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对黄颡鱼养殖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作者: 周向阳

摘 要:黄颡鱼是一种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但在其养殖过程中,氨氮积累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问题。研究首先分析了氨氮的来源、危害及作用机制,随后详细讨论了氨氮对黄颡鱼生长、免疫、繁殖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多种有效的解决办法,包括水质管理、饲料优化、生物调控等。

关键词:氨氮;黄颡鱼;养殖;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X1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7-90-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7.018

0 引言

黄颡鱼俗称昂刺、黄骨鱼,是中国重要的淡水养殖物种,其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喜爱,是淡水养殖中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1]。近年来,随着黄颡鱼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投喂量的增加,氨氮中毒问题变得愈加严重,这严重制约了黄颡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研究氨氮对黄颡鱼养殖的影响及解决办法,不仅有助于揭示氨氮的毒性机制,为黄颡鱼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还能促进养殖技术的改进和养殖效益的提高,对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氨氮的来源、危害及作用机制

1.1 氨氮的来源

随着高密度养殖模式的迅猛发展,氨氮带来的负面影响愈发凸显,已经严重影响到养殖动物的产量和品质。养殖水体中氨氮的主要来源包括食物残渣、动物的尸体及排泄物等,这些物质在养殖系统中大量积累,经微生物的氨化作用,会产生有毒的氨氮,其浓度可迅速升高[2]。

1.2 氨氮的危害

环境中的氨氮通常以离子氨(NH4+)和非离子氨(NH3) 2种形式存在,其中非离子氨能够通过鱼类的鳃扩散进入血液,导致鱼类氨中毒[3]。氨氮对水生生物具有毒性,氨氮胁迫会导致水生生物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率下降,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应激能力受到抑制。此外,氨氮还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进一步影响养殖生物的生存和生长。

1.3 氨氮的作用机制

氨氮对黄颡鱼的影响机制复杂,它可以通过破坏鳃组织、干扰渗透调节、抑制酶活性及影响神经系统和行为来产生毒性。在氨氮浓度较高的水体中,黄颡鱼的鳃丝会肿胀、粘连和坏死,出现呼吸困难和浮头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黄颡鱼窒息死亡。此外,黄颡鱼还可能出现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和失去平衡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黄颡鱼的生存能力(如觅食和躲避天敌),降低其存活率。因此,为确保黄颡鱼的健康生长和存活,在黄颡鱼养殖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水体中的氨氮浓度。

2 氨氮对黄颡鱼养殖的影响

2.1 对生长的影响

池塘水质恶化、食物残渣堆积或放养密度过高等,会使池塘中的氨氮浓度超过一定阈值,黄颡鱼会长期暴露在氨氮浓度高的环境中,导致黄颡鱼生长严重受阻。氨氮会抑制黄颡鱼的生长速度,降低其体质量和体长。这主要是因为氨氮胁迫会对黄颡鱼的生理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抑制其新陈代谢过程,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诱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黄颡鱼长期处于氨氮环境中,会导致黄颡鱼的生长性能显著下降。

2.2 对免疫的影响

氨氮会对黄颡鱼的免疫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使其难以对病原体做出有效反应。造成这种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氨氮会损害鱼类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此外,氨氮还会干扰黄颡鱼的免疫调节过程,破坏免疫系统的平衡[4]。

2.3 对繁殖的影响

氨氮对黄颡鱼的繁殖有负面影响。首先,高浓度的氨氮会抑制黄颡鱼的繁殖活性,导致繁殖率下降,从而影响繁殖质量(如受精卵的孵化率和鱼苗的存活率)。其次,氨氮胁迫会干扰黄颡鱼的繁殖行为,破坏其生殖周期,影响性腺的正常发育。再次,氨氮会降低水产养殖的水质,破坏黄颡鱼的繁殖环境,影响繁殖环境中的其他生物因素,进一步加剧对黄颡鱼繁殖的负面影响[5]。

3 解决办法

3.1 水质管理

3.1.1 定期换水

定期换水是水产养殖管理中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浓度的关键措施之一,对维护黄颡鱼等水生生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定期更换部分养殖水,可以有效稀释水中积累的氨氮,从而显著降低氨氮对黄颡鱼的毒性。氨氮是鱼类代谢废物和食物残渣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高浓度氨氮会使水质恶化,显著影响鱼类的呼吸、摄食、繁殖等正常生理活动[6]。

3.1.2 使用生物滤池

生物滤池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废水处理装置,在水产养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生物滤池可以用于养殖黄颡鱼。这种精心设计的设施以微生物的分解能力为基础,其核心目标是有效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并有效降低氨氮浓度,为黄颡鱼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生物滤池通常由过滤介质层、微生物附着层和水道组成。过滤介质层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和生长的空间,而微生物则能分解通过过滤池的水产养殖废弃物,将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同时,微生物还能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等,降低氨氮毒性,减轻氨氮对黄颡鱼的毒害作用,提高黄颡鱼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7]。

3.1.3 调控养殖密度

合适的养殖密度不仅是保持水质稳定、防止疾病发生的基础,也是实现高效、可持续生产的重要因素。如果养殖密度过大,大量鱼类被放养在有限的水体空间,不仅会加剧鱼类之间的竞争,减缓鱼类的生长速度,还会导致鱼类排泄物、未吃完的食物和腐烂的尸体大量堆积。这些有机物在水体中分解时,会释放出氨氮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严重威胁鱼类的健康和生存。

氨氮的积累是水质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会影响鱼类的生长,还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和新陈代谢(如藻类的过度再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会进一步增加患上疾病的风险。因此,科学合理地调节黄颡鱼的养殖密度尤为重要,应根据其生长阶段、体型、摄食习性和养殖水域的自然条件(如水温、溶解氧、pH值、流速等)综合考虑。在幼鱼阶段,由于鱼体较小,可适当增加养殖密度,促进鱼的整体生长,提高空间利用率;随着鱼的生长,应逐渐降低养殖密度,确保每条鱼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3.2 优化饲料配方和加工技术

优化饲料配方和加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饲料和排泄物残留,从而降低氨氮积累的风险。例如,选择高蛋白、低纤维的日粮,并添加适量的酶制剂和益生菌,有助于促进黄颡鱼的消化和吸收,同时降低排泄物中的氮含量。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还有助于改善水质,是可持续养殖的重要举措。

3.3 生物调控

3.3.1 种植水生植物

在黄颡鱼养殖池塘中种植适量的水生植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生物调节方法。浮水植物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能够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降低氨氮浓度,减轻水质富营养化程度。水生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氨氮的同时,还能利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氧气,从而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有助于改善水产养殖环境。此外,水生植物还能为黄颡鱼提供遮阴处和栖息地,从而降低水温,减少鱼类的应激反应,提高黄颡鱼的生长速度和健康水平。

3.3.2 使用微生物制剂

在黄颡鱼养殖业中,微生物制剂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生物技术产品,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微生物制剂利用微生物固有的新陈代谢活动,能有效地分解和转化养殖水体中积累的有机物、氨氮和其他有毒物质。

在黄颡鱼养殖过程中,随着鱼类的生长和饵料的投喂,水体中难免会积累大量的有机物和未被完全利用的饵料残渣,这严重威胁着鱼类的健康。因为这些物质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氨氮等有毒物质。微生物制剂中存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可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然后再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从而大大降低氨氮的毒性,减少鱼类氨中毒的风险。反硝化细菌可进一步将硝酸盐还原为氮,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并可避免因硝酸盐积累而造成交叉污染的问题[8]。

微生物制剂的使用还能带来诸多间接益处。一方面,微生物制剂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够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为黄颡鱼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这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等),对鱼类来说是宝贵的营养来源,有助于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促进鱼类的健康生长和发育。此外,微生物制剂的使用还有助于构建和维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

3.4 其他技术手段

3.4.1 曝气增氧

使用高效能的曝气增氧设备持续向养殖水域中注入氧气,可以显著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这对水生生态系统来说至关重要。溶解氧是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所必需的基本元素,其含量的增加会增强鱼类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增强不仅有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还能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整个养殖群体的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充足的溶解氧可以有效减轻因饲料残留、鱼类排泄等因素产生的氨氮对黄颡鱼的毒害效应。而曝气增氧可以加速氨氮的氧化过程,降低氨氮在水中的浓度,为鱼类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9]。曝气增氧还能间接加快氨氮向硝酸盐的转化速度,因为一部分氨氮会在有氧条件下被硝化细菌转化为硝酸盐,后者对鱼类来说相对无害,并且可以作为植物营养的来源。这样的循环转化机制对维护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改善整体水质具有重要价值。

3.4.2 使用水质改良剂

水质改良剂作为一种专业的化学处理剂,旨在优化水质并降低氨氮浓度。在黄颡鱼的养殖实践中,可科学选用适量的水质改良剂(如沸石粉、活性炭等材料),它们能有效吸附并清除水体中的氨氮等有害成分,从而提升水质的纯净度与稳定性,为黄颡鱼创造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10]。

4 结束语

氨氮积累是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常见且严重的问题之一,对鱼类的生长、免疫和繁殖等方面均会产生不良影响。为降低氨氮的积累和提高养殖的效益,应采取多种解决办法(包括水质管理、饲料优化、生物调控等),为黄颡鱼的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文彬.黄颡鱼养殖需做到“六宜六好”[J].新农村,2023(4):30-31.

[2]熊小琴,王岚,史庆超,等.氨氮对鱼类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21,49(7):81-87.

[3]徐娜娜,安清聪,张春勇,等.非离子氨对泥鳅的急性毒性试验[J].科学养鱼,2014(8):50-51.

[4]聂丽玲,杨占虎,张卿,等.低浓度氨氮预适应后高氨氮暴露对黄颡鱼鳃组织结构、免疫指标及相关基因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24,48(11):1812-1821.

[5]刘永波,王雅倩.氨氮对养殖鱼类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J].渔业致富指南,2016(4):59-60.

[6]张进凤,李瑞伟,刘杰凤,等.淡水养殖水体氨氮积累危害及生物控制的研究现状[J].河北渔业,2009(6):41-44.

[7]赵耀阳,王语嫣,陈红兵,等.曝气生物滤池影响因素及脱氮除磷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24,51(18):132-134.

[8]龙跃飞,马赟花,张义敏.不同微生物制剂对恶臭水体中氨氮去除效果的比较[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3,41(3):153-160.

[9]雷晓玲,梁寒,杨程,等.曝气生物滤池-超滤组合工艺处理高氨氮高有机物原水的效果[J].净水技术,2021,40(4):31-35,89.

[10]王静香,陈钜洲,于长青,等.水质改良剂对日本对虾水质的改良效果[J].生态科学,2014,33(4):764-76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