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赋能共同富裕的逻辑进路探索
作者: 高嘉欣摘 要:乡村文化振兴作为持续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内在统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在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也掣肘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乡村文化建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大难点,是推进共同富裕不可忽视的短板。振兴乡村文化,必须厘清乡村文化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打通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现实梗阻,通过以文凝心、以文兴业、以文化人等手段,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加快实现。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共同富裕;逻辑进路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7-38-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7.007
0 引言
民族要复兴,乡村文化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工程。那么,作为乡村振兴“塑形”与“铸魂”的内在统一体,乡村文化振兴自然而然便肩负着传承乡村文明、提升文化素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重任,成为赋能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牵引力量。当前,我国正步入以文化振兴为重要内容的乡村振兴与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必然要求的共同富裕协调推进的伟大进程。因此,探索乡村文化振兴赋能共同富裕的逻辑进路,对于充分发挥文化导向作用,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1 乡村文化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推动乡村文化大发展大振兴,是我们中华民族迈向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一个伟大民族的富裕,必然伴随着文化活力性、使命性、建设性的增强。乡村文化振兴作为持续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内在统一,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支点,而共同富裕又能够为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振兴开拓新局面,二者相辅相成,有着共同的价值契合点。
1.1 乡村文化振兴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2]。乡村文化作为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其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中国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文化建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忽视的短板,是推进共同富裕发展的最大难点。乡村文化蕴含着人民真挚的乡土情怀,反映着一种质朴的生活态度,能沉淀智慧、修身养性、凝聚力量,对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工业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作为一种复合系统的乡村文化在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会面临众多发展难点。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也是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潜力领域与有力支点。在乡村开发具有新时代特点、符合地域特色优势、极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社会主义乡村新文化,并凝聚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共同富裕文化,用文化的伟力引领号召人民群众紧密团结、攻坚克难,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夙愿。
1.2 共同富裕为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振兴开拓新局面
随着我国稳步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农村发展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和实践进程将为乡村文化振兴开拓新局面,并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换言之,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共同富裕的内涵日益丰富,广大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随着经济不断高质量发展而日益增强。一方面,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能够为乡村文化社会的治理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也能夯实精神之基、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促进乡风文化建设,涵养乡风文明,谱写乡风文明新篇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在稳步向前发展,这是乡村文化能够高质量振兴的根本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3]。共同富裕不仅可以提升农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而且还能够缓解农村文化建设滞后所带来的城乡文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原动力。
1.3 乡村文化振兴与共同富裕有着共同的价值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4]。富裕要迈进,乡村必振兴,文化就要先行。共同富裕要使最广泛发展共识不断得到凝聚,这就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引领和强大精神文化的支撑,即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换言之,在乡村振兴中厚植文化软实力,能够促进乡村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进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与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频共振”。符合农民美好生活的乡村文化建设,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支撑,也为共同富裕搭建起文化桥梁,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精神之基。只有以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的乡村文化振兴,才能发挥乡村文化让农民与时代同接轨、与社会共相融的作用,从而强化广大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意识,更好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只有以乡村文化建设为重点的共同富裕,才能使其成为广大农民丰富精神生活和提升物质生活的基础性建设,成为推动乡村迈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关键,以此开辟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新局面。
2 乡村文化振兴赋能共同富裕的现实梗阻
在共同富裕战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发展战略,是逐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当前,农村文化发展薄弱是共同富裕的突出短板,深刻表明我国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堵点,唯有认清堵点,打破难点,才能将“堵点”转化为“亮点”,确保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1 快速城镇化导致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力量薄弱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文明对农村的文化冲击使农村传统的礼仪伦理等乡土文化日渐式微,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首先,城市的发展机遇与多元社会文化对进城务工人员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使得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来越弱。同理,农村青年大量流入城市,使得乡村青年人口减少,丧失了乡土文化血脉的主要传承者和乡土文化记忆的首要延续者,乡村文化面临“断代”的危险。其次,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留守人员很难清晰阐释乡村文化的创新理念与价值内涵。这就造成了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单一且层次较低,导致文化生活匮乏。此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批乡村文化人才“逃离”乡村去城市寻找机遇,乡村文化发展所需人才在量和质上都严重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文化社会的发展生机与活力。而作为乡村文化未来振兴力量的留守儿童,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将繁华的城市生活视为人生愿景。加上乡村教育中存在情感缺失、与实际脱节等问题,造成其对乡土文化的需求反而呈现出减弱倾向。
2.2 乡村文化振兴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合力,造成乡村文化服务效能不高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乡村文化的投入力度,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乡村文化振兴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文化建设合力的问题。首先,乡村文化逐渐衰落与凋零。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以城镇为基础构建的主流文化政策往往容易忽略乡村自身的文化传统与价值,造成公共文化产品供需错位,无法满足村民文化需要,难以与其文化生活相融合,一定程度上导致乡土文化的失落。其次,基层领导对乡村文化建设缺乏足够重视。许多干部在开展文化工作时抓不到关键,只是简单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照搬过去,并没有从乡村的文化特色与实际情况出发。最后,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相对于多元化的城市文化体制机制运行模式,乡村文化运行机制普遍存在重设施轻内容的问题,管理人员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造成乡村文化服务效能不高。此外,乡村数字文化服务匮乏使得村民难以享受到现代化的文化服务,这样的差异不但影响着村民的文化生活质量,而且还限制着农村文化的发展与振兴。
2.3 农民参与文化建设内生动力不足,导致乡村文化传承乏力
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受益者。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改善乡村文化环境都离不开农民自身的主体作用。然而,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部分村民丧失了文化归属感,导致农村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逐步弱化,并使村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值迷失。首先,农民文化参与动力不足。部分农民认为养种植、机械加工等行业能给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而文化产业缺乏经济效益,这种认知造成文化产业中农民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意愿较低。其次,由于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农民的文化消费意愿不强、消费能力不足,这也是造成农村文化消费疲软、消费市场未能充分激活的重要原因。最后,农民对农村文化的认识不足。农民的主要时间都用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往往无暇顾及文化的学习。长此以往,造成了乡村文化发展无人关心,文化建设无人问津的状况,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调动,更谈不上发挥其应有的主体作用,乡村文化也呈现出式微的趋势。
3 乡村文化振兴赋能共同富裕的可行进路
在新的历史契机下,乡村文化振兴所面临的难题,既是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需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中面临的关键难题,而以乡村文化铸魂、兴业、化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保障。因而,必须牢牢把握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合力、格局和动能,对乡村文化如何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中实现共同富裕进行深入思考与实践探索。
3.1 以文凝心,汇聚乡村文化发展强大合力
乡村建设一直是发展难题,而文化建设可以通过精神凝聚、汇聚强大合力,为共同富裕提供重要保障。其一,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5]。要振兴乡村文化,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立足中国国情,使中国人民实现文化上的自信自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凝聚乡村文化“同心圆”。其二,发挥党建+文化作用,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扩展基层党建和培育乡土文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在农村建设具有党建情怀和乡土特色的教育体系,从小对儿童进行政治素养和乡土情怀的培育。同时,也要为农村青少年搭建学习、体验和交流的平台,为未来乡村经济的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其三,要形成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加快适应数字信息迅猛发展新局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的制度与体制,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良生长土壤与稳定外部环境,努力造就文化人才辈出、各尽其才的美好局面。
3.2 以文兴业,激活乡村文化产业价值密码
乡村文化产业作为承载乡村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的特殊载体,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名片”,更是为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注入了地方特有的文化基因。其一,挖掘乡土文化底蕴,传承乡村文化独有价值。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更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使乡村特有文化得以延续,借由文化之力,“润物细无声”地增进民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其二,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提升乡村文化知名度。为满足新时代乡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地应加快打通乡村文化产业化途径与道路,大胆探索将文化资源转变为发展资源、文化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文化被动学习转变为文化主动需求、文化价值转变为产业价值的路径,从而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需着力打造若干具有鲜明主题、突出亮点、较强文化影响力的核心乡村产业。其三,深化“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各地要紧扣当前旅游业发展新潮流,深入挖掘乡村古老建筑、民俗风情、美食小吃等资源,并利用现代化文化技术,将“农文旅”进行深度融合,让乡村文化产业更有精神内涵,使人民旅游享乐的过程同时变为接受精神共同富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