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作者: 阮非凡

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0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旨在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文化不仅是乡村发展的软实力,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对于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中,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经济基础薄弱、人才流失严重、文化资源不均、文化设施落后、缺乏相关文化活动等,导致村民文化生活空虚。研究以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三门峡市张吕村为例,通过对其文化消费的调查分析,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探讨相应对策,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消费;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9.2;G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6-36-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6.007

0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的乡村建筑、古迹和村落面临着被破坏或遗弃的风险,给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巨大挑战[1]。河南省作为中国的文化大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传统的乡村文化元素正在逐渐消失。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逐渐减弱,许多传统技艺无人继承,一些古老的习俗和仪式逐渐被淡忘。如何振兴河南乡村文化,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3]。

文化消费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乡村文化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促进了各地民间文化消费活动的发展。然而,当前关于河南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对文化消费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分析乡村的文化消费情况,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认知、态度和消费行为,可以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1 张吕村文化消费现状

1.1 张吕村情况简介

张吕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天池镇。近年来,该村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致力于发展文旅产业,打造休闲美丽乡村。为实现这一目标,张吕村与河南昌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8亿元,建设了集农业、旅游、学习和养生于一体的憨熊生态园,旨在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张吕村通过完善村庄规划、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富民产业和培育文明乡风等措施,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特色乡村。2023年1月,张吕村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于2023年11月至12月,针对三门峡市张吕村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背景的常住村民、村干部、文化站工作人员及文化活动组织者进行深入调查,旨在全面了解该村文化消费习惯、文化需求及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有效对策,提供实证基础。

1.3 张吕村文化消费形式

大多数研究认为,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乡村趋于萧条、衰落、缺乏生机,乡村文化消费更是低迷、落后、缺乏动力,因此,需要刺激乡村文化消费[4-5]。徐望[6]认为,当前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存在诸多问题,如消费水平低下、消费结构不合理及消费观念滞后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限、教育程度不高、人口流失严重、文化消费市场发展滞后及缺乏浓厚的文化消费氛围等[7-8]。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 951元,比2014年增长52.2%,年均增长5.8%。由此可见,乡村地区文化消费水平正在快速上升,乡村文化消费的能量不断释放。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三门峡市乡村地区的文化消费逐渐繁荣,且类型多样。如表1所示,三门峡市农村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上的人均消费支出在逐年增加,2021年达到人均1 443.1元,比2016年增长34.96%,但相比于其他消费支出仍有提升空间。

张吕村的文化消费形式主要包括传统节庆与民俗活动参与、日常生活用品的文化消费、现代娱乐与媒体消费及教育与培训投资等(见表2)。其中,传统节庆与民俗活动参与占据重要地位,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以及舞龙舞狮、剪纸、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此外,日常生活用品的文化消费也日渐丰富,村民越来越注重家居装饰、传统手工艺品的购买与收藏,以及地方特色食品的消费。这些消费不仅满足了村民的生活需求,也体现了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1.4 张吕村文化消费的现状

1.4.1 消费意识逐渐觉醒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教育的普及,文化消费的重要性逐渐突出。人们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愿意为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例如,村民会主动购买书籍、杂志等文化产品,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开阔自己的视野。

根据张吕村近年来的文化消费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变化(见表3)。例如,村民参与传统节庆与民俗活动的频次逐年增加,从2018年的平均每人每年参与3.0次增长到2022年的5.0次。同时,村民对日常生活用品中文化元素的偏好也越发明显,文化类商品的销售额在村内市场的占比从2018年的15%上升到2022年的30%。

1.4.2 消费内容日益丰富

与过去相比,张吕村村民的文化消费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节庆和民俗活动外,现代娱乐、教育培训等内容也逐渐成为村民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村民不仅可以在家里观看电视节目、上网“冲浪”,还可以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培训课程等。

从文化消费结构来看,传统节庆与民俗活动的消费依然保持高位,但与此同时,现代娱乐与媒体消费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根据统计数据,2018年村民在传统节庆与民俗活动上的消费占比为60%,而到了2022年,这一比例下降至45%,而现代娱乐与媒体消费的占比则从20%增加至35%。

1.4.3 消费环境不断改善

随着国家对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视,张吕村的乡村文化消费环境正在逐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逐渐建立起来。同时,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也在不断增加,如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的举办频率增加,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选择。

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例,近年来,张吕村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场所,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活动空间。同时,村里还定期举办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1.4.4 消费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村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对于文化消费的投入仍然有限。他们可能只能选择一些价格较低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或者减少文化消费的数量。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文化消费在村民总消费中的占比逐年上升,但相较于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文化消费的绝对值仍然较低。同时,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村民在文化消费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素质,扩大乡村文化消费市场,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2 张吕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2.1 乡村传统文化血脉面临存续危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传统习俗和仪式逐渐被淡忘,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也面临失传的风险。以村里的传统编织技艺为例,目前仅有几位老人掌握,而年轻一代对此并无太大兴趣,导致这一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据统计,近5年来,张吕村的传统手艺人数量下降了近30%。

此外,乡村文化振兴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目前,张吕村的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年轻人更倾向于前往城市发展,导致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缺乏动力。据调查,张吕村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有超过70%的人选择在城市工作,仅有不到30%的人愿意留在乡村发展。

2.2 资源短缺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之地方财政有限,张吕村在吸引外部资源方面存在明显困难。因此,当地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相对较少。以张吕村的文化活动中心为例,该中心是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但由于资金匮乏,设施陈旧,缺乏更新和维护,且数量较少、种类单一,无法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此外,村里的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设施简陋,缺乏吸引力。根据调查,张吕村每年组织的文化活动次数不足5次,远低于周边村庄的平均水平,且以传统节日庆典为主,缺乏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兴趣爱好的文化活动。

2.3 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

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文化振兴的核心要素,关系到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许多乡村地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减弱。张吕村也不例外,一些村民对当地的乡村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倾向于追求城市文化。尤其是村里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向往城市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表示更愿意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在谈及是否对乡村文化感兴趣时,约有40%的村民表示对乡村文化活动不感兴趣或认为与自己无关。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对张吕村的传统文化和活动缺乏兴趣。另外,张吕村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平台。尽管村里有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但由于缺乏创新和吸引力,很难吸引年轻一代参与。

2.4 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提升村落文化影响力、创造经济价值和增强村民文化自信至关重要。然而,在张吕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却面临着多重困境。首先,缺乏文化产业的规划与定位。这种情况导致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零散和碎片化。其次,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目前,村里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人数不足总人数的5%,且大多数缺乏系统的文化产业培训和实践经验。最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以及文化市场开发不够充分,张吕村的文化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和品牌影响力。据统计,近年来,张吕村的文化产品销售额仅占当地总产值的1%,远低于其他地区。以张吕村的传统手工艺产品为例,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许多精美的手工艺品难以走出村庄,更无法形成产业链以实现规模效应。

3 张吕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3.1 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血脉

乡村传统文化血脉的存续危机是当前张吕村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当地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需要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名录。通过数字化手段,如音频、视频、图像等,对这些传统文化活动、手工艺、民俗表演等进行详细记录,确保传统文化内容的完整性和传承性。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让更多人能够亲身体验和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其次,需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

3.2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资金短缺是影响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张吕村的资金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振兴领域。首先,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当地应通过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其次,人才流失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需要实施人才振兴计划,包括建立人才库,对传统文化传承人、文化创意人才等进行登记和备案,培养一批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人才,以此促进张吕村的文化振兴。

3.3 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首先,加强文化教育普及。可以通过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让青少年从小就接触并了解张吕村的传统文化。同时,还可以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让村民有更多机会亲身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其次,开展文化主题活动。例如,开展民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比赛等,让村民亲身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最后,建立文化参与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参与意识,还可以增强他们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4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能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因此,张吕村应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及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此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应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确保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其次,培育文化市场主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村民创办文化企业,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最后,创新文化产品。结合张吕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手工艺品、民俗表演、文化旅游路线等,通过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创新性,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推动张吕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昌.城乡融合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56-64.

[2]周柏春.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内在机理与推进策略[J].学术交流,2021(7):141-150,192.

[3]夏小华,雷志佳.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与实践超越[J].中州学刊,2021(2):73-79.

[4]李重,林中伟.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内涵、基本矛盾与破解之道[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39-48.

[5]陆益龙.乡村文化的再发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34(4):91-99.

[6]徐望.乡村振兴背景下引导与扩大农村文化消费的路径[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2):20-29.

[7]张晓刚,刘芳惠.新时代乡村文化的审视与展望:现代转型、现实挑战和振兴进路[J].宁夏社会科学,2022(5):120-128.

[8]罗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发展逻辑与优化路径[J].理论月刊,2022(7):75-8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