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视阈下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
作者: 朱邯 孟德志 吉润姿
摘 要:在当前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不仅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注入了活力,还促进了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新技术与农村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能够满足现代化转型需求,并在此过程中消解潜在风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尽管数字赋能带来了诸多益处,但同时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也面临诸多挑战。为破解上述困境,着重探讨了数字赋能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纾解路径,构建了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价值传导模型,提出通过系统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数字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优化供需匹配,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乡村治理;公共治理;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D422.6;G258.23;G25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6-40-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6.008
0 引言
随着对乡村治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乡村治理视阈下,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既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乡村治理是以数字技术赋能的外生动力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活力,推动乡村经济数字化、生态数字化、文化数字化、民生数字化和治理数字化的转型发展,形成融合性、包容性的乡村治理新格局[1]。构建数字乡村新型生态体系,弥补城乡数字鸿沟,是推进乡村治理数字转型的必然选择[2]。然而,在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进程中仍面临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失衡、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建设存在短板、农村公共数字文化人才发展欠缺等现实困境,且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公共文化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通过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侧数字化转型、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等纾解路径。
1 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意蕴
1.1 解决当下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较低,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例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意愿不强;城乡居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不均等,农村地区优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足[3]。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1.2 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现代化转型
数字技术在为公共文化事业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公共文化事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区别于已有的较为完善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有着自身独特的体系,因此,其要实现现代化转型,无疑要面对较高的风险。随着乡村振兴事业的推进,当前农村正趋向多元化与数字化发展,在传统与现代双重风险的交织下,局部农村地区已出现了一些可能酝酿“现代性恶果”的风险端倪[4]。
乡村治理数字化以人民为中心、以内容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以融合为手段,推进数字化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有助于解决当下面临的“现代化转型风险”[5],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1.3 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农村青少年对互联网的接触更加普遍,对数字技术和智能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6]。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农村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精神食粮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价值所在。
数字化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打破传统供给主体单一、供需对接不畅、供需匹配度低等困境,有助于构建开放、互动、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加快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推动农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如通过网络平台拓宽相关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规模,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更好地发挥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等。
2 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困境
2.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失衡
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与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给之间存在“供需失衡”的问题。这种“供需失衡”表现在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和总体失衡。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而发展滞后。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集中表现为:在供给侧,供给过剩但有效供给不足;在需求侧,农民满意度不高。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结构性矛盾,有“所供非所需”的供需失衡现象。
2.2 农村公共文化数字设施建设有短板
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的脉络来看,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但是当前,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数字化建设不容乐观。一方面,数字化文化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导致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偏低[7]。尤其在多数农村地区,数字化文化设施的建设明显滞后。这种不足限制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化进程,使其难以获得先进的数字技术支持,进而影响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技术现代化水平也亟须提升[8]。尤其是在技术应用方面,不同数字技术之间的融合应用面临一些挑战,无法充分整合和利用数据资源,阻碍了数据价值的挖掘。
2.3 农村公共文化数字人才发展欠缺
当前,农民数字化技能和意识不足是造成农村地区“数字化贫困”的重要原因[9]。农村地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缺乏专业人才,不利于培养新时代农民的文化生活方式,也不利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甚至会影响农村公共治理效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一方面,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缺乏既懂数字技术又了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农民的个体创新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农民对数字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应用能力有限,缺乏主动探索数字技术集成创新的积极性,难以推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从根本上说,供需矛盾凸显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匹配,表明需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改进。然而,实现这一点需要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设施的不完善限制了服务的有效供给和创新。此外,数字文化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服务提升的重要因素。人才不足不仅影响设施的优化和技术的应用,也加剧了供需失衡。
3 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纾解路径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是以高品质文化供给满足农民文化需求,进而破解供需失衡困局为向度的发展。从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动力机制间的内在关联与互动逻辑出发,探讨现实路径,成为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的重点(见图1)。
3.1 推动数据要素参与农村多元主体治理
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有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共识已基本形成,描绘出政府主导、多主体协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的新格局。政府的角色不再仅限于“少干预”或“不替代社会”,而是着重于如何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治理主体展开合作行动。在此框架下,数据资源被视为社会治理的基础资源,对于推进政府决策过程的智能化与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过程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治理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多主体的协同共治。农村地区的基层政府通过适度的数据开放与共享,将相关利益主体引入服务全流程,深化了主体间协作的深度与广度。这种数据治理超越了传统的单向信息公开,更强调治理工具的价值理性,即在数据要素的生产性背景下,通过数据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互动,实现数据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全面嵌入与流通。数据的全系统、多维度、多层次嵌入和流动,有助于重构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利益共识关系。
3.2 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侧数字化转型
数据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体现在其可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速度。有了可靠的数据基础,基层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区域内文化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对文化服务发展的瓶颈和短板进行精准定位。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尤为重要。这些平台不仅能优化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还能成为农民与政府之间及时反馈和沟通的桥梁。
供需结构失衡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数据要素纳入农村地区多元主体治理。促进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要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公民等多主体协同参与。数据资源可促进政府决策智能化与科学化,基层政府通过数据开放与共享,深化主体间协作,促进数据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供给侧,应推动数据的开放共享,如公开公共文化服务预算支出等信息,加强农村文化服务的宣传推广;在需求侧,应加快数据的采集分析,如搜集农民文化偏好等数据,为调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提供参照。
供给侧的数字化转型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环节,需要动员多方力量,以实现文化服务的高效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也依赖于技术创新。在政策方面,政府可以制定促进数据开放共享的具体法规,保障数据在各参与方之间的流动安全和高效;在技术支持方面,需要开发和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确保数据的高效整合和利用。
3.3 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为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需要进一步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10]。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保障网络稳定性,建立网络维护和优化机制,保障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网络中断和卡顿现象,以满足数字文化服务(如在线视频播放、实时互动交流等)对网络质量的要求。网络基础设施的优化,应当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入手。在“硬件”层面,除优化网络设施设备外,还应加强乡村光纤入户工程建设,确保宽带网络的全覆盖和稳定性;在“软件”层面,制订网络使用管理规章,保证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因管理不当造成的浪费。同时,应建立常态化的网络维护机制,定期对基础网络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农村地区建设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不仅是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也是提升农民数字素养的有效途径。以数字博物馆为例,这些场馆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展示文化资源,如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让农民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魅力;利用智能传感器、智能照明等技术,营造舒适、便捷的文化体验环境,打造智能文化体验空间。通过数字平台和多媒体展示方式,农民可以足不出户地了解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也可以在互动中培养对文化事物的兴趣。在政府的推动下,这些场馆应结合农村实际,逐步推广体现当地特色的文化体验项目,提升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4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保障[11]。为了充实农村的人才队伍,应当重视外部人才的引进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在外部人才引进方面,应建立有效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数字化人才在农村前途可期,有目标感和使命感;应制定优惠政策及设立专项人才基金,吸引外部数字型人才到农村工作,激励人才积极投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应建立人才保障机制,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如确保人才在医疗、养老等方面有所保障,改善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提供舒适的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提高人才在农村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