

用土壤水分测定仪(RS-TRREC-N01-1)测定表层5 cm土壤含水率和温度,用地温计测定10 cm土层温度,测定频率为7 d,并在羊肚菌各生长阶段及灌溉前后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率。分别在播种前、羊肚菌各个生长阶段、羊肚菌灌溉处理前后和羊肚菌采收后,在每个小区内用土钻取0~10 cm土样,风干碾碎后过孔径2 mm筛备用。土壤全氮(TK)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土壤有机质(SOM)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土壤pH值测定使用DDSJ-308F检测仪[7],土壤速效钾(AK)测定采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8]。

1.3.2 羊肚菌产量与品质的测定

采用计数法统计各个试验小区的羊肚菌子实体数量;用游标卡尺(精度0.02 mm)测量烘干后的子实体菌帽和菌柄长度,用软尺(精度1 mm)测量菌帽周长;用电子天平(感量精度0.01 g)称量子实体鲜质量和干质量。

各处理随机选取品相良好的新鲜羊肚菌子实体进行水分含量的测定,测定方法为《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T 5009.3—2016)所示方法;结合SU等[9]和LI等[10]的方法,将待测子实体热风干燥处理[先40 ℃烘干1.5 h,再(50±2)℃烘干8.0 h]后,分别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 5009.4—2016)、《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GB/T 5009.10—200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 5009.5—2016)、《食用菌中粗多糖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NY/T 1676—2023)进行灰分、粗纤维、粗蛋白质、粗多糖的测定;采用卢可可等[11]的方法测定游离酚。

1.4 统计分析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数据整理;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7.0软件统计分析试验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Bonferroni法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使用origin 2024b绘图;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羊肚菌产量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指标

2.1.1 土壤含水率

如图2所示,在微喷灌差异化灌溉处理前,各试验小区0~10 cm土壤含水率为15%~22%;在2次差异化灌溉处理下,各试验小区0~10 cm土壤含水率均显著增加,第1次差异化灌溉处理后各小区0~10 cm土壤含水率增加了19%~33%,第2次增加了13%~29%。整体来看,开展差异化灌溉处理后,0~10 cm土壤含水率随灌溉量的增大而增大,呈现CK>T1>T2>T3>T4的趋势。

2.1.2 土壤温度

由图3可知,在试验期内,各试验点5 cm和10 cm深度土壤温度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羊肚菌的整个栽培期来看,各处理的0~10 cm土壤温度曲线几近重合。临夏县尹集镇试验点为暖棚种植,5 cm和10 cm土壤温度为1~19 ℃,2024年1月前土壤温度较为稳定(5~10 ℃)。

2.1.3 土壤pH值

如图4所示,在试验期内,临夏县尹集镇试验点0~10 cm土壤pH值为7.03~7.77;灌溉后0~10 cm土壤pH值出现了下降趋势,降低幅度为0.8%~6.9%,CK和T1处理灌溉后土壤pH值由7.3~7.7变为7.3~7.5。

2.1.4 土壤有机碳

如图5所示,临夏县尹集镇试验点栽培土壤为有机碳质量分数较高的黑垆土,0~1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在羊肚菌生育期内变化不大(16.20~20.40 g/kg)。

2.1.5 土壤全氮

如图6 所示,对比接种羊肚菌前的土壤全氮质量分数[(5.38±0.607)g/kg],在接种羊肚菌后,各处理0~10 cm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均呈下降趋势,表明羊肚菌的生长发育需从土壤中获取全氮。由图6可知,羊肚菌主要在菌丝阶段和原基阶段消耗土壤中的全氮;在临夏县尹集镇试验点,菌丝阶段的土壤全氮减少了0.57~1.46 g/kg,原基阶段减少了0.51~1.17 g/kg,在子实体阶段又缓慢上升,各处理0~10 cm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在各生育时期基本保持在相同水平。

2.1.6 土壤速效钾

如图7所示,在临夏县尹集镇试验点,羊肚菌各生育时期的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均高于原土(199.91~301.31 mg/kg),且以采收后最高(高出原土35.79~101.40 mg/kg);在羊肚菌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T1的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较其他处理均为最低。

2.2 羊肚菌产量和品质

2.2.1 羊肚菌产量及农艺性状

从表3可以看出,各处理的出菇密度表现为CK>T1>T4>T2>T3,最优处理CK为39.58个/m2;各处理干菇产量表现为T1>CK>T2 >T3 >T4,最优处理T1为84.91 g/m2;各处理鲜菇产量表现为CK>T1>T2>T4>T3,最优处理CK为824.000 g/m2。

从图8可以看出,各处理的羊肚菌子实体干质量、菌帽周长表现为T2>T3>T1>T4>CK,最大值分别为(2.43±0.55)g和(6.21±0.74)cm;各处理子实体长度差异不显著(P>0.05),最大值为(8.61±1.54)cm;各处理菌帽长度表现为T2 >T3>T4>T1>CK,最大值为(6.61±0.89)cm。

2.2.2 羊肚菌品质

如图9所示,各处理羊肚菌子实体水分质量分数为88%~90%,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每100 g羊肚菌中灰分质量以T4为最高[(7.43±0.30)g];各处理羊肚菌子实体粗纤维质量分数表现为CK>T3>T1>T2>T4;各处理羊肚菌子实体粗蛋白质量分数表现为T2>T4>CK>T1>T3,每100 g含量为(32.72±0.92)g;各处理每100 g羊肚菌中粗多糖质量为6~7 g,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羊肚菌游离酚质量分数为3.98~4.93 mg/g,整体表现为T3>T1>CK>T4>T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