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路径分析

作者: 林乐茜

0 引言

近年来,关于农业新型经营模式的研究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农业新型经营模式的发展轨迹、当前状况以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进展等方面。有研究表明,村集体经济拥有合作传统、组织基础以及与村委会的紧密联系等治理优势,这使得其在乡村资源的整合和企业与农户的对接上具有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特点。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在于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等[1]。本研究将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相结合,探索使两者相适应的发展路径。

访谈及问卷调查

研究综合运用实地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以田野调查法为主,以调查问卷为辅,通过实地调研开展一定范围内的实证调查。为全面了解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现状和需求,研究设计了包含多个维度(如经营形式、发展过程、技术使用、收入和成本等)的详细问卷,并向多种农村经营组织形式的农民发放问卷调查,以保障数据的有效性和代表性[2]。

1.1农业企业访谈

通过与省农业企业—合博草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到公司在初期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长垣市政府的支持。长垣市政府连接了农户与企业,代替企业与当地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既解决了企业的一大难题,又为企业迅速征集到了大量土地。同时,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省农业农村厅和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对公司的支持,也使企业能够快速发展。其次,该企业的发展对当地农民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流转农户的土地,也为农户带来了收益。该企业种植的是专供牛羊食用的作物一一苜蓿草,周边农户可以用流转土地里的草喂养自己的牲畜。同时,其产业链虽处于最基础的种植端,但在销售时能与平台直接对接,平台与牛场、羊场直接对接,销售渠道稳定。目前该企业的苜蓿草因其技术先进、品质好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草料市场中可获得较好的收益,不存在销售难题。公司在农田管理过程中存在多种高新技术的运用,如无人机播种、喷洒农药和远程监控等,种植过程中所需劳动力较少[3]。据调查,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与周边农户始终保持良好关系,不存在利益摩擦。由于近年来发展较好,该企业有扩大规模的规划。但这一规划至今未能成功实施,主要受困于可使用土地面积有所减少、湿地保护等政策性原因,且大块土地的整合也是目前阶段亟待解决的困难。

1.2大棚种植面临的困境

通过对延津县小布村农业产业的调研,了解到该村近二十年来主要发展大棚种植业,该村领导人在考察山东寿光等地大棚种植的成功经验后,结合该村具体实际,带领村民们发展起了大棚种植业,并建立了该村的蔬菜批发基地,在短期内获得了可观利润,带领农民发家致富。但近年来也面临一些发展难题:首先,大棚种植业发展多年,土壤发生结构性改变,出现“连作障碍”,导致蔬菜产量和质量远不如从前,村里尝试多种办法,均未得到改善。其次,该村响应国家建设高标准化农田的政策,正在进行地块整合,但是多数村民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

当然,在大棚农业发展受阻后,村里积极尝试发展小麦种植业,由乡镇政府、村干部和农业组织牵头,小布村入股一家小麦种源研究机构,以合作社模式,成为小麦的繁育基地,地让农民自己种,然后统一回收小麦和种子,一年两季,麦季计入股份,秋季农民可以自由种植,这也为当地农民带来稳定收入。这种模式为“农户 + 农业企业”,属于农业合作社类型,具体形式为村干部组织农户与种子公司合作,该公司提供优良的小麦种子,并与村庄约定好小麦价格,比市场价格高一定的数量,成熟后公司直接过来收粮食,并且回收小麦种子,进行二次小麦种子销售。这种模式有效降低了市场粮价波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另外,针对团队提出的土地整合进行规模化生产的问题,村支书表示困难重重,通过对当地村民的简单访谈,发现他们拒绝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找工作困难;二是满足于不愁吃喝的现状;三是认为改变经营方式对自己意义不大;四是缺少扩大规模,流转土地的资金[4]。

1.3调查问卷结果

研究团队针对无法进行实地走访但有意愿参与调查的农户,开展了问卷式访谈。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小农户、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企业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设置了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问题。整合数据后获得以下结论:个体经营仍占绝大多数, 85% 的调查对象采用个人经营形式,这一数据表明新型经营组织形式的采纳率较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较少,感觉发展的意义不大、自己单干也挺好、未见良好发展态势以及资金问题是其未选择加入的主要原因。

此外,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即使是新型经营组织形式,但机械使用率高的经营主体,也仅是使用农业的基础工具一收割机,无人机、遥感影像等高新技术使用率低,智慧农业建设进度十分缓慢。其中,劳动力多为初中学历,且年龄偏大,多为中老年人,劳动力素质较低,虽掌握农业生产技巧,但大多靠经验所得,缺乏科学知识的指导,对年轻人的留驻力低下。农户普遍认为引人新技术和及时的市场信息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但自前新技术普遍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导致普通农户难以掌握应用。

2影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制约因素

根据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文献梳理出以下制约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

2.1土地流转困难

据调查,土地流转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拥有小规模土地(据调查小农户拥有的土地规模大多为 河南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路径分析0 以下)的农民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因为小农户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种植,他们大多年龄在45岁以上且学历较低,大多是高中以下,如果将土地流转出去,他们将面临找工作的难题。二是缺少扩大规模、流转土地的资金。小规模发放的问卷显示,有大约 30% 的农户存在缺少可流转土地的资金问题。三是土地管理制度,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缺少大规模王地,目前仅有军队和大规模农场拥有大规模土地。四是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政策,保障了我国粮食储备,但也导致种植非粮食作物的主体,土地流转更加困难[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20.pd原版全文

2.2农业技术限制规模经营,高新技术覆盖率低

以大棚种植覆盖率低为例,目前大棚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较高,若想让农民流转自己的土地,需要支付很高的土地租金。小布村目前大棚种植主要依靠人工,没有机械运用,所以即使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效率也很难有大的提升。虽然多数农业经营主体已普遍使用农业机械,但缺乏现代生物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新型作物栽培技术等现代科技化农业生产技术应用。

3对策建议

3.1推进土地合理流转

针对土地流转难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措施入手:一是在政府、村干部和党员干部协助下成立村企,为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二是政府帮助新型经营主体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代替企业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再与企业签订合同,充分保障农户权益,让农户放心[。例如,和博草业有限公司在入驻长垣市初期,便是由长垣市政府牵头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为企业解决一大难题。三是提供农民贷款优惠政策,如低利率、免担保费、财政贴息,并向农户宣传此类政策。四是着重解决农户流转土地后的医疗保险、进城就业、就医、子女就学等实际困难的问题,总结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取养老保险的经验,并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吸引更多农户流转土地。

3.2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各主体产业链

新型经营主体应以产业一体化和社会化服务为发展方向,加快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实现农产品增值。培育农业新模式、新业态,立足自身特点与优势,打造并推广自身品牌,进行产品认证(如无公害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等),提升知名度。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建立现代销售渠道(如订单农业、超市采购、农产品加工企业采购等),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8]。

3.3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

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中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大农业新机械、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尤其是对不适合规模化种植的模式(如大棚种植模式),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将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户购买农业机械,建立智慧化农业生产体系,推进农业数字化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水平[9]。

4结束语

研究通过对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深入调研,剖析了其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研究发现,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挑战,如土地流转困难、技术应用水平低、人才短缺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涵盖管理体制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模式创新等多方面。希望能为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助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塑新时代中国农业发展格局:评《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逻辑:内在机制与实践案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19(6):779-780.

[2路昕鹏.乡村振兴视角下贵州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24(5):119-120.

[3]宋洪远,石宝峰,吴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特征、融资需求和政策含义[J].农村经济,2020(10):73-80.

[4]周燕.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J].中国产经,2023(24):74-76.

[5]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6]郭芸芸,王振东,胡冰川,等.2022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报告(一)[N].农民日报,2022-12-28(4).

[7]高杨,关仕新,王军,等.2022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报告(二)[N].农民日报,2022-12-29(4).

[8]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6):146-159.

[9]张震宇.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转型逻辑与实施路径[J].学术交流,2024(1):93-10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2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