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探究
作者: 于凯敏摘 要: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再加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养老问题是农民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分析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农村养老保障主要面临经济收入水平较低、老年群体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养老基础设施落后、传统家庭养老趋于弱化等困境。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助推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从而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养老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7-3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7.006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多,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关系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农民不仅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许多农村地区面临严峻的养老问题。农村养老保障服务的完善不仅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而且对保障广大农村老年人的晚年幸福生活、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养老保障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重要性
1.1 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发展对促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常常面临中青年人口流失及老龄化加剧等困境,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现象十分严重,因此优质的养老服务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养老问题,进而留住农村人口,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人才回流,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
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大量闲置资源,如土地、废旧楼房,盘活利用闲置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老年人是农村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拥有丰富的乡村建设经验,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得不到有效保障,那么许多老年人可能被迫离开家乡,导致农村人口进一步减少,乡村振兴更是无从谈起。反之,如果农村养老问题得到保障,不仅可以维持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还能吸引部分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地区繁荣发展提供保障。
1.2 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近些年,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影响,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逐渐发生变化,从基本的生活照料转变为追求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乡村处于社会的基层,要积极关注乡村老年群体的基础生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发展状况和文化娱乐需求等。农村养老保障的完善可以从不同层面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在晚年进一步享受到更全面和更深层次的关怀和服务,提升农村老年人晚年幸福指数。
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家庭的现状是年轻人外出工作,家中只剩空巢老人。独居空巢老人与子女长期不见面,与儿女的情感慢慢淡化,并且出现老年人家庭地位边缘化的现象。由于与子女的情感联系逐渐弱化,老人孤独感越来越强烈,因此满足老年人精神发展需求,排解老年群体的孤独感和丧失感,使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生活的乐趣具有重要意义。
1.3 激发乡村经济活力
乡村振兴首要的就是经济兴盛。近年来,养老服务相关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当前,农村有大量闲置资源尚未开发,如土地、旅游资源、餐饮等,由于资金、人才和劳动力等的缺乏,乡村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许多农民仍以农业为主,受气象灾害等影响,收入来源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低。随着养老服务的发展,与之相关的配套产业,如餐饮、医疗、休闲娱乐等行业,将会得到发展[1]。这些行业在乡村的发展不仅能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还能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和提高生活质量。此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可以同时促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产业多元化发展,进而吸引更多专业的人才,提高乡村地区整体服务水平和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激发乡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地区养老保障面临的困境
农村的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镇,但是农村家庭的养老负担却高于城镇家庭。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以了解到,农村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的老人比重分别为23.81%和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和6.61个百分点。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重视,农村养老保障是其薄弱环节,如若无法得到解决,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在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加深,特别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开展,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也面临较大的困境。
2.1 经济收入水平较低
经济收入状况与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居民收入低逐渐成为常态。对乡村老人而言,其收入来源主要由2个方面组成:一是依靠自身劳动获得,二是依靠子女的经济补给。总体而言,其收入来源渠道是狭窄且不稳定的。首先,老年人的劳动能力和强度较弱,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每年通过农业劳动所获得的经济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所需。再加上老年人大多身体素质较差,如果遇上重大疾病,医疗支出消费增加,更加剧了家庭经济压力。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遇到旱涝不均等气象灾害时,会直接影响农业收成。其次,子女外出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的经济压力,但是仅靠子女的接济难以完全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经济需求。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外出务工子女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之类的工作。此类工作经济收入水平低,加之城市生活成本高及子女上学等原因造成消费支出较大,因此他们可能难以向父母提供充足的经济援助[2]。
老年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随着我国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就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发展来说,对政府财政支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目前许多地区财政支持力度仍不足,特别是在乡村老年群体的养老资金支出方面。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消费支出虽然较低,但是在许多农村地区,每月仅能领取数百元的养老金,是难以支撑老年人的各项发展需要的。因此,政府应该适当增加养老资金的支出,为收入水平低的老年群体提供财政支持。
2.2 老年群体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在乡村养老服务中,老年人的精神健康也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随着农村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市,许多农村老人成为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由于缺少子女的陪伴与照顾,往往会陷入焦虑、孤独、悲观乃至抑郁等不良情绪之中,其精神层面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这种不良情绪的滋生主要归因于2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感到难以适应,他们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及接受程度普遍较低,难以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保持同步,因而容易出现悲观、沮丧等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子女大多外出工作,独居老人长期在家,缺乏与子女和外界的交流,时间久了老人很容易产生孤独情绪。因此,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成为提升其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乡村地区缺少专门为老年人精神健康服务的心理机构,难以有效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疏导服务。
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发展需求也是乡村养老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由于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相对稀缺,老年人在生活中接触新事物的机会有限,导致他们日常娱乐活动方式较为单一。在我国众多农村地区,多数空巢老人平日主要的消遣娱乐方式是与邻近的老人聊天解闷,或者聚在一起打牌话家常,总体而言,他们的精神生活比较匮乏。并且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多数老年人在文化学习上的接受能力和兴趣都相对较低,缺乏精神支撑会影响其晚年精神生活。
2.3 农村养老医疗公共服务不健全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老年人受年龄的影响,身体素质较差,对完善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有一定的需求。在农村养老服务中,一些地区的卫生室、卫生院等医疗机构服务等级较低,专业医护工作人员也较为缺乏。当老年人身体出现紧急状况时,很难及时提供紧急救助和专业的医疗服务,严重时可能会延误老年人的救治,危及生命。此外,农村的养老机构以养老院为主,这些养老机构建设时间较早,出现了硬件设施落后、护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大部分农村地区可供老年群体使用的娱乐设施和文化设施也相对较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村养老服务,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服务设施与供给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老年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养老服务。此外,由于老年人身体状况及自我认知等因素,现有的基础设施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经常是处于闲置状态。老年人需要精神层面的帮助,因此加大农村文娱设施建设的力度尤为必要。
2.4 传统家庭养老趋于弱化
家庭养老从古至今在养老中占据重要位置,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趋于弱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促使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外流,改变了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进一步加剧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农村中“孤家寡人”“空巢老人”数量日益增多。社会的快速发展冲击传统的孝道观念,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导致乡村地区赡养和照料老人的观念越来越淡薄,成为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
中国传统家庭注重四世同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观念的变化,许多家庭呈现出核心化、小型化的特征,农村家庭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式”的特点。因此,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将使农村众多家庭面临越来越繁重的养老负担。目前,许多农村地区出现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发生转变的现象,并且由于很多老年人不与子女同住导致子女与老人交流较少,情感联系也较少。因此,一些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的农村老年人不仅要承受经济上的供养压力,同时,由于经常缺乏必要的照料,还要忍受精神上的孤寂等多重困境。
3 乡村振兴视域下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对策
3.1 加强政策和财政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应该加强对乡村地区养老保障服务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为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采取招商引资等方式,激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在农村开办工厂,为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养老院、卫生院等养老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加多样化与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改善并提升农村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此外,由于农村地区大量人口外流,导致众多土地和房屋资源长期闲置,因此政府在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可将闲置的土地、房屋等与养老基础设施相结合,改造成老年活动中心,如内设聊天室、棋牌室等功能区域,为村里老年人提供一个可以进行活动和放松身心的场所,从而有效缓解老年人的孤寂心理,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发展。
3.2 构建多样的农村“精神”养老模式
有效排解心理上的孤独和情感层面上的空虚是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为此,在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就需要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构建灵活多样的农村“精神”养老模式。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程度低,大部分地区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并不理想。因此,各地应从农民自身需求出发,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满足农村居民对文化发展的需求,推动文化养老。
农村地区大部分老年人文化水平低,对信息的处理和接受能力不强。因此,在完善乡村养老服务中,可以适当通过建设农村老年大学为老年人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提供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发展需求。在开展养老服务时,既可以提供诸如做饭、简易手工等休闲娱乐类的学习教育活动,也应涵盖诸如电子产品使用、医疗保健知识讲解、预防诈骗等科普类的教育活动[3],不仅能充实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全方位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