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工作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作者: 胡继文 吴爱美 余飞 吴彭武 纪能枝

摘 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巩固脱贫成效的必要举措,也是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基于安徽省C市F村驻村工作队利用3 a帮扶脱贫村的经验,梳理发现F村产业结构单一、制约经济发展,人才厚度不够、影响持续发展,乡村文化薄弱、制约赓续传承,生态文明不足、影响宜居宜业,基层党建不强、制约全面发展等问题,提出因地制宜、立足根本、兴基础产业,培训人才、留住人才、做人才后盾,强化服务、传承文化、当乡村主人,生态优先、文明添力、保整洁村庄,注重引领、强化担当、助党建强村等解决措施,为脱贫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帮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6-3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6.006

0 引言

宣传教育党员群众、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协调落实结对帮扶等6项工作职责是《安徽省选派干部管理办法》对驻村选派干部的明确要求[1]。这些职责涵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体现了驻村工作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驻村工作队的工作质量、效益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研究以安徽省C市F村驻村工作队为例,通过驻村工作队实地履职,充分掌握工作队在驻村帮扶期间的运行情况,全面了解工作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进行深入反思和总结。同时,结合工作队成员和基层一线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期为脱贫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F村的情况分析

1.1 F村基本情况

F村是C市乡村振兴后进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半丘陵地貌的圩区村,村民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全村有23个村民小组,739户,2 480人。F村在2014年被列为贫困村,村集体没有经营性收入,属于典型的“空壳村”;2018年顺利出列实现全村脱贫,脱贫前全村有建档立卡脱贫户76户191人。自2014年起,共有4批工作队驻村帮扶。在2020年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F村由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积极探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助力村民致富的路径,以达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目的。

1.2 F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点,也是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民生工程[2]。近年来,F村驻村工作队多方筹集资金,会同村“两委”大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好村组道路建设,先后投入228余万元,修建水泥道路7.8 km,拓宽村内主干道2.4 km。目前,全村80%以上农户的庭院外就是水泥路。二是抓好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50余万元,对村内2 hm2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新建涵闸8座、改造抗旱闸1座、清淤山塘8口、护坡山塘1处、整修抗旱渠道1条。三是抓好村组道路亮化建设,为全村各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145盏。

1.3 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逐年渐进式增长

通过几批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的努力,F村在光伏扶贫电站、自建加工厂房发包、土地集中流转、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入股分红等方面实现集体经济收入逐年渐进式增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的任务完成奠定了基础。村民委员会档案资料显示:F村2014年村集体经济倒挂,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元,2021年收入32.1万元,2022年收入36万元,2023年收入40.3万元。

2 F村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产业结构单一,制约经济发展

F村产业结构单一,没有村级企业,唯一的优势就是土地。村民委员会资料显示,F村耕地总面积209.64 hm2,人均耕地0.08 hm2,其中水田和旱地各占一半。近年来,由于土地产出率不高,农民觉得种地不“划算”,叠加劳动力欠缺等因素,致使F村出现连片约有26.8 hm2的撂荒旱地无人垦种。村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外出务工、种植自家田地、家庭养殖家禽所得,其中外出务工占比在80%以上。这些是制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

2.2 人才厚度不够,影响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3]。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是关键。当前,F村和全市大部分脱贫村一样,都面临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带孩子的妇女,农业人才极度匮乏。村委会资料显示,F村70岁以上老人为321人,占比12.94%,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虽然F村近年来非常重视教育,大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回乡创业者寥寥无几,大部分年轻人走出去就不愿意再回到农村[2]。因此,做好对现有在家村民农业及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是摆在眼前重要的现实问题。

2.3 乡村文化薄弱,制约赓续传承

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内生动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很多传统农村一样,F村的村民业余活动相对匮乏。值得关注的是,该村有三大姓氏,分别是汪姓、纪姓和桂姓,这些姓氏约占本村人口的97%,并都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宗祠和传承上百年的家风和家训。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加上自媒体的兴起,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正在逐步变淡,长久下去不利于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

2.4 生态文明不足,影响宜居宜业

生态环境不美、人居环境亟须改善是F村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观意识不强,村内卫生死角过多。村民们乱堆杂物、乱放农具、乱搭建脚屋等不良习惯也是导致环境难以整治的主因。虽然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和卫生保洁员上门宣传,且建有垃圾堆放点,也在主要路口摆放有垃圾桶,但有些村民仍我行我素,随意倾倒垃圾。焚烧秸秆会造成大气污染,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区、镇两级政府和村委会都发了通告,要求在指定位置存放秸秆,以便集中处理,并通过宣传车巡回宣传秸秆焚烧带来的生态和环境危害,但仍有部分村民偷偷焚烧,给管理工作造成较大压力。

2.5 基层党建不强,制约全面发展

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存在短板,组织建设活力不足。F村“两委”班子的年龄和性别结构不合理,村“两委”共有干部7人,其中50岁以上4人,45岁以上1人,30岁以上2人,且7人中女干部有4人,青年干部人数明显偏少。村党总支资料显示,在F村76名党员中,有20名年龄超过70岁的老党员,占比26%,党员结构趋于老年化,大多数年轻党员因务工、求学等原因长期不在村里居住,难以发挥作用。党员队伍年龄结构存在的这种失衡与断层现象,致使党组织相关活动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2]。

3 驻村工作队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因地制宜,立足根本,抓基础产业

抓产业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根本,也是“五大振兴”的关键。在产业相对较为落后的脱贫村,驻村工作队要坚持驻村帮扶的中心责任,因地制宜,立足本村实际,面向土地要“效益”。一是调查摸底。驻村工作队要积极与村“两委”干部、村民组长一起,调查情况并制定对策,将本村相对集中的撂荒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储,并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发包,做好土地集中流转工作。二是耐心做工作。对于部分年长村民担心自己出租的田地收不回,因而不同意流转土地的情况,驻村工作队要发挥“中间人”角色,将村“两委”干部、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召集到一起协商,按照实际丈量的田块面积、方位确认,并在土地流转合同上予以注明,同时在村务公开栏予以公示,用村民最信任的方式和方法处理,以消除村民的后顾之忧。三是灵活务工有收入。村内闲置土地集中流转到种植大户后,驻村工作队可以在农忙时节安排在家的脱贫户和留守妇女参加种植大户组织的间苗、移栽、除草、喷施农药、采摘等农活务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他们的收入来源。四是打出农旅融合组合拳。依托种植大户对撂荒地进行整合和实施小田并大田改造,打造绿色田园风光,开展红高粱、玉米、冬油菜等粮食和油料作物轮作,以火红的红高粱、金黄的油菜花和旋转的大风车为基础,打造以农业种植和观光为特色的网红打卡地,吸引游客来村旅游,从而带动本村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五是有效盘活资产。将村内空置的校舍、老村部、仓库和小型水库整体复修后对外招租,优先出租给本村返乡人员。这样不仅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能为返乡人员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解决留守人员的就业问题,从而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3.2 培训人才,留住人才,做人才后盾

人才缺乏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因之一,在外的人才不愿回来,在家的村民又缺少培训。驻村工作队要积极邀请相关专家来村里开班授课,培训种植和养殖专业技术。一是积极鼓励学习意愿较强、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村民参加农村广播电视大学或相关定点培训机构的系统培训,使其学习和掌握与自己生产生活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二是精炼培训内容。驻村工作队要走访了解村民对知识的需求,组织安排满足他们需求的培训班。由于村民每天忙于农业生产,常常早出晚归,如果培训内容不能贴近日常生活,实用性不强,流于形式,则其往往提不起兴趣,会拒绝参加培训。因此,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只有让村民感受到培训内容简而易学,能够学得会、用得上,大家才会有兴趣和耐心学习[4]。三是灵活安排时间。村民的空闲时间并不固定。因此,驻村工作队在安排各类技能培训时要选择适宜时间,有些培训可以安排在田间地头,如作物栽培、植保类、禽畜养殖类,有些培训可以安排在秋冬季的农闲时或利用晚上、下雨天,如服装加工等。这样的分类安排,可以方便组织村民集中参加。

3.3 强化服务,传承文化,当乡村主人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一环,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5]。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驻村工作队要帮助村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6]。一是应依托当地风俗习惯,搜集和整理村庄的历史资料,大力宣传当地传统的家风文化,让正能量的家风、家训得到有效传承。要根据当地实际,制订操作性强、切合实际的村规民约,用制度和约定来规范村民言行。二是在村民集中活动区域建设法治宣传广场、大舞台,督促广大村民摒弃陋习、恶习,崇尚仁义礼智信。将村里闲置的老屋改造成棋牌室、资料室、读书室,为村民提供一个舒适、便捷的休闲环境,搭建一个增进邻里关系、加强交流的社交平台。三是要利用大喇叭、电子显示屏、微信群、宣传栏、横幅等媒介进行宣传,鼓励村民以“我就是村里主人”的心态参与村里各项事务,培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和谐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比学赶超”的和谐文化氛围。

3.4 生态优先,文明添力,保整洁村庄

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引领。村容村貌整洁,家庭卫生干净,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驻村工作队要将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工作与帮扶助农结合起来,优先聘请在村脱贫户当保洁员和监督员,让他们从自身改变生活习惯,执行村里垃圾清扫和环境监督任务。这样既增加了脱贫户的收入,又可以有效改变他们原有的不良生活习惯,真正实现双赢。脱贫村在乡村振兴衔接阶段的新历史起点上,更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要继续推动“五清一改”(即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清理废旧广告牌,清理无功能建筑,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此时,驻村工作队要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要继续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污水革命”),改善人居环境。对于生活垃圾,驻村工作队要引导进行无公害、资源化处理[2];对于生活污水,应组织尽可能铺设污水管网,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在农村改厕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耐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积极宣传旱厕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等方面的危害,让村民都能自觉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二是要做好禁止焚烧秸秆宣传工作,利用电子显示屏、大喇叭、宣传手册、移动小喇叭等,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将法律法规传递到村民心里。三是严格落实面源污染防治。对于以传统农耕业为主的脱贫村,既可以采用“积分制”高价回收农业生产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利用,又可以让农户自觉到指定地点丢弃垃圾,积攒积分换取“文明之家”荣誉称号[7]。四是积极鼓励村民在农作物种植和家禽养殖过程中,科学用肥和用药,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养成爱家、爱村、爱生态、爱环境的良好习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