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进展及趋势

作者: 李思豪 陈飞平 刘昊 李华

基于CiteSpace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进展及趋势0

摘 要:初始数据筛选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获得591篇有效文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向的发文量、研究机构、研究作者、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图谱。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在2002—2024年的发文量呈现出缓慢增长到快速发展的势态,以闵庆文、孙业红等核心作者各自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形成该领域的主力军,在研究内容上以乡村振兴和动态保护为主。展望未来,应提升研究领域的多学科交叉频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定量研究,形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体系,使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和客观性。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CiteSpace;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303;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7-18-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7.003

0 引言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与一般农业文化遗产有着本质的不同,具有生态脆弱性和文化敏感性等特性[1]。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农业景观与土地利用的特殊系统,具有活态性、动态性、适应性、复合性与可持续性,既能适应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求,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2]。目前,国内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方向集中于乡村振兴视角[3]、动态保护[4]和保护利用[5]等定性研究。因此,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2—2024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数据定量分析,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对象,采用“高级搜索”方式,检索时间范围为2002年—2024年1月14日;主题设置为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检索共获取660篇文献,为了进一步加强检索文献的可靠性,手动剔除不涉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共得到591篇有效文献数据。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 6.1R6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在多个领域中绘制机构、作者、关键词等可视化图谱。该软件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示某一领域内不同研究机构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6]。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筛选出的591篇有效文献进行数据处理:将时间分区设置为“2002年至2024年1月14日”;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主题词来源默认全选;节点类型依次根据需求设置为“作者”“机构”“关键词”,其他设置保持默认状态,进而生成相应的知识图谱。

2 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可视化分析

年度发文量多少是评价一个研究领域是否为热点研究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明确特定时期该领域的研究态势[7]。如图1所示,国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向年度发文量整体呈现出曲折式上升的势态。笔者将其分为低速发展阶段(2002—2013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4—2024年)。低速发展阶段总共发文113篇,整体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处于探索阶段,但出现了沿用至今的概念性文章,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理念支撑;快速发展阶段,发文成果呈现螺旋式上升,该阶段共发文478篇,是缓慢发展阶段的4倍多,更加证实了该研究方向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其中出现了3次小高潮(2014年、2016年和2023年),其原因在于我国颁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等文件。因此,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需要强调政策的制定以促进理论创新。

2.2 研究机构可视化分析

核心研究机构的发文量不仅体现了特定领域的发展动态、历史轨迹和研究焦点,而且有时还会指引该领域的未来方向[8]。由图2研究机构可视化图谱可知,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研究机构共有340个节点,280条节点连线,整体网络密度为0.004 7。表1统计了发文量较高的研究机构,可以发现发文量靠前的研究机构大多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其发文量高达85篇,该科研院所与其他机构均有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图谱可以看出,我国在该研究方向中形成了3种机构合作网络:一是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为中心的多核合作机构网络;二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和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等研究机构形成的密切合作关系;三是单独展开研究的机构,如中南民族大学等。

2.3 发文作者可视化分析

作者网络图谱是一种有效地展示某个领域核心作者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作者的发文量及其各研究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密切程度[9]。由图3可知,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作者共389个节点,合作连线有378条,整体网络密度为0.005。我国在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领域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3个作者合作网络:一是以闵庆文、孙业红、刘某承、王思明等研究作者为中心的研究合作圈;二是以袁俊、肖敏和吴殿延等形成三三连线的合作模式;三是宛利、杨帆、惠富平等以单一节点出现的研究作者。

由表2可以看出,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向,我国研究者发文量较多,但形成了发文量相差较大的现象。其中,闵庆文在该领域发文共82篇,是该次数据统计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该领域发文量排名第二的是孙业红,其共发文20篇;该领域发文量排名第三的是刘某承,其共发文19篇。经统计,发文总数在10篇以上的有7位作者,可知该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发文量前3位的学者在自身领域中形成了自己的合作圈,同时三人的合作关系也相对紧密,早在2006年,闵庆文与孙业红合作发表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文献[10],这篇文章讨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稻鱼共生系统,强调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为了保存传统农业实践和技术,而且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国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作者相对较多,各学者合作网络联系密切,合作模式丰富,但研究团队多依赖关键人物,如闵庆文个人发文量是孙业红的4倍多,作者成果分布不均,呈现以关键人物为中心的局面。

2.4 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在论文中扮演了对主要内容进行集中和简洁描述的角色,是了解该领域最新科研动态和科学前沿的重要参考。在研究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时,一个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它所代表的主题的热度和关注度就越高[11]。关键词的中心性超过0.1,就可以认为它在该学术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12]。

由图4可知,国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关键词有295个节点,而节点连线有437条,整体的网络密度为0.010 1。可以观察到,“保护”“乡村振兴”和“动态保护”这3个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较高。同时,图中单独存在的节点数量较少,表明大多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相对紧密。根据表3的数据,排在中心性前3位的关键词是“保护”“文化遗产”和“动态保护”。特别是“保护”和“动态保护”,不仅在频次上排名靠前,而且在中心性上也位列前茅。这表明该研究方向在研究领域中占据了领导地位,并且与其他关键词共现频率较高。此外,这种关键词的分布和中心性指标也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由于“保护”和“动态保护”等关键词的重要性,它们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引导学者深入探究相关主题。所以,对于新进入该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关注这些关键词不仅有助于快速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还有助于把握未来的研究方向。

3 总结与展望

3.1 总结

从发文量来看,我国学者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大致经历了低速发展阶段(2002—2013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4—2023年),整体趋势仍在向前推进。

从研究机构来看,国内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机构以科研机构为主力,各大高校在研究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呈现出机构内部合作紧密,机构整体合作较为分散的现象。

从研究作者来看,我国研究作者较多,其中以闵庆文为领域核心代表,发文量达82篇,其具有庞大的研究团队,并与其他团队有较为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学术合作。但总体来看,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作者形成了以核心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合作网络,学术成果分布差距较大。

在研究热点上,国内文献主要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方向着手,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研究,还集中于动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价值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不论是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概念的研究,还是对价值的探讨,大部分基于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实际案例的研究[13-16]。

3.2 展望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可知,自2002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以来,我国大量学者从不同的方向和思路进行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向的发展,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3.2.1 加强各地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

鉴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和多维度特性,迫切需要多学科之间的深入交叉融合与共同探索,以实现更深层次的和谐共生与协同发展,进而更有效地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2.2 深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针对性政策引导

根据发文量的数据,自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颁布以来,2014—2015年该领域文献数量倍数增长。这一现象充分证明了国家政策在激发学者研究兴趣、推动研究领域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因此,为可持续性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发展,未来在该领域应制定更加精细化、具有针对性且富有前瞻性的具体政策,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3.2.3 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的保护意识

根据图4可知,多数文章关键词为“保护”和“乡村振兴”等具体措施和政策,较少文章从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责任、义务、意识等精神层面出发。农业文化遗产是当地居民与其生活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特殊农业系统。因此,增强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动态保护意识,对于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激发居民对自身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刻认识,将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

3.2.4 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范

至今,我国尚未形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范(狭义的法律)[17]。制定全面且具体的法律法规,不仅能提升社会各界对其价值的认识与重视,还能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因此,呼吁各方专家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研究,确保我国农业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武文杰,孙业红,王英.农业文化遗产地女性居民旅游参与的情感响应: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J].旅游学刊,2022,37(4):128-139.

[2]闵庆文,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资源科学,2009,31(6):914-918.

[3]黄越.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湖北恩施玉露茶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4):16-18.

[4]闵庆文,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几个问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研讨会纪要[J].古今农业,2007(2):98-100.

[5]娄春元.文旅融合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以望谟县新屯村为考察中心[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5):69-74.

[6]卢世菊,周泽芳.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进展及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6(6):1021-1033.

[7]张彤,凌娟,岳维忠,等.基于CiteSpace的广东省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24,43(5):58-68.

[8]郭亚丽,贾俊松,何珊.温室气体与空气污染物协同减排健康效应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24,44(7):4101-4116.

[9]肖明,陈嘉勇,李国俊.基于CiteSpace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6):91-95.

[10]闵庆文,孙业红.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稻鱼共生系统多方参与机制研讨会”综述[J].古今农业,2006(3):116-119.

[11]王娟,陈世超,王林丽,等.基于CiteSpace的教育大数据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2):5-13.

[12]朱格格,黄安书,覃盈盈.基于Web of Science的国际红树林研究发展态势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2(5):1-12.

[13]王诗意.地方依恋视角下龙脊梯田居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为态度影响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23.

[14]吴朦.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2.

[15]黄晓媛.龙脊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评估[D].长沙:湘潭大学,2019.

[16]马楠,闵庆文,袁正.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概念与保护:以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26(5):771-779.

[17]吴萍,史九刚.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门化立法的构想[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4,45(2):22-2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