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青年之家”虚实空间融合发展的策略构建
作者: 孔文
摘 要:“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是由共青团组织管理和使用,面向青少年提供各类服务的公益性、综合性服务场所的总称,一般包括线下的“青年之家”实体空间和线上的“青年之家”云平台。通过对江苏省内24个村庄“青年之家”的多案例比较,发现“青年之家”虚实空间融合发展存在技术依赖、平台滞后、环境弱化三大问题;运用TOE框架,分析提出促进乡村“青年之家”虚实空间融合发展的三大策略,即技术融合、组织融合、环境融合。
关键词:“青年之家”;虚实融合;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6-23-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6.004
0 引言
2019年,共青团中央出台《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提出以培育本土人才兴乡、服务在外人才返乡、动员社会人才下乡为重点,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1]。从空间性质来看,乡村“青年之家”可分为线下的实体平台和线上的虚拟平台两种主要类型。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青年之家”实体平台3.07万家,入驻“青年之家”云平台1.41万家,平台管理员4.5万人(其中,团干部2.9万人,社工1.6万人)。“青年之家”成为全社会面向青年群体开展服务引导工作的重要载体。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参与乡村志愿服务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数智时代技术进步的需求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要。数智时代的乡村志愿服务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单一的线下志愿服务转变为线上线下融合的综合性志愿服务。推进“青年之家”虚实空间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近年来共青团组织阵地建设的核心重点工作。
1 乡村“青年之家”的发展历程
198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农村“青年之家”建设的通知》,明确“青年之家”同农村中的其他文化活动阵地,如民兵之家、业余学校、文化室、妇女之家、广播电视室、体育俱乐部等,互相配合,密切协同,使其成为农村基层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要求努力把乡村“青年之家”办成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科技文化学习课堂、致富信息交流窗口和文娱体育活动场所。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加强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站、专家服务基地、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为乡村人才提供政策咨询、职称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2]自此,乡村“青年之家”服务平台建设日益标准化、规范化,线下线上平台建设开始出现融合发展趋势。
2021年,江苏团省委印发《关于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奋进现代化新征程中开展“青春建功行动”的实施意见》,提出12项专项行动,进一步指明“青年之家”线上线下平台融合发展中需要推进力量融合、数据融合、服务融合等[3]。
但乡村“青年之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发展不均衡,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以“三下乡”“返家乡”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生下乡活动同时在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展开,但线上平台以宣传报道、信息发布等为主,能提供的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有限。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获奖项目的落地转化遭遇困境,青年创业园和“青年之家”之间的衔接转换未能同步进行。这就使得乡村“青年之家”的平台支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影响了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政策实施效果。笔者通过对江苏省“青年之家”的多案例比较,寻找乡村“青年之家”虚实空间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
2 江苏省乡村“青年之家”运行效能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
从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共选择24个“青年之家”作为调查对象,并以此作为实证检验的数据来源,相关案例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2.2 研究假设
在“理性人”假设之下,经济环境是影响“青年之家”运行效能的重要因素,“青年之家”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持续稳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在“社会人”假设之下,社会文化是影响“青年之家”运行效能的重要因素,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助于“青年之家”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入驻。在“行政人”假设之下,政策支持是影响“青年之家”运行效能的重要因素,“青年之家”是外部政策资源注入和内部乡村自发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加快实现“青年之家”虚实空间融合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此,提出如下3个假设:
H1:“青年之家”使用率与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成功率存在正向的显著关系。
H2:“青年之家”美誉度与青年人才的入驻率存在正向的显著关系。
H3:“青年之家”虚实空间融合度与政策支持强度存在正向的显著关系。
2.3 影响因子
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提炼出“青年之家”运行效能的影响因子,分别是:X1村庄财力,X2管理人员素质,X3青年人才入驻率,X4政策支持力度,X5青年人才创业成功率,X6村民对“青年之家”的认可程度。将这6个因子作为自变量X,乡村青年之家的整体运行效能作为因变量Y。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乡村“青年之家”运行效能的影响因素,则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乡村“青年之家”综合平台整体运行效能Y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εi (1)
在式(1)中,Y是因变量,X1,X2,……,X6是自变量,β0是常数项,β1,β2,……,β6是回归系数,εi是随机误差(观测值与真实值的偏差)。其中,常数项β0是一个不受任何因素影响的固定值。在调研中发现,所有村庄都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心/点”,有的村庄“青年之家”线下空间是和村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心/点重合的,有的村庄“青年之家”线下空间是和村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心/点分离的,但不管是重合还是分离,两者之间的桌椅板凳、仪器设备、活动室等物理设施是可以相互“借用”的。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国家的统一要求,村庄不论大小、贫富,都必须建有规模不等的村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心/点。由此可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心/点对乡村“青年之家”而言就是一个“常数项”,尽管所有的村庄都有,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规模大小、设施好坏对“青年之家”线下空间的吸引力、入驻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2.4 假设验证
在列入调查对象的24个乡村“青年之家”所在的村庄/社区中,随机抽样调查300人。在问卷中引用李克特量表,对自变量进行1~5分的赋值。从2024年1月18日至3月15日,两轮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8份,回收率99.3%,剔除无效问卷10份,共得到有效问卷288份,问卷有效率96%。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如果克朗巴哈(Cronbach)[α]系数大于0.9,则认为量表的内在信度非常高;如果克朗巴哈α系数大于0.8小于等于0.9,则认为量表的内在信度很高;如果克朗巴哈[α]系数大于0.7小于等于0.8,则可以认为量表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如果克朗巴哈[α]系数小于等于0.7,则要重新设计量表。运用KMO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判断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根据KAISER的观点,KMO值为0~1,越接近1越好,大于0.7是中等水平,小于0.5则不宜作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的X2值必须达到显著水平,即P(Sig.)<0.05。经检验,288份有效问卷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86,认为量表内在信度很高;问卷的KMO值为0.94,认为效度很好;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P(Sig.)为0.04,达到显著水平。
研究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因子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发现X2管理人员素质、X4政策支持力度、X6村民对“青年之家”的认可程度是影响“青年之家”整体运行效能的3个主成分。在“青年之家”的信息帮助、人员整合、项目对接等功能模块的支持下,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成功的概率更高。青年人才选择入驻或者离开“青年之家”,与村民们对“青年之家”的“口碑”密切相关。政策对“青年之家”线下空间建设提出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保障措施,这在客观上降低了“青年之家”虚实空间融合的难度,有助于促进乡村“青年之家”虚实空间的加速融合和发展。因此,假设H1、H2、H3均得到验证。
3 乡村“青年之家”存在的问题
“青年之家”是承担乡村志愿服务最主要的平台载体。目前,线下“青年之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乡村“青年之家”的发展水平仍然滞后于城市“青年之家”;线上“青年之家”云平台存在功能不全面等问题,信息的增值服务发展缓慢,引发了信息传递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使得青年参与乡村志愿服务受到阻碍。调研发现,江苏省乡村“青年之家”在实践中存在如下3方面的问题。
3.1 线下平台服务项目同质性较高
调研发现,江苏省内的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在产业振兴、文化传承、乡村教育、环境保护等4个领域。在实际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乡村“青年之家”线下平台受场地、设备、资金、管理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只能为农村居民提供范围有限、技术要求不高的一般性志愿服务。目前,江苏省乡村“青年之家”所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在内容上呈现较高的同质性,形式上也趋于简单重复。
“培训的无能”是服务项目同质性高的主要原因。青年参与乡村志愿服务,不能仅凭借一腔热情,而是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岗前培训合格以后才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但目前乡村“青年之家”的志愿服务专项培训较少,有的团队指导老师只是挂个名,很难做到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随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和帮助。这就使得大部分青年志愿者只能提供如垃圾清理、儿童课程辅导、法律宣传等一般性的志愿服务项目,对于理发、作物病虫害防治等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服务项目不愿意或者无能力提供。
3.2 线上平台模块功能单一
根据调查,目前乡村志愿服务的线上平台在数据、模块、功能3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数据来看,尽管国家已出台《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等相关文件,但各志愿服务线上平台建设相对分散,缺乏有效的交叉沟通和统一整合,难以实现“同人同城同库”的数据共享。从模块来看,一些志愿服务线上平台模块设计相对简单,缺乏多样化的选择和灵活性,青年志愿者可能无法找到符合自己兴趣和需求的具体模块或活动,从而降低了他们对乡村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从功能来看,一些乡村志愿服务线上平台仅能提供信息公示的简单功能,互动交流、服务竞标的能力十分有限,这就使得青年志愿者在面对特定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答,从而对青年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服务效果造成消极影响。
3.3 线下平台与线上平台服务脱节
目前,乡村志愿服务的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是分开建设的。线下平台以乡村“青年之家”为载体,“青年之家”的建设许可条件、建设规模、基础设施、现代信息设备、环境卫生标准、设施设备维护保养要求、品牌元素等都需要遵循有关部门指导性的统一标准,以此避免“青年之家”乱建、服务模块缺失等问题。线上平台建设的做法有2种。一种做法是将线下的“青年之家”和其他志愿服务领导机构及组织整体“上网”,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再建一个“青年之家”组织体系。这种模式下的志愿者可以自由选择参与线下或者线上平台的志愿服务项目。另一种做法是撇开线下的“青年之家”,单独建一个“青年之家”云平台或者其他类似的全新线上平台。这种模式下的志愿者只能参与线上平台的志愿服务项目,与线下“青年之家”的关联度不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