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郑妍 宗天然

科技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径研究0

摘 要:科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建设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技术保障。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涉及生态、产业、人居、文化等多个层面,相比“美丽宜居乡村”,内涵更丰富、结构更系统、现代化程度更高,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新目标、新要求。该研究立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概念及分类,以重庆市九龙坡区巴福镇钟鹤村为样本,针对其现代化建设中的技术需求,探索科技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径,为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路径支撑。

关键词:科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7-29-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7.005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战略部署,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面向新发展阶段做出的新部署,是政策继承、实践延续和理论创新的成果。

1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内涵、建设标准、分类

1.1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内涵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具有良好人居环境,能满足农民物质消费需求和精神生活追求,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协调发展的农村,是美丽宜居乡村的“升级版”[1]。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二是农村要建设绿色美丽的宜居环境,实现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和生态特色的乡村风貌;三是农村要形成就地就近就业与多元增收的宜业空间,完成经济转型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新业态创新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逐渐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四是以“和文化”为内涵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家风乡风民风明显改善,积极打造文化产品、文化符号和文化形态,重塑乡村价值[2]。

1.2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准

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还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国家层面的标准,仅有地方及团体标准,以及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策要求。参考现有部分地方政策文件、地方标准及相关团体标准,结合该研究关于和美乡村的定义,拟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和美乡村建设进行研究:“宜居”围绕生态条件与居住环境2个重点要素展开,“宜业”围绕特色产业培育展开,“和美”围绕乡村治理及精神文明建设2个重点要素展开,如图1所示。

1.3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分类

鉴于各地方的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大多数以行政村为分类基础单元,因此该研究所指乡村为行政村。考虑到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因此该研究从城乡连续体视角,参考欧盟区域政治委员会将乡村到城市的交通距离作为主要分类标准,结合城乡相对区位关系、城市规模大小及周边产业发展水平,将乡村分为嵌入型、近郊型、远郊型、偏远型等4类。

嵌入型乡村是指车程1 h以内区域,常住城镇人口超过500万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产业复合程度高。近郊型乡村是指车程1 h以内区域,常住城镇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生产总值为5 000亿~10 000亿元,产业复合程度高。远郊型乡村是指车程1 h以内区域,常住城镇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生产总值为1 000亿~5 000亿元,一产占比相对较大。偏远型乡村是指车程1 h以内区域,常住城镇人口在100万人以下,生产总值低于1 000亿元,产业融合程度低。

2 样本分析

该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巴福镇钟鹤村为样本,全村面积为362 hm2,户籍人口为2 578人,企业10余家。从分类看,属于嵌入型乡村。

钟鹤村产业、生态及文化资源相对丰富。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种植水果、水稻,养殖淡水鱼,规模较小且分散。特色生态环境以冷家河水库、童家石河水库及梁滩河为主,环境优越。用地优势显著,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水源保护区红线已被调出,临近城镇开发边界,限制性因素少。总体看来,钟鹤村以水库、巴福刺绣为核心资源,是天然生态谷地,都市田园。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上,钟鹤村的主要问题在于整体现代化水平较低。

2.1 乡村生态治理主要问题

在生态方面,钟鹤村有冷家河水库、童家石河水库及梁滩河,水库水系尚未连通,水库周边植被散乱,护岸保护措施尚不完善,水质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总体治理水平有待提升。同时,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社会化管护、多元化共享的小型水库管养体系还未建立,水质监测、水库管护等信息化程度较低,视频监控、水雨情遥测系统等智能化手段有待完善。

2.2 乡村人居环境及基础设施主要问题

在人居环境方面,村民住宅仍以传统民居为主,多为分散在水库周边的砖石建筑,尚未完成风貌、庭院及厕所综合改造。目前,仅2户对建筑风貌进行初步改造,开展民宿经营业务,民宿产业发展仅见雏形。村民住宅仍以自建房为主,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缺乏节能意识,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和砖混结构,保温性能差,冬夏需大量能源供暖及制冷,导致能源消耗较高。在基础设施方面,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客观上限制了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广泛应用,对乡村治理效率和效能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产业方面,钟鹤村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规模小,分布散,主要种植水稻、李子及柑橘,少量养殖淡水鱼。农产品产量少,基本仅供自给自足,市场化程度低,未形成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产品品质一般,未开展土壤治理及良种推广,导致产品在质量上不具备竞争优势。同时,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偏低,仅开展初步的旅游融合,在文化创意、研学教育、体育运动等领域尚未开始融合。产业数字化程度低,信息技术及大数据技术对农业生产赋能极为有限,总体处于比较初级的产业发展阶段。

2.3 乡村文化及治理发展主要问题

在文化方面,当地有福寿文化及巴福刺绣非遗文化,虽优势突出但产业化程度不高。福寿文化尚未进行开发,没有文创商品、图文、视频等载体予以体现,还处于文献记载及村民口耳相传阶段,没有构建起对外的辐射力和文化品牌。巴福刺绣采用非遗传承的公益性模式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产品影响力不足。在乡村治理方面,目前钟鹤村已纳入巴福镇一体化治理平台,有一定数字化基础,但仍存在高效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设备缺乏、数字治理平台不够完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

3 建设思路

3.1 发展定位

钟鹤村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以下简称“科学城”)直管园内。科学城是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抓手,也是重庆市科技创新的主平台,其总体定位为“科学之城、创新高地”。在这样的发展背景及氛围下,钟鹤村应全面融入科学城发展格局,在乡村建设上充分采用最新科技成果,承载相关领域前沿技术落实示范、探索科技创新助力城乡融合的新模式,在创新发展上持续发力。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虽然有基础标准,但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进行特色化发展。钟鹤村属于嵌入型乡村,又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之内,要以“科技承载,场景示范,模式创新”为理念,开展钟鹤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3.2 发展战略

通过“2+4”战略逐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即“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全面赋能,要求全方位贯彻绿色发展与科技赋能的理念和原则。“4”即“以生态为根基,以生活为本位,以产业为抓手,以治理为保障”四大战略。“以生态为根基”是指通过生态小流域治理、水质净化、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生态治理手段,保护与提升乡村整体生态环境。“以生活为本位”是指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空间优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等手段,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以产业为抓手”是指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立足生态与产业资源,发展休闲农业、非遗文创、文体休闲、养生度假多元业态,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以治理为保障”是指乡村治理组织、制度及精神文明建设,共同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筑牢保障。

4 科技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径

4.1 生态技术助力宜居乡村建设

在生态环境整治方面,钟鹤村可采用河湖生态环境改善技术,通过水库输水渠和干渠,连接冷家河水库与童家石河水库,优化水域布局;采用水环境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种植耐水树种或彩色林木,完善水库生态系统结构[3];采用小微湿地建设技术,将连接水库的农田还原成为湿地,增加“蓝化”面积,净化地表水层;采用低碳植被引种技术,引进巨菌草作为绿化植物,提升村域内植物对二氧化碳和阳光的利用率。

在乡村水处理方面,可配备村镇超滤饮用水处理设备,增加智慧管控设施,建设小型乡村净水站;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开展农村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工程;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为偏远分散居民建设稳定塘、净化槽、沉淀池等设施,探索多元化治理模式。

在乡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可采用餐厨垃圾水热处理技术制作水热肥或水热碳[4],探索基于水热法的餐厨垃圾就地减量化资源化新模式[5];采用堆肥、生物复合肥或厌氧发酵技术,建设小型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站,将粪污转化为有机肥,就地还田;采用农用塑料综合加工技术,探索使用干法造粒技术工艺,结合秸秆粉碎加工,制成复合材料新产品。

在乡村新能源方面,可引入智能电网技术,通过加装智能传感器、测控回路终端等“小而精”的新技术新设备,实现低压用户从采集单一表码向电压、电流、相别等多项运维参数采集转变;探索生物质能源技术,结合太阳能打造新能源供热系统,为乡村提供清洁热力、电力、燃气等能源;采用光伏技术,持续建设太阳能光伏照明及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探索“光伏+”发展模式[6];探索微网、储能等分布式能源应用技术,建设用户侧蓄电池及光伏储能系统,实现在农村居民生活场景利用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能源。

在乡村人居环境方面,可采用农村三格式户厕建设技术,保证改厕与供水保障、污水治理同步;采用绿色建材及被动式建筑技术[7],通过高效的保温隔热系统和门窗、卓越的建筑气密性、遮阳技术及辅助供暖制冷系统等技术手段,对乡村住宅进行绿色化提升;探索采用分布式建筑光储直柔技术,建设小型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为乡村零碳能源发展进行先行实践;采用Creo设计软件、Unity实时内容开发平台、UE4游戏开发引擎等多种技术手段搭建关键场景模型和虚拟环境,为乡村旅游、农产品推广及乡村教育等提供技术支撑。

在乡村基础建设方面,可探索道路能源自洽与低碳养护技术,推广应用低碳装备及施工工艺[8],循环利用路面废旧材料,建设乡村绿色公路体系;采用信息设施建设技术,推动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及通信基站建设提档升级;采用水利设施及桥梁维护技术,植入灯光投影科技,进一步优化桥梁景观建设;采用智慧水务技术,在两大水库实施雨水情测报及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

4.2 产业技术助力宜业乡村建设

在农作物种植及养殖领域,可采用农作物套种技术,探索“果树+食用菌”“果树+花卉”等模式;采用稻鱼共养技术,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采用有机种植技术,开展土壤培肥,种植有机蔬菜;采用光伏农业一体化技术,将太阳能发电、现代农业种植养殖与高效设施农业合并网发电;采用富碳农业技术,采集周边工业园区二氧化碳用于农业生产,探索工业废气反哺农业的“富碳工厂”新模式[9];采用智慧农业技术,引入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MAP)或数字孪生农业技术,探索“无人农业”发展模式;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利用数字监控技术及设施对水库养殖环境进行监控,科学规划养殖区域,引入“跑道养鱼”技术,实现传统养鱼模式向高智能养鱼模式的转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