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优质粳稻品种在豫南地区的品质特征
作者: 刘亚丽 刘洋 刘秋员 宋晓华
摘 要:研究比较分析了从江苏省引进的5个优质粳稻品种在豫南地区的稻米品质特征,以期筛选出适宜豫南地区种植的优质粳稻品种,为提升豫南地区粳稻稻米品质提供品种支撑。结果表明,这5个优质粳稻品种的稻米品质在豫南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加工品质以金香玉1号最好,南粳5718最差;垩白度以南粳晶谷最低,南粳9108最高;蒸煮食味品质则以金香玉1号最好,其次为南粳晶谷,南粳5718最差。因此,在豫南地区推广种植优质粳稻时,可以选择金香玉1号和南粳晶谷。
关键词:粳稻;品质;豫南
中图分类号:S511.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8-8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19
0 引言
我国优质水稻品种的选育兴起于1984年,历经周折,一直到2004年,在国家各项农业政策的支持下,通过稻谷最低收购价调节和刺激优质稻生产,水稻生产已经向追求高品质和高效益转变。2018年,全国首届优质水稻品种食味现场鉴评会在广州市举行,至今大会已累计评选出农香42等140个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为推动全国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发挥了良好的支撑引领作用。
豫南稻区地跨淮河,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具有优越的水稻生产条件,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近53.3万hm2,占河南省水稻生产面积的83%左右[1]。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县考察时强调,要紧盯粮食的核心竞争力,认真抓好优质粮食工程。《中共信阳市委关于制定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持续扩大茶叶、油茶、优质米等优势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种植优质大米是未来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豫南地区大力发展优质水稻产业有利于提升水稻种植生产效益,助力乡村振兴。但到目前为止,豫南地区水稻稻米品质总体不高,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优质水稻品种。基于此,研究将江苏地区优质粳稻品种引入豫南地区,系统比较分析了各优质粳稻品种在豫南地区的稻米品质特征,以期筛选出适宜豫南地区种植的优质粳稻品种,为提升豫南地区稻米品质提供品种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试验于2023年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甘岸镇二郎村进行。试验地前茬作物为小麦,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为15.7 g/kg,全氮质量分数为0.29 g/kg,速效磷质量分数为16.6 mg/kg,速效钾质量分数为73.8 mg/kg。供试品种是从江苏省引进的优质粳稻品种,包括南粳5718、南粳9108、金香玉1号、丰粳1606、南粳晶谷。
1.2 试验设计
各供试品种均于2023年5月15日播种,每盘播种量120 g,湿润育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23年6月5日进行机械移栽,栽插行株距为25 cm×14 cm。每个品种种植面积为100 m2,重复2次。每个品种间做埂以便单独进行肥水管理。每个品种纯氮施用量均为240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质量比为3∶4∶3,分蘖肥在4叶1心期施用,穗肥在倒4叶期施用,氮、磷、钾质量比为2∶1∶2,磷肥(过磷酸钙,P2O5 13.5%)全部作基肥,钾肥(氯化钾,K2O 60%)分别在栽插前、倒4叶期等量施入。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均按豫南地区粳稻高产栽培技术要求进行。成熟收获后,每个品种保留1 kg稻谷进行相关品质指标测定。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加工品质的测定参照《米质测定方法》(NY/T 83—2017),测定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外观品质的测定参照《稻米整精米率、粒型、垩白粒率、垩白度及透明度的测定 图像法》(NY/T 2334—2013)。采用万深SC-E大米外观品质检测仪测定垩白粒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 5009.5—2016)。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参照《稻米直链淀粉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NY/T 2639—2014)。采用日本佐竹公司研发的STA1B型米饭食味计测定米饭的外观、硬度、黏度、平衡度和食味值。每个样品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用Excel 2016整理,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工品质
参试粳稻品种的加工品质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5个优质粳稻品种的糙米率变化范围为82.31%~83.50%,由低到高排序为南粳晶谷<金香玉1号<丰粳1606<南粳5718<南粳9108,其中南粳9108与南粳晶谷之间糙米率差异显著。精米率的变化范围为68.90%~74.13%,由低到高排序为南粳5718<南粳晶谷<南粳9108<丰粳1606<金香玉1号,其中金香玉1号与南粳5718之间精米率差异显著。整精米率变化范围为48.10%~71.41%,由低到高排序为南粳5718<丰粳1606<南粳9108<南粳晶谷<金香玉1号。整精米率是加工品质中最重要的指标,整精米率越高,说明稻米加工的出米率越高,加工品质越好。在优质食用稻米品质要求中,粳稻整精米率大于等于67%为1级,最低要达到55%。5个参试品种中只有金香玉1号达到1级优质稻米标准,而南粳5718未达到优质稻米标准。综合来看,金香玉1号加工品质最佳,南粳5718加工品质最差。
2.2 外观品质
参试粳稻品种的外观品质见表2。由表2可知,5个参试品种的稻米粒长变化范围为4.61~4.96 mm,由低到高排序为南粳9108<南粳晶谷<南粳5718<金香玉1号<丰粳1606。在稻米外观品质分级及其标准中,5个参试品种的等级均为短。粒宽的变化范围为2.71~2.94 mm,由低到高排序为南粳9108<丰粳1606<南粳晶谷<金香玉1号<南粳5718。长宽比变化范围为1.64~1.83,由低到高排序为南粳5718<南粳晶谷<金香玉1号<南粳9108<丰粳1606。在垩白性状方面,垩白粒率的变化范围为15.63%~65.41%,由低到高排序为南粳晶谷<丰粳1606<金香玉1号<南粳5718<南粳9108。垩白大小的变化范围为24.52%~36.05%,由低到高排序为丰粳1606<南粳晶谷<金香玉1号<南粳9108<南粳5718。垩白度的变化范围为4.13%~20.64%,由低到高排序为南粳晶谷<丰粳1606<金香玉1号<南粳5718<南粳9108。
2.3 蒸煮食味品质
参试粳稻品种的蒸煮食味品质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5个参试品种均为软米类型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变化范围为7.52%~9.32%,由低到高排序为南粳9108<南粳5718<金香玉1号<南粳晶谷<丰粳1606。蛋白质含量变化范围为8.33%~9.74%,由低到高排序为金香玉1号<南粳晶谷<丰粳1606<南粳9108<南粳5718。在食味品质方面,外观变化范围为5.17~6.87,由低到高排序为南粳5718<南粳9108<丰粳1606<南粳晶谷<金香玉1号。硬度变化范围为6.80~7.50,由低到高排序为金香玉1号<南粳晶谷<丰粳1606<南粳9108<南粳5718。黏度变化范围为5.97~7.73,由低到高排序为南粳5718<南粳9108<丰粳1606<南粳晶谷<金香玉1号。平衡度变化范围为5.23~6.90,由低到高排序为南粳5718<南粳9108<丰粳1606<南粳晶谷<金香玉1号。食味值变化范围为61.53~72.20,由小到大排序为南粳5718<南粳9108<丰粳1606<南粳晶谷<金香玉1号。其中,金香玉1号的食味值最高,南粳5718的食味值最低,2个品种间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稻米品质是一个综合概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等方面。《优质稻谷》(GB/T 17891—2017)对稻谷加工品质设置了最低要求,其中粳稻的整精米率不得低于55%。从该试验研究结果来看,品种间的整精米率差异较大,除南粳5718外,其余4个品种的整精米率均在55%以上,其中金香玉1号达到了1级标准。该试验5个参试品种的粒长、粒宽均差异不大,且粒型均为短、粗类型,这与罗玉坤等[2]提出的全国粳稻粒型的主要类型一致。这可能与粒型主要受到水稻品种遗传因素的控制、外界因素对其影响不大有关[3]。该试验5个参试品种中,除南粳晶谷的垩白度在5%以下外,其余4个品种的垩白度均在7%以上,其中南粳9108的垩白度达到20.64%,这与前人对该地区稻米品质的研究结果一致[4-5],说明垩白度偏高是江苏地区粳稻品种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大量研究表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关键指标,降低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有利于提高稻米食味品质[6-8]。也有研究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在比较一致的情况下,蛋白质含量可能是影响稻米食味性状的主要因素[9]。该试验结果表明,食味值最高的品种金香玉1号,其籽粒蛋白质含量最低,这与杨静等[10]、隋炯明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分析,5个来自江苏地区的优质粳稻品种的稻米品质在豫南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加工品质以金香玉1号最好,南粳5718最差;垩白度以南粳晶谷最低,南粳9108最高;蒸煮食味品质则是以金香玉1号最好,其次为南粳晶谷,南粳5718最差。因此,在豫南地区推广种植优质粳稻可以选择金香玉1号和南粳晶谷。
参考文献:
[1]宋世枝,段斌,何世界,等.从粳稻的比较优势看豫南“籼改粳”[J].中国稻米,2014,20(1):48-50,56.
[2]罗玉坤,朱智伟,陈能,等.中国主要稻米的粒型及其品质特性[J].中国水稻科学,2004(2):49-53.
[3]龚金龙,张洪程,胡雅杰,等.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3,32(2):482-491.
[4]缪炳良,黄宝才,张长斌.对照新国标看我省目前的稻米品质[J].江苏农业科学,2001(1):8-12.
[5]张宏根,朱国永,封智蔷,等.近3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产量与品质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14,28(3):327-334.
[6]曲红岩,张欣,施利利,等.水稻食味品质主要影响因子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6):172-175.
[7]PANG Y L,ALI J,WANG X Q,et al.Relationship of rice grain amylose,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pasting properties for breeding better eating and cooking quality of rice varieties.[J].PLoS One,2017,11(12):0168483.
[8]谢黎虹,罗炬,唐绍清,等.蛋白质影响水稻米饭食味品质的机理[J].中国水稻科学,2013,27(1):91-96.
[9]LIU Q Y,TAO Y,CHENG S,et al.Relating amylose and protein contents to eating quality in 105 varieties of japonica rice[J].Cereal Chemistry,2020,97(6):1303-1312.
[10]杨静,罗秋香,钱春荣,等.氮素对稻米蛋白质组分含量及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2):145-150.
[11]隋炯明,李欣,严松,等.稻米淀粉RVA谱特征与品质性状相关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4):657-663.
基金项目:信阳市创新应用专项(20210006);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5B210014);信阳农林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20200102,QN2021021);信阳农林学院科技创新团队(KJCXTD-202006)。
作者简介:刘亚丽(1977—),女,本科,副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刘洋(1993—),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刘秋员(1985—),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
通信作者:宋晓华(1985—),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