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马康超摘 要:乡贤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扎根于中国乡土社会,有着丰富的思想和道德精髓。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有助于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村经济,有助于扩大参与主体、完善村庄自治,有助于化解矛盾纠纷、营造和谐氛围,有助于道德品行示范、引领乡风文明。然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存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渠道不畅,村民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认知偏差,新乡贤能力素质有待提高,新乡贤参与治理的文化氛围淡薄等问题。因此,为了提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可以从拓宽和创新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渠道,健全相关制度政策,纠正村民认知偏差,加强新乡贤群体培养建设,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乡贤文化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新乡贤;乡村治理;乡贤文化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7-11-7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7.002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新乡贤是推动基层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积极投身于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实践中,为构建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新乡贤还是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通过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不断推动着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这五大振兴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关键,而德才兼备的乡贤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应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广大乡贤的积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新乡贤作为一种兼具传统和现代因素及针对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应运而生的新群体,既有深刻的实践背景又有未来的价值前景。
1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实意义
“乡贤”是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被当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在传统时代,他们也被认同为对乡里公共事务有所贡献的人。他们也是古代中国乡村社会建设、乡里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新乡贤”是指新时代乡村社会中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社会贤达。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和经济实力,并乐意为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育富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新乡贤作为地方能人是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将新乡贤纳入新时代乡村建设中,是建构乡村协同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意,也是新时代基层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式[2]。新乡贤在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村经济,扩大参与主体、完善村庄自治,化解矛盾纠纷、营造和谐氛围,发挥品德示范、引领乡风文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村经济
新乡贤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新乡贤多为农村文化人才、经济人才,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深厚的知识基础、卓越的思维能力、丰富的资源和业务技能,能够有效整合和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借助他们的技能和经验,可以科学合理地发展乡村产业,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进步,带动村民就业。注重发挥乡村的自然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手工艺品等产业,打造乡村品牌,提升乡村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积极引进现代科技,推广智能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让村民在劳动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为乡村治理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1.2 扩大参与主体,完善村庄自治
新乡贤与村干部合作,协同进行基层管理工作,不仅协助村两委开展基层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村庄自治。乡村治理始终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遵循党委的领导和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真正提升群众的自治能力,完善实施基层村民自治制度,让村民自己管理自己。农村基层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村干部动员村民参与活动或传达上级指示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些村民对村庄事务漠不关心,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管理成效。新乡贤往往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广泛的人脉资源,关心村中事务,被视为村民的杰出代表,在村内拥有崇高声誉和权威。因此,新乡贤在维系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角色。新乡贤作为辅助乡村基层管理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基层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在决策和管理方面的不足,推动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更趋科学、民主、合理,从而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
1.3 化解矛盾纠纷,营造和谐氛围
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问题。乡村内部的矛盾纠纷处理和村民之间的关系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新乡贤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凭借丰富的阅历、广泛的人脉和深厚的情怀,解决村民内部的矛盾纠纷。在新乡贤的推动下,乡村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乡村内部的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为乡村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总而言之,新乡贤的作用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在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村民关系协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乡村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人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新乡贤的重要性,鼓励和引导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实现我国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
1.4 发挥品德示范,引领乡风文明
进入新时代,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也有利于健全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从而提高凝聚力和自治能力[3]。在乡村日常生活中,新乡贤通过自身较高文化素养和良好道德修养的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乡邻形成良好风气;并举办多样文化活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引领乡风文明,推动乡村形成健康良好的风尚。新乡贤群体深谙乡村的文化风俗,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导向,紧跟现代文明和文化潮流,能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现代文明和优秀文化,使村民更好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村民改变传统观念,改善乡村风气,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2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为真实了解马家庄村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实际情况,该次调研采取访谈问卷采集和实地考察走访两种途径。一方面,向马家庄村新乡贤访谈了解当前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考察马家庄村,与当地村民、村干部及相关负责人交谈和访谈调研,以掌握对马家庄村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真实情况。此次调研共访谈67位村民。问卷收集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参与乡村治理的贡献情况,包括了解程度、看法、制约新乡贤协同治理的因素,以及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展望等。
在全部调查对象中,以年龄比重来看,46岁及以上为49人,占比73%;30~45岁为15人,占比22%;18~29岁为3人,占比5%。从数据中很容易发现村庄中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村庄中的年轻人是极少的一部分。主要原因为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村里的年轻人很少。从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来看,大多数调查对象是小学和初中毕业,占到73%;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占到27%。
在马家庄村的治理中,多元主体的协调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果。经济发展蓬勃,民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村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然而,也必须认识到,乡村治理中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新乡贤虽然是乡村治理中的一个关键角色,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在参与治理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
2.1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渠道不畅
新乡贤作为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力量,须与其他治理主体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新乡贤应充分利用各种参与渠道,发挥自身优势,为乡村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普通村民、新乡贤、村干部通过合作、协调的方式进行互动,形成协同治理体系,实现治理目标。笔者通过对新乡贤和村民的访谈,了解到马家庄村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新乡贤在治理中缺乏正式的参与平台和组织,二是新乡贤与其他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和沟通渠道有限。
在国家的大力号召和鼓励下,马家庄村不少新乡贤都表示愿意为美丽家乡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然而,他们参与治理的平台和渠道并不乐观。马家庄村当前没有正式的新乡贤协同治理组织,新乡贤都是以个人名义参与乡村治理,在参与过程中会受到很大限制。马家庄村虽然成立了乡贤议事会,但仅仅是在村务决策上建言献策,缺乏实质性的治理平台和渠道。乡贤议事会也只能针对在乡的新乡贤发挥作用,而那些在外的本村籍的新乡贤缺乏参与乡村治理的途径,其无法亲身参与乡村治理,只能通过捐款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建设的支持,缺乏实地参与感,削弱了参与的动力。即使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新时代,他们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及建立乡贤微信群来参与治理,但可能受到网络延迟或其他突发状况的影响而具有滞后性,使新乡贤做不到对乡村事务予以实时关注和回复,导致其作用大打折扣。在当今信息时代中,这种单一的参与平台和渠道难以集中新乡贤的力量,严重影响新乡贤资源的转化,造成新乡贤资源的浪费,延缓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步伐。
2.2 村民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认知偏差
马家庄村新乡贤在基层政府与村民之间发挥着沟通纽带作用:一方面,新乡贤弥补了基层政府在处理村民日常生活中难以直接介入的不足;另一方面,新乡贤听取群众意见,代表村民利益与基层政府进行沟通。就其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的影响因素问题上,大多数新乡贤表示村民对他们的认识理解不足,存在认知偏差是主要因素。村民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认知偏差。如果村民不能认可并信任新乡贤,那么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效果将会大大减弱。一是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文化建设相对落后,导致村民的整体思想素质水平不高,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的能力不足,对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缺乏理解和认同,无法感受新乡贤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的价值。二是部分新乡贤在村里的时间较少,与马家庄村村民联系并不紧密,一些思维相对固化的村民对返乡的新乡贤存在一定的排斥和怀疑,尤其是当新乡贤所做的事务与村民没有直接性的利益交叉时,他们就会认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有利可图的。而在涉及村民利益的情况下,一些村民就会对新乡贤抱有过高期望,希望自己可以从中受益,然而乡村治理充满综合性和复杂性,新乡贤难以满足所有人的利益诉求。三是新乡贤倡导的是一种现代化的、民主的、法治的治理理念,与传统乡村治理方式有很大不同。但部分村民对此并不理解,认为新乡贤的治理方式过于烦琐,甚至怀疑他们的治理能力。这种认知偏差使得新乡贤在推进乡村治理时面临较大的阻力。
2.3 新乡贤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经过对马家庄村和武安市其他乡村的新乡贤群体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可发现其中存在很多共性特点:新乡贤组织成员主要由在当地成长、德高望重的长者构成,而受年龄及精力所限,他们在吸收新事物及处理乡村事务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第一,新乡贤普遍面临文化素质不足的挑战。当前,马家庄村的新乡贤群体中,以年长者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学历,他们在接纳新事物和新观念时显得相对保守,同时在应对变化时展现出的适应性也较为有限,在面对紧急或错综复杂的情形时,他们难以迅速做出合理决策。在乡村生活中,新乡贤通过其威望、阅历及才能,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协助处理邻里间的不和,以及乡村内部矛盾。但随着乡村社会矛盾和纠纷的不断升级和多样化,新乡贤应具备更丰富的专业素养与技能,以便在处理农村事务时能够权衡利弊,实现村民利益最大化。第二,新乡贤在处理事务时的方式方法显得较为保守,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新乡贤主要靠自身经验及在农村的声望,通常采取道德引导和情感交流等途径,秉持“有理即为对”的原则,来处理乡村事务,但不擅长运用法律手段。由此导致新乡贤在处理乡村问题时主观成分较重,可能做出偏颇决策,从而引发村民的不满。实际上,法律才是处理问题最公正有效的方式。尽管道德情感的方式在解决乡村矛盾时可能具有较快的优势,但也存在某些行为虽然合理但不合法的情况。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增长,对乡村治理也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农村内部矛盾也随之激化和升级,变得错综复杂、利益交织。在当前情况下,单纯依赖新乡贤的声望与道德教化,已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利益纠葛,提升新乡贤群体的能力素质显得尤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