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育研究

作者: 都广琼 苏竟康 梁绍芳

摘 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离不开新型农业产业工人。近年来,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育工作越来越受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培育工作的推进,仍然存在培育模式和内容单一、缺乏长效跟踪服务机制、农业产业工人参与积极性不高、老龄化等困境。针对以上困境,分别从创新培育模式、设置精准培育内容、建立长效培育机制、建立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培育氛围及加强政府扶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举措,以期为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育提供行动方向,服务乡村振兴。

关键词:新型农业产业工人;乡村振兴;培育

中图分类号:D412.6;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8-17-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04

0 引言

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后,国家就一直重视该项工作。2017年,原农业部制定《“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和《“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先后印发,鼓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此外,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都强调推进乡村振兴,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业产业工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但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育仍存在许多问题,阻碍着乡村振兴之路。因此,必须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工人,以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1 新型农业产业工人的内涵及特征

1.1 新型农业产业工人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并以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职业农民。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则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一种,即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指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中进行农业技术操作,具备一定农业专业技能的农业工人或农业雇员[1]。

1.2 新型农业产业工人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产业工人相比,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将农业视为终身事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许多农村人口进城谋生,但同时也有不少热爱农业且有文化的农民、热爱家乡的大学生及掌握农业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城市居民等,将农业视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扎根农村,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二是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传统农业产业工人思想观念较落后,环保意识淡薄,而新型农业产业工人综合素质较高,不仅有文化、懂技术,而且讲文明、讲道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责任感较强。三是掌握先进农业技术。新型农业产业工人能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及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进行农业作业,不仅解放了劳动力,而且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四是社会地位提高。与传统农业产业工人相比,新型农业产业工人文化水平较高,具备较强的管理和技术能力,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明显较高。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工人的必要性

2.1 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工人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

要想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人才和产业。随着科技进步和土地流转,农业开始向产业化、规模化、自动化、机械化等方向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从业者普遍教育水平较低,现代农业理论知识薄弱,欠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依然只依赖日常积累的种植经验,不利于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开展新型农业产业工人的培育,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工人的文化水平,促进其对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的掌握,可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

2.2 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助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实现产业兴旺离不开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同时,通过新型农业产业工人的培育,能够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综合素质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提高其农业机械应用能力,有利于改变农村封建落后思想,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有利于降低资源环境损耗,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有利于产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工人的困境

3.1 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育体系不健全

3.1.1 培育模式与内容单一

当前,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育基本通过政府部门组织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缺乏针对不同农业产业工人实际需求及实践性操作的培训,而在现实农业生产中,这往往是最重要的。同时,由于农业产业工人还要做农活,将其集中起来进行培训也比较困难。此外,许多培训内容理论性较强,且缺乏针对性,对于没有足够知识储备的农业产业工人来说,不仅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同时也难以学到自己想学的内容。这会大大降低他们参与培训的热情,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3]。

3.1.2 培育考核机制不健全

学习效果考核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一环。但近年来,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训缺乏考核机制或者考核机制过于单一,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同时,考核标准较低、考核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实践评分环节疏于管理,且考核结果不会对农业产业工人产生实质性影响等,均导致农业产业工人敷衍应对,培育效率下降。

3.1.3 培育缺乏长效机制

目前,许多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训仍由政府负责,而政府举办的培训活动存在短期性、一次性等问题。大部分培训课程仅是为了完成规定任务,在培训结束后,政府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都没有对农业产业工人的学习情况及实践情况进行跟踪,许多学员会慢慢淡忘所学的知识与技术[4]。同时,培训内容的连续性也较差,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这不仅没有给农业产业工人带来实际的利益,对农业产业的发展也起不到促进作用,还会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3.2 农业产业工人知识水平及参与积极性较低

农业产业工人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工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训的内容多是他们之前未曾接触过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如物联网技术、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所以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二是很多农业产业工人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很多农业产业工人把农耕看作简单的春种秋收,依赖传统的种植经验,缺乏冒险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敢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因而也不愿投入时间及精力去参加相关培训。

3.3 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育对象老龄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社会变革,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城市与农村呈现二元结构,从事农业的成本较高、收益较低,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所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极为严峻。36~54岁的高素质农民在全国超过70%,而在35岁及以下的年轻高素质农民只占小部分[5]。老龄的农业产业工人虽然拥有丰富的传统农作技能与经验,但在体力及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上劣于年轻人。这可能会影响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限制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阻碍农业产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的进程。

3.4 政府扶持不足

近年来,政府对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政策,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宣传力度不足、执行力度不足和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具体而言,宣传力度不足表现为许多农业产业工人未曾听过政府开展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育工作或者不了解实际的培育政策,无法充分利用政策资源;执行力度不足表现为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标准不统一、资金分配不公平等情况;支持力度不足表现为政府对培育资金的投入及监管不足、缺乏人才支撑及技术支持等[6]。由此可见,政府扶持不足导致新型农业产业工人的培育工作难以长期开展,也不利于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

4 乡村振兴战略下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工人的对策

4.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支持新型农业产业工人的培育,能吸引更多农业产业工人投身农业生产。首先,加大财政资金的补助力度。拓宽资金投入渠道,让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训,为培育工程提供稳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对农业产业工人进行免费培训,对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表现优异者给予直接的物质奖励,支持农业产业工人参与培训,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优秀人才。其次,加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鼓励公益的农技推广站、涉农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指导工作,在给予农业产业工人更多更优培训机会的同时,促使新的科技成果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充分应用。最后,增强政策落实监督。定期检查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严厉惩处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训中的乱收费等违规行为,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4.2 构建完善的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育体系

4.2.1 创新培育模式

随着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培育模式难以满足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育的要求,培育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创新培育模式,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农业生产技术的实操性较强,如果单纯进行理论灌输,农业产业工人很难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所以需要将理论培训与技术实践相结合。可通过建立田间课堂和进行实践锻炼等方式,促使农业产业工人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效率。第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基本每人都拥有智能手机,加上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在农村地区也比较流行,培训机构可以录制一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课程视频并通过这些平台进行推广。这种方式打破了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农业产业工人可以更便捷地获取知识[7]。

4.2.2 建立科学的分类标准,设置精准的培育内容

农业产业工人不仅年龄和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其课程需求也不一致。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分类标准,设置精准的培育内容,开设不同专班,分级分类培育,满足多层次、个性化需求,提高培育的精确度及满意度。一是制定农业产业工人岗位分类标准。农业产业工人岗位包含多个工种,如农作物种植技术员、园艺生产技术员、农机技术员等,且农作物种植技术员还能细分为育苗工人、嫁接工人和病害防控工人等,每个工种都有其特定的技能要求。因此,可根据不同农业产业工人的岗位技能要求,精准设置相关的培育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二是依据农业产业工人的从业年限、学历水平、年龄大小等信息,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并进行科学分类。这样可以根据培育对象不同的从业年限和学历水平设置多元化的培育内容。例如,对于学历水平较低且从业年限较短的农业产业工人,可以先设置比较简单的培育内容,待其消化吸收后再慢慢提升培育内容的难度。

4.2.3 健全培育考核机制

考核是对农业产业工人学习成果的检验,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改进措施。因此,需要健全培育考核机制,避免培训出现走马观花现象。一方面,设定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育考核指标,将指标纳入相关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中,提高培训单位的责任感,提升培训效果。另一方面,设置明确的考核标准及奖惩机制,针对农业产业工人在理论学习、技能掌握及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成效进行严格的评分,评选出优秀、良好、合格及不合格学员。对于优秀的学员可以颁发荣誉证书及相关资格证书;对于学习不认真的学员进行警告,情况严重者可以直接取消其培训资格,以此营造良好的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育氛围。

4.2.4 建立长效培育机制

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培育不是一次性及短期性的工作,农业生产涉及多个方面,农业产业工人也难以通过短暂的学习就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和应用。因此,可以从培育的跟踪及指导服务两个方面建立一个长效的培育机制。对接受培育的新型农业产业工人进行跟踪,考察其能否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对农业产业工人进行定期培训,并提供长期的技能帮助和服务[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