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智慧物流发展探究

作者: 李梦阳

摘 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深入探讨乡村智慧物流的内涵和发展意义、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建议。首先,阐述了乡村智慧物流的内涵及其发展意义,认为乡村智慧物流是一种将新型数字化技术应用到乡村物流业的新型模式,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乡村物流运营更加精细化、动态化和可视化,弥补了传统乡村物流的发展短板,提升物流效率的同时又降低了物流成本,实现了乡村物流更环保、更可持续地高质量发展。其次,重点分析了乡村智慧物流发展面临的挑战,指出乡村智慧物流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面临较多挑战。最后,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提出了推动乡村智慧物流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旨在为乡村智慧物流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乡村智慧物流;智慧物流;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7;F49;F2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8-6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14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醒我们必须将农村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而不懈努力。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1]。乡村振兴需要依靠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指出,现代物流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2]。乡村智慧物流的发展必然关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 乡村智慧物流的内涵和发展意义

1.1 乡村智慧物流的内涵

何黎明[3]提到,智慧物流是以物流互联网和物流大数据为依托,通过协同共享创新模式与人工智能先进技术,重塑产业分工,再造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新形态。王之泰[4]指出,智慧物流是一种高水平的物流形态,是将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应用于物流业,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创新形态。章合杰[5]指出,智慧物流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物流的运输、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知,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现代综合性物流系统。东方[6]认为,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是一种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物流的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和自我调整等功能的现代综合性物流系统。由此可见,智慧物流是物流的一种新形态,其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尖端技术,将物流管理提升至精细化、动态化和可视化的新高度,使物流效率得到了空前提升,同时降低了物流成本,推动了更环保、更可持续的物流发展。

乡村物流是相对于城市物流而言的,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服务。乡村物流的首要特性为分散性。由于缺乏系统的组织和规划,乡村物流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经营模式。乡村物流还具有差异性,需要满足不同的物流服务需求,并向个性化、专业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另外,乡村物流需求量大,且具有季节性。在农副产品产销旺季,物流需求尤为旺盛。如果此时物流无法满足产品运输需求,可能会导致产品滞销,给地区经济和农民带来重大损失。因此,优化乡村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对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智慧物流作为智慧物流和乡村物流的融合,既是智慧物流的一个重要分支,还紧密结合了农村地区的生产与生活特性,具有乡村物流的分散性、差异性和季节性等特点。因此,乡村智慧物流是一种将新型数字技术应用到乡村物流发展的新型模式,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乡村物流运营更加精细化、动态化和可视化,弥补了传统乡村物流的发展短板,提升物流效率的同时又降低了物流成本,有助于实现乡村物流更环保、更可持续地高质量发展。

乡村智慧物流并非对传统物流模式的彻底颠覆,而是对其进行了科技升级和效率提升,与传统乡村物流的核心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货物的顺畅流动。但相较于传统模式,乡村智慧物流在技术应用、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乡村智慧物流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信息技术设施、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及物流配送体系的智能化升级。这种升级不仅有效提升了物流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还提高了物流服务质量和可靠性。

乡村智慧物流的体系构成较为完善,包括邮政体系、电商体系及大宗商品物流体系等。邮政体系具有覆盖广泛和稳定可靠的特点,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基本的物流服务;电商体系则通过线上平台的便捷性和丰富性,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渠道和选择;大宗商品物流体系则专注于大宗农产品的运输和配送,有效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在广阔的乡村地区,乡村智慧物流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1.2 发展乡村智慧物流的意义

1.2.1 宏观层面

首先,加强乡村智慧物流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推动乡村商品流通模式的转型升级和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乡村新质生产力,进而加快乡村经济发展步伐,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其次,乡村智慧物流相关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会为乡村治理带来新的机遇,有助于完善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的数字素养,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最后,乡村智慧物流的发展会促进乡村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1.2.2 中观层面

首先,乡村智慧物流的建设与发展,有效促进了整体物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了物流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智慧物流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物流运营的精细化、动态化、可视化,提高了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降低了整体社会物流成本。其次,乡村智慧物流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农产品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和产品布局紊乱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产品流通业健康发展。同时,物流设备的更新换代也给关联产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可以有效促进国内大循环,助力产业振兴。最后,通过应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物流企业可以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大模型技术深入挖掘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3 微观层面

首先,加强乡村智慧物流的建设与发展,能够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现代化物流服务,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乡村智慧物流的发展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将吸引更多城市务工人员返乡参与,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最后,对于那些无法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乡村智慧物流的发展可以为他们提供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所面临的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

2 我国乡村智慧物流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虽然近些年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仍有许多乡村地区缺乏完善的、交通和通信设施,很多前期建设的基础设施也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一些仓储设施、运输设备、冷链设备等都已老化和落后,无法满足现代智慧物流的发展需求,给产品运输和保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例如,道路狭窄、通信信号不畅等问题都可能导致物流运输效率低下,增加运输成本。另外,部分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数字化物流设备和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缺乏支持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的基础性平台,城乡物流二元发展现象依旧很突出。乡村物流信息平台之间缺乏有效的互联互通,产生了严重的数据孤岛现象,也影响了乡村智慧物流的高质量发展。

2.2 乡村智慧物流缺乏有效市场主体参与

目前,乡村智慧物流发展主要由政府引导和推动,市场化程度不高,缺少大型物流企业的进入,导致市场创新动力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范围相对有限等问题。乡村智慧物流是以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物流,而目前我国乡村生产仍以小而散为主要特征,这一矛盾的存在也限制了物流市场主体的进入与发展。

2.3 乡村智慧物流行业协同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多数乡村缺乏发展智慧物流的必要管理技术和工程技术,尤其是在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和应急物流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现代物流嵌入产业链深度、广度不足,供应链服务保障能力不够,产业标准体系缺乏规范性,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等,无疑增加了各地区企业间的物流信息交流障碍,也增加了行政管理部门对跨区商品流通的监管成本,使乡村智慧物流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和应急预案。

2.4 乡村智慧物流人才短缺

首先,乡村智慧物流的发展不仅需要当地农民的参与,更需要掌握现代物流知识和高新技术的专业人员参与,但大多数农村地区相对比较偏僻,对人才吸引力不足。其次,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导致人才流失和流动性差等,无法满足乡村智慧物流用人需求。最后,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与现实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在乡村的适应能力欠缺,也加剧了乡村智慧物流人才的匮乏问题。人才的缺乏使得乡村智慧物流在技术应用、管理运营等方面受到制约,难以实现高效、智能化的物流管理。

3 乡村智慧物流发展建议

3.1 加强乡村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乡村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完善相关金融支持政策,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整体规划,对各类运输资源、运输方式进行统筹规划,对重大物流仓储、物流园区项目进行合理布局,提高乡村道路、桥梁、仓储设施等物流设施的建设水平和质量。同时,进一步优化乡村物流网络,确保乡村物流配送的全面性和高效性,促进城乡物流互动发展。

3.2 重点突破并有效利用智慧物流关键技术

各级政府要针对乡村物流行业的特性,积极组织相关研发部门推进智慧物流技术攻关工作,多渠道增加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乡村智慧物流要利用大模型、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配送等新技术,运用自动化设备、终端智能设备等,建设产品智能可追溯系统、智慧化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及智慧供应链等,实现产品溯源,确保物流信息的公开透明,提高乡村智慧物流服务质量。

3.3 持续壮大乡村物流参与主体,多方主体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智慧物流发展

通过寻求多方主体合作,盘活农村各种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资源,特别是要利用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组织引领、资金寻求与技术支持,为打造智慧物流平台扫清障碍。通过搭建一个物流信息中心平台,共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物流标准体系,解决乡村信息流通路径堵塞问题,破除数据孤岛现象,实现各个物流环节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从而提高物流系统的协同能力和整体效率。

3.4 加快乡村智慧物流人才的输送与培养

首先,实施点对点与定点帮衬式人才联结机制,构建政府、市场、学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人才对接机制。其次,加强现有乡村物流人才的培训。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培养具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能力的物流人才。最后,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这样有助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物流团队,为乡村智慧物流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持,使懂物流技术、掌握物流知识、有理想信念、愿意扎根本土的物流人才成为乡村智慧物流发展的中坚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