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化策略

作者: 马艳丽 田双双 曹东伟 石晓峰

河南省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化策略0

摘 要:通过对河南省冬青卫矛苗木产业进行调查,掌握河南省冬青卫矛产业发展现状、产业辐射带动情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冬青卫矛苗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为河南省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冬青卫矛;产业调查;辐射带动;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8-80-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18

0 引言

冬青卫矛又名正木、大叶黄杨,原产日本,极耐修剪整形,引入中国后在湖南、四川、浙江等省广泛栽培。20世纪70年代末,冬青卫矛被引入河南省后,在偃师邙岭镇坡岭旱地驯化炼苗,适应了干燥寒冷的气候,开始在我国北方城市园林绿化中被大量应用。冬青卫矛带动当地苗木产业发展与农民致富,后又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如郑州巩义、洛阳孟津、新乡获嘉等地。经过长期栽培,冬青卫矛叶形及叶色等出现变异,有多种变型,如金边黄杨、银边黄杨等[1]。

1 河南省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采取资料查询、实地调查、座谈访问等方法,调查了解河南省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发展现状、产业辐射带动成效、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据河南省林草部门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河南省冬青卫矛苗木种植面积已达2 628.72 hm2(见表1)。苗木主要种植区有洛阳市偃师区、安阳市安阳县、驻马店市上蔡县、新乡市获嘉县等区域。其中,偃师区的冬青卫矛苗木种植面积占河南全省冬青卫矛苗木种植总面积的75%以上,偃师区是我国冬青卫矛苗木的主产区。冬青卫矛苗木的株型有篱形、柱形、球形等。

河南省冬青卫矛种植户(包括企业)有7 000家以上,种植规模在2 hm2以上的大户种植面积约占全省冬青卫矛总种植面积的30%;冬青卫矛种植散户多,生产管理技术层次较低,营销经纪人良莠不齐。

以2023年洛阳市偃师区冬青卫矛种植基地为例,种植户(包括园林绿化企业)大约有4 571家;其中种植面积在2 hm2以上的种植户仅有183家,其种植经营面积共计848.29 hm2,占偃师区冬青卫矛总种植面积的39.55%;冬青卫矛种植散户(种植面积小于2 hm2)有4 058家,主要集中分布于省庄、杨庄、东蔡庄和西蔡庄等4个村,冬青卫矛种植户占4个村总户数的78.41%,是冬青卫矛苗木的核心产区。邙岭镇冬青卫矛产业从业人员有15 74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5.09%。2023年,偃师区冬青卫矛产业销售收入约1.8个亿,销售冬青卫矛苗木7 000余万株,其中绿篱苗约6 000万株,球形、柱形苗1 000余万株。其中,绿篱苗栽植面积514.41 hm2,占偃师区冬青卫矛栽植总面积的15.47%;球形苗占偃师区冬青卫矛栽植总面积的52.46%;柱形苗栽植面积达1 049.4 hm2,占偃师区冬青卫矛栽植总面积的31.55%;另栽有造型冬青卫矛17.2 hm2,占比0.52%。

2 河南省冬青卫矛苗木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河南省冬青卫矛苗木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显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产业发展,种植户、栽植工、挖苗工、苗木经纪人均实现稳步增收,冬青卫矛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富树”。

2.1 促使从业者增收致富

2.1.1 栽苗工

栽小苗是冬青卫矛苗木生产基地最基础的工作,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一个熟练的工人,每天可以栽3 500株冬青卫矛小苗。2023年,偃师区邙岭镇新栽小苗6 000余万株,仅春季就需要用工1.7万余人。

2.1.2 挖苗工

随着冬青卫矛种植面积的增加,市场对苗木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挖树工成了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偃师区邙岭镇冬青卫矛产区,现有专业挖树队40~50个,挖树工400多人;但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明显,50岁以上工人占2/3以上。在销苗旺季,需要大量的挖苗工进行作业,以避免苗木滞销。

2.1.3 苗木经纪人

20世纪80年代初,为尽快把冬青卫矛苗销售出去,主产区出现了面向全国各地的苗木销售人员;到21世纪初,他们发展成为专业苗木经纪人。冬青卫矛苗木销售方式从面对面销售转型为以互联网销售为主,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传播等方式,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高流量平台拓宽了冬青卫矛的销售渠道,实现了“即视即采即销”,成为冬青卫矛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2.2 带动园林绿化产业发展

在苗木销售过程中,一部分人从给绿化工程供苗转变为从事绿化工程,其业务范围也从产区走向了全国各地。据调查,偃师区邙岭镇现有注册苗圃、种植场、园艺场83家,园林绿化公司118家,形成了一条从育苗、销售到绿化工程建设的完整产业链。邙岭镇现有在外从事园林工程业务的公司130余家,分布在上海、嘉兴、杭州等地。当地通过引导种植大户与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开展合作,雇佣当地劳动力从事种植、管护、绿化、运输等工作,带动就业近2万人。

3 河南省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缺少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发展规划

长期以来,冬青卫矛苗木产业都是群众自发推进的,缺乏统一的布局和规划,出现了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等一系列问题。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土地利用率低、抗市场风险能力低;未能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预判,盲目选择苗木类型,造成部分种植户苗木滞销。

3.2 连年重茬,病虫害逐年加重

河南省冬青卫矛苗木主产区普遍存在连年种植的现象,个别地块已连续20 a以上重茬种植,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病虫害大量滋生等问题。部分产区出现苗木“脱腿”现象,造成苗木滞销或低价销售。自2010年起,省庄、杨庄、兰庄、东蔡庄等地连续多年栽植冬青卫矛苗木。科学施肥意识强的苗农会通过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但大部分家庭自主经营的种植户缺乏病虫害防治和土地耕作技术,导致土壤退化现象较为明显。

3.3 政策约束,冬青卫矛的发展空间受限

2020年9月和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绿化工程明显减少,冬青卫矛发展空间受限,苗木滞销现象显现。

3.4 科技支撑不够,发展水平不高

河南省在冬青卫矛高产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大多数农户都是自己在生产中摸索着发展。但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旧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例如,2022年冬青卫矛主产区春季的干旱、夏季的高温和秋季的水涝导致其成活率、出苗率大幅度降低。2024年初,偃师邙岭冬青卫矛苗圃出苗量约为9株/m2,仅为定植数量的30%;2024年春季少雨,夏季高湿,导致病虫害高发难控,直接影响了秋冬季的苗木出圃。这虽然都和极端天气有关,但也有种植户管理不到位的因素。

3.5 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结构不尽合理

在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发展中,虽说出现过低价或是滞销情况,但总体来说,经济效益良好。这就造成了家庭种植面积的激增,地块散、乱、小,家庭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60%以上。这导致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低,不能统一种植标准,存在营销脱节、恶性竞争等问题,影响了产业健康发展。

3.6 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产业后劲不足

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近些年,从事冬青卫矛苗木种植、修剪、运输等工作的人员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一方面,劳动力不足造成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存在管理不及时、不到位等情况。在冬青卫矛苗木主产区,一个熟练的工人,一天仅可以完成0.10~0.13 hm2直径约为1 m的球型苗木的修剪;若是修剪精品,速度更慢;若是做造型,一天仅能修剪1~2棵。另一方面,从业者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其科技、信息、市场、品牌意识不强,对冬青卫矛苗木产业的创新发展造成了阻碍。

4 促进河南省冬青卫矛苗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

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发展要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多元化需求为导向,立足当地实际,重视规模化种植,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相关部门应在分析产业现状、立足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研究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晰产业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政策措施,从产业布局、人才建设、链条延伸、产品定价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引导。同时,要重点培植冬青卫矛苗木种植营销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村民从自发生产向有组织、有计划生产发展,促使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向规范化、品牌化发展。主产区应结合“环都市生态微度假小镇”建设,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以游园、观光园的形式,打造冬青卫矛及其他绿化花木集中展示区,方便外来客商挑选品种、规格,使其兼具文旅功能。偃师区可引入战略投资合作伙伴统一运营管理,使已经建成的冬青卫矛驿站、冬青卫矛交易中心成为冬青卫矛花木栽种技术的培训场所、外来客商洽谈生意的接待场地和对接科研院校的研学基地,充分发挥这些场所在培训、指导、展示、交流、研发、加工、交易等中的作用[2]。

4.2 加强产业用地保障

苗木产业要发展,土地是根基。主产区应按照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发展需求,合理安排种植用地指标,保障产业适度发展。一是明晰基本农田范围,引导经营大户在合规地区种植冬青卫矛;二是压缩种植面积,对一些管理粗放、位置偏远的地块,要劝导群众果断放弃,对管理精细、发展前景好的大户要尽量保留;三是按照《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一条第一款“采取粮食与非粮食作物间作轮作套种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农户签订协议,协调好粮食安全和特色产业发展。

4.3 重视土壤管理,更新耕作模式

保护土壤,提升土壤质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鼓励农户在基地开展冬青卫矛和粮食作物轮作、间作;鼓励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改变传统的定植模式,方便农机除草、挖树;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和灭草剂的使用。

4.4 加强农校合作,为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冬青卫矛苗木主产区应积极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等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为冬青卫矛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可聘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修剪;举办培训班,对苗农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冬青卫矛种植者的科技水平、生态意识、产品安全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加快推进政产学研结合,构建“政府+科研机构+协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的产业研发、试验示范、转化推广链;提高科技在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3]。

4.5 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主产区政府应出台政策,支持建立涵盖技术服务、物资供应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稳定现有栽树队、挖树队、经纪人队伍的基础上培育冬青卫矛植保队、修剪队等,以缓解人工不足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和推行标准化管理等,从而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产区应完善社会化组织与苗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引进成熟的“合作社+”“企业+”“平台+”等发展模式,逐步建立完善有序的“种、修、防控、销售”管理体系,尽快改变河南省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分散发展、单兵作战状况[4]。

4.6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拓展销售市场

河南省有关部门应发挥冬青卫矛花木协会引领作用,培育中国(邙岭)冬青卫矛花木艺术节等展会品牌,定期举办展销会、文化节,着重做好产品发布更新等工作,凝聚政府、媒体、企业、协会、经营户等各方力量,形成宣传合力,不断扩大冬青卫矛主产区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冬青卫矛苗木销售提供帮助[5]。主产区应积极开拓市场,每年给在冬青卫矛销售市场开拓方面取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加大与农业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申请注册冬青卫矛品牌商标和地理标志,从根本上提升河南省冬青卫矛苗木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冬青卫矛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偃师区应开发村庄旅游功能,在杨庄、省庄、东蔡庄、兰庄等村发展以冬青卫矛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通过“参观游览+园艺体验+农家美食+民宿住宿+赛事活动”等方式,探索农旅融合发展,为冬青卫矛苗木产业多元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宝章,王遂义.河南植物志(2)[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25-526.

[2]任红剑,程甜甜,孙忠奎,等.元宝枫荒山造林技术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23,52(3):9-13.

[3]李彦凯,宋晓贺,尹立伟,等.冬青卫矛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20):14-16.

[4]郭伟,张欣欣,王聪,等.冬青卫矛扦插苗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23,38(3):103-107,120.

[5]董雪.冬青卫矛适应冬季冻胁迫的多组学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2.

(栏目编辑:刘静雅)

作者简介:马艳丽(1983—),女,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林草资源培育;田双双(1981—),女,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林草资源培育;曹东伟(1976—),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林草资源培育;石晓峰(1972—),男,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林草资源培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