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作者: 尹一萍

摘 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和努力方向。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有更大能力和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聚焦“三农”,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形成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良性互动的优良格局为目标,围绕组织互联互建、人才培养培训、文化传承创新、技术技能服务和公益志愿服务,系统梳理研究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路径,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7-4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7.008

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这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使命,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该研究结合案例分析,立足高职院校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技研发、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梳理找准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从而深化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促使形成双融双促的乡村振兴校地命运共同体。

1 问题提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直接与紧密的教育类型,有服务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一是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队伍总量和各类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人才类型、层次、规模等方面也均有待提高。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多样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队伍支撑,有效赋能乡村人才振兴。二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可依托特色专业群及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通过“四技”(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服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三是职业教育有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及人才优势,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可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四是职业教育与乡村组织互联互建,可以为乡村组织增加新鲜血液,提升组织治理水平和能力,赋能乡村组织振兴。五是职业院校依托人才、专业、技术等资源优势,通过志愿服务、技术指导等途径,可助力完善乡村生态治理体系,提升乡村现代化生态治理能力,赋能乡村生态振兴[1]。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有更大能力和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办学模式不断改变,但也存在着校政企各方力量协同性不足,学校人才培养与农村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供需失衡等问题。因此,立足实际需求,找准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结合点与切入点,增强高职院校与乡村发展的匹配度与适应性,对乡村振兴和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2.1 智力扶持,建设乡村人才蓄力池

第一,高职院校要加强乡村振兴工作顶层设计和规划,探索校政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搭建高质量育人平台。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青职学院”)依托“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平台,建设了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参与全国乡村振兴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筹建,统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资源,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青岛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重点任务,重点围绕提升地方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农业市场营销人才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等内容,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切实推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2]。

第二,高职院校要精准对接乡村建设需求,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调整完善专业结构;要创新育人内容和形式,与地方、企业紧密合作,构建个性化、精准式人才培养方案。青职学院基于国内茶产业和山东“南茶北引”人才需求实际,于2016年申请设置了“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成为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唯一涉茶专业。青职学院实施农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学生实习实训融入“茶山科技小院”田间课堂的生产实践当中,依农情、农时组织涉茶专业学生实地参与当地农业、文旅实践活动,精准化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同时,青职学院依托“茶艺与茶文化专业”,面向地方茶产业积极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海青花果香红茶加工技术培训班”“海青高鲜绿茶加工技术培训班”“海青工艺白茶创新培训班”等社会培训。青职学院专业团队师生完成技术服务60项,制定“海青高鲜绿茶”“崂山花果香白茶”等国家、省市级行业团体标准8项,针对茶农因缺乏茶叶科技信息而影响增产增收的问题,深入日照市、临沂市、烟台市、泰安市、威海市及青岛市黄岛区海青镇、崂山区7处茶区,建立北茶科技联系点和工作站,与茶农面对面交流信息,手把手传授技艺技能,通过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促进茶农增收创收。

第三,在招生就业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政策要求,面向农民工、新型农民、乡镇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单独招生,在教学实践、培训实训、咨询服务、乡村课堂及招生教学、资助就业等方面构建对口帮扶工作体系,为广大农民接受学历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在就业上,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乡镇基层建功立业,助力乡村振兴人才高质量培育,实现高质量就业。青职学院面向农民工、新型农民、乡镇退役军人等开展了单独招生,重点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等3个理工科专业设置了招录名额。完善了包含物质帮扶、心理帮扶、素质拓展、家校联动育人等4个方面的资助育人体系,巩固拓展脱贫享受政策学生帮扶工作[3]。

2.2 技术服务,加快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内生动力,对乡村振兴起着决定性作用。职业院校要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把脉,立足当地产业布局,加大技术技能服务,要与农业企业、科研所共建科技研发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及实验室等,积极开展相关应用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选派技术专家、业务骨干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科技助农工作,促进乡村产业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农业技术迭代升级,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例如,青职学院教师带领团队培育出了山东“南茶北引”第一个农业农村部“双认证”茶树新品种——北茶36,研制开发出了“高寒茶区北茶36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模式”,解决了山东“南茶北引”缺乏本土抗寒品种及配套综合技术等“卡脖子”问题,辐射带动青岛茶农增收超2.16亿元,带动山东茶区茶农增收近10亿元。创建了山东省教育厅“北茶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立足当地茶业产业实际,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为技术依托,整合全国茶叶行业优势资源,政、校、行、企多方融合,在省内重点茶区海青打造了由10位知名行业专家组成的“茶山科技小院”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专家创新团队,为“茶山科技小院”引入国家级茶树新品种——北茶36,为所在产业园区开发配套“高寒茶区无性系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茶”区域公用品牌创新开发一款产品——海青花果香型红茶,并发布配套加工技术规程[4]。

另外,高职院校应顺应数字经济新形势,推动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面向农民积极开展互联网、农村电商、大数据等新业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居民数字素养和技能;积极打造如“智库助推,电商富农”等技术技能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向全国消费者推介劳动人民的优质农产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例如,青职学院锚定青岛市东西部协作行动方向,持续开展“青临手拉手 云端来助农”——“临洮珍好”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依托学校“农优驿站”项目,与青岛西海岸新区宝山镇等村镇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当地农民销售蓝莓等农副产品,借助电商平台的综合数字化营销方式服务国家战略,助推乡村振兴。

2.3 传承创新,提升乡村文化精气神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文化兴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和标志。当前,乡村面临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人才缺乏、文化活动少、文化人才缺乏、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职业院校应主动担负起地方文化传承与培育的责任,在地方文化人才培养、文化挖掘、文化传承、文化特色品牌打造等方面发动师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提升地方文化的创造力和生产力。青职学院与山东沂蒙红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合作,在临沂红嫂家乡旅游区挂牌成立了“筑梦沂蒙红色文化产业研究院”,校企合力开展科研、实训、产品研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打造沂蒙红色文化“产、学、研、培”四位一体的“筑梦沂蒙美丽乡村”教育服务平台。青职学院创建了沂蒙红色文创产品研发中心,成立了“红色筑梦之旅”“筑梦——红色蜡染、精准扶贫”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开展了“情系沂蒙、时尚蜡染作品发布会”“百年古村非遗蜡染秀线上直播”“沂蒙青年七夕时装秀”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研学及传统手工艺现场体验活动。青职学院制定了红色研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全国中小学生、在校大学生提供红色非遗技艺研学体验活动。青职学院还与沂南县文旅局及当地传统技艺传承人合作开展项目建设,打造“沂蒙时尚蜡染”品牌,为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职工开设“蜡染传统手工艺”课程培训,组织沂蒙老区村民开展传统手工艺制作培训,创建“筑梦美丽乡村”微信公众号、“蜡染博士”网店、抖音快手短视频线上产品销售平台,弘扬沂蒙红色文化,助力乡村增收致富。

2.4 社会服务,促进乡村生态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关系到乡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可利用人才、知识、技术、项目等高校资源优势,在助力乡村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上积极作为,动员师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及所掌握的新技术、新技能等,积极投身美丽乡村、文明乡村、生态乡村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助力乡村打造宜居宜业绿色生态家园。青职学院围绕禽畜养殖业病毒防治中烟熏剂“生产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等痛点堵点,依托“一种含二氯异氰尿酸钠的烟熏剂生产用混合装置”等研发专利,生产“烟熏王”新型烟熏剂,以低水低钙SDIC作为新型烟熏剂的活性成分,构建SDIC-可燃物-稳定剂的三元体系,提升消杀效果,为禽畜养殖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场所消杀方案,服务养殖业户超过3 700家,为养殖业户减少损失保守估计超过2.8亿元。青职学院成立了消立净社团,以烟熏王消毒制剂为基础,持续研发了“抗疫先锋,做消毒剂行业的领航者——可立洁消毒颗粒”“变废为宝、赋值增效——双抗水性涂料的领航者”等多个创新创业项目,先后在青岛市、潍坊市、菏泽市、枣庄市、临沂市等地组织专题讲座,惠及禽畜养殖业户超过3万人。此外,青职学院还以“专业+志愿服务”的形式助力乡村环境治理、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组建以学校教科研学团队师生和青岛市水务局、环保局、青岛引黄济青水务集团等专家为班底的“绿喇叭环保志愿服务队”,全面开展水情教育、公益课堂、环境治理、技术服务等节水护水活动,为实现黄河国家战略贡献教育力量。

3 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3.1 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适应性不足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大都面向传统行业和城市需求,涉农类专业仍然偏少,学生报考数量和积极性也严重不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缺乏对乡村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和农村地区的人才需求存在矛盾,没能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3.2 技术支持和技能培训能力不够

高职院校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技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平台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还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然而,高职院校在涉农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上,存在数量少、投入少、校政企融合不足、层次不高等问题,限制了技术服务、研发能力及效果,削减了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挥。在技能培训上,多数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类社会培训,但学校内部实际缺乏相应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师资队伍等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

3.3 乡村振兴工作内外协同性不强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参与主体。从外部看,职业教育可助力乡村振兴。只有与政府及企业通力合作,才能推动人才培养链、科技推广链、农业产业链的精准对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没有形成多方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难以发挥多方合力。从高校内部看,部分高职院校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缺乏总体规划,各部门和二级学院之间常常“单打独斗”,分别开展不同的乡村振兴服务项目,信息传递沟通不畅,资源分散缺乏集聚力,影响了工作成效。

4 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建议

4.1 精准对接需求,优化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要坚持谋篇布局、精准施策,深入调研当地乡村产业类型、人才现状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以需求侧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切入点”;会同地方政府制定服务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宜政策,思考和构建赋能乡村振兴产业的全方位、全链条服务体系,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完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体制机制,出台服务乡村振兴激励政策,加大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和吸引力,增强师生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吸引、鼓励师生发挥特长积极投身乡村服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