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喀斯特山区乡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薛志学 杨伟 张肖 李晓华

乡村振兴视域下喀斯特山区乡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研究0

摘 要:选取关岭县板贵乡为研究区域,聚焦区域三产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目标,采用实地勘探、问卷调查与访谈等多种调查方式,在充分了解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归纳梳理了研究区三产融合面临的产业更迭过快、缺乏区域合作、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利用粗放等现实困境,进而结合区域实际,提出稳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合作交流、实行集约经营等促进三产融合的具体路径,以期为研究区制定发展举措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三产融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板贵乡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8-66-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15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大工作重心,并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以下简称三产融合)作为首要提升路径,要求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鼓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更是高效路径。

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合理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学者对农村三产融合的研究主要聚焦其内部作用机制、融合路径及三产融合对于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等方面。农村三产融合通过金融科技、人力资本等因素推动农民增收[2],对于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拓宽农民收入渠道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产出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等方面[3]。学者对喀斯特山区乡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旅融合等领域,从多个层次和领域直接或间接促进喀斯特山区乡村经济发展。

贵州省作为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范围最广的省份,多数山区村庄持续面临着由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以及因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而日益加重的人地矛盾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下、土地生产力欠缺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当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通过探索喀斯特山区乡村三产融合路径和发展模式,最大限度上调不同产业间的契合度,为类似地区乡村推进三产融合提供指导建议。

1 研究区概况

板贵乡隶属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县城东南的214省道上,距县城约45 km,下辖哨上村、弄袍村等17个村,总面积135多km2,耕地面积1 313.99 hm2,总人口1.7万余人。该乡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地貌,海拔相差在370~1 355 m,经济作物有花椒、砂仁、火龙果等。同时,省级风景名胜区“花江大峡谷”坐落于此。

板贵乡党委、政府决定把花椒、砂仁种植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提出了建设“万亩香料基地”的目标。2022年,板贵乡花椒种植面积约733.7 hm2,砂仁种植面积约333.5 hm2,年产值超2 000万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板贵花椒”品牌。同时,火龙果作为当地新兴支柱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截至2023年,板贵乡火龙果示范种植已达26.68 hm2,实际种植规模加之替代部分花椒、砂仁产业规模超过400.2 hm2。且由于这3种作物抗旱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较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①(如图1、2)。

据不完全统计,在2022年前后,板贵乡有近六成的农户种上了花椒、砂仁,仅依靠花椒、砂仁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上的有1 000多户,加之高品质火龙果的种植,使得年收入上万元的农户有300多户。花椒、火龙果种植基地的建成,大大改变了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使板贵乡成为远近闻名的喀斯特地貌治理转型典范,也为喀斯特地貌的科学治理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导。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通过查询网络文献资料,得到研究所需的自然、经济、人口等数据。收入结构及产业发展状况等数据来自2022—2023年安顺市关岭县统计年鉴。通过问卷调查,搜集填报者年龄、家庭人口组成等部分信息,同时对种植花椒、砂仁、火龙果的部分农民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农民对相关作物种植的认知情况,相关作物的销售情况、市场行情等信息。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调查法

研究通过搜集相关学术期刊、政府公开文件、相关理论著作等文献资料获取理论指导,从宏观层面了解研究区的发展历史及发展方向;通过案例对比分析,了解研究区发展弱势;通过分析研读各种理论,了解各要素如气候、时间、交通等对研究课题产生的影响。

2.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能够低成本获取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真实性强,同时便于分析处理的数据,课题组共印制了250份问卷,主要对从业信息、家庭人口组成、受教育程度、收入结构等信息进行统计。于2024年7月开始分批发放问卷,在发放前与受访对象进行沟通,并传达调查目的,同时避免重复发放影响调查结果。问卷发放至高寨村、坝山村、木工村、三家寨村、牛角井村等5个典型村落共250名村民手中。截至2024年8月,共收回问卷246份,除去无效问卷3份,共得到24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7.2%。

2.2.3 实地勘探法

为掌握研究区的真实发展状况,直观了解当地各种产业发展实际,课题组在做好前期规划及相关准备工作后,于2024年7月对研究区进行了为期5 d的实地深度勘探,客观、准确搜集研究区基本数据,了解产业发展基本状况,并进行数据汇总。

2.2.4 面对面访谈法

对于一些通过问卷和实地勘探无法搜集的资料信息,如近些年实际的市场状况、对于继续选择某种产业的意愿及产业转换前后的差异等,课题组选择与村民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搜集。但是,由于受访者心理因素、调查者的访谈方式等都会对最终结果造成影响,因而仅用于参考。

2.3 调查结果分析

2.3.1 板贵乡人口自然结构

通过调查及统计问卷数据得出板贵乡村民的年龄结构:小于18岁为7.9%,18~35岁为29.6%,36~50岁为32.6%,51~65岁为21.2%,大于65岁为8.7%(如图3)。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划分标准(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可以看出,板贵乡有较为明显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同时,通过实地勘探发现,当地的作物管理粗放,撂荒情况严重;在对村民进行访谈时了解到,当地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情况普遍,劳动力流失情况严重。

<E:\2024年工作\乡村科技\9期\9下\9下发知网\9下内文版式 (copy)\Image\image3.png>

图3 板贵乡人口年龄构成

在受教育程度上,结合问卷数据分析及走访当地村委可知,当地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多集中在小学和中学水平,小学及以下占比26.5%,初中占比45.1%,高中占比18.2%,专科占比7.9%,本科及以上占比2.3%(如图4)。

<E:\2024年工作\乡村科技\9期\9下\9下发知网\9下内文版式 (copy)\Image\image4.png>

图4 板贵乡人口受教育程度

2.3.2 三产融合条件

研究区产业类型多样,花椒、火龙果种植示范园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农产品,地理条件适宜加工厂建设;花江大峡谷的蓬勃发展可以充分推动农旅融合;道路、桥梁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村民支持产业融合,期望增加就业岗位。综合分析可知,当地适合推进三产融合。

2.3.3 产业转型前后收入差异情况

经调查,当地村民在从事不同产业前后,收入有较明显的差异,花椒产业和火龙果产业尤为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因素,不同作物的市场需求量、市场价格、劳动投入等要素差异较大。经统计,当地花椒的市场价格在15~20 元/kg,火龙果为5.0~5.5元/kg,砂仁为17.5~22.5元/kg,但由于作物生长差异,产出规模有较大区别。近几年,从事花椒产业的居民收入都受到了产业下行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其加速向其他产业(砂仁、火龙果等)转移(如图5)。

3 板贵乡三产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3.1 产业更迭过快,效益发挥不佳

在整个产业发展周期内,研究区内的支柱产业由花椒逐步向砂仁、火龙果过渡,可能由于宣传力度不足,板贵花椒的品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当地拥有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十分适宜火龙果生长。当地的火龙果质量和生产规模非常可观,政府随即在当地建立了火龙果生产示范园。但是,近些年受市场及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火龙果产业整体规模下降,加之研究区内部分优秀农业人才到城市工作,致使当地缺乏种植技术支持,进而导致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下降,火龙果产业也呈现衰落趋势。同时,产业规模下降导致部分农田水利设施闲置,增加了维护成本。

3.2 未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缺乏区域合作

受到技术限制和区域合作不足等因素影响,板贵乡各种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当地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峡谷地貌景区花江大峡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同时,当地距离安顺旅游圈近,区位优势明显;其作为省级旅游景区,政府也给予了较大支持;但由于缺乏宣传和合作,旅游业发展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二是研究区作为知名品牌“板贵花椒”的发源地,没能利用品牌优势深入发展花椒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入驻农村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可以提高农村一二产业的融合水平[4]。三是研究区内建有火龙果生产示范园,但因缺乏区域科技合作,使得示范园内作物种植与园外作物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

3.3 三产融合基础设施不完善

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便利的信息传播渠道、相对低廉的生活用水及用电成本等是实现高层次高水平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5]。但目前研究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不够完善。首先是道路交通。研究区范围内只有一条建设完善的主要道路,其他道路均达不到运输要求,多属于村民自建乡间道路,缺乏合理规划;网络通信建设水平也低于农村平均水平。其次是居住环境。研究区内居住条件处于中等水平,房屋建设符合标准,能够凸显民族地域特色,但在居民点布局上缺乏规划,排水排污设施不完善,生活污水处理存在较大问题。

3.4 劳动力外流严重,土地利用低效

由于产业更迭过快且衔接不连贯,多数村民选择长期外出务工,劳动力外流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随着乡村治理成果不断显现,农村劳动力有回流趋势但缺乏动力。产业融合、产业升级、产业转型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人才推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劳动力外流在当地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如农村“空心化”、农业人口老龄化等。当地普遍存在家庭中多位成员外出务工现象,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比例较高,逐渐发展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这些因素也引发了当地土地利用低效问题,如土地粗放管理、土地撂荒、土地退化等。土地粗放管理直接引起土地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下降,影响第一产业产值,不仅加剧了三产融合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板贵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严控土地利用规模,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延长当地农业的产业链。

4 板贵乡三产融合的可行路径设计

结合研究区调查研究的结果、三产融合的现实问题及相关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设计板贵乡三产融合的可行路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