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遵义市黄糕粑的地域特色与价值探析
作者: 余飞 雷敏 陈佳荧 韩青 李怡 陈航0 引言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融的省份。全省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山地占比较大,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之下,各民族共同孕育出了绚烂多彩的稻食文化,这些稻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情,成为贵州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在遵义流传着两句耳熟能详的童谣:“过年,过年,粑粑拿来"“黄粑,黄粑,大人拿来哄娃娃”。这两句童谣不仅承载着孩子们对节日的无限憧憬,更深刻揭示了贵州人对黄糕粑这一传统美食的深厚情感。
1遵义市黄糕粑的特色与发展
1.1遵义市黄糕粑的历史渊源
关于黄糕粑,有一个故事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夜郎国,也就是今天的贵州。当时诸葛亮率兵平定孟获,与黔中洞主作战,一日蜀军做饭时遇蛮军临阵,诸葛亮下令出战并乘胜追击百余里,因粮草不多,诸葛亮便命士兵将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放木甑內蒸煮以防鎪。等士兵回营,米饭已蒸煮近两日,色泽黄润、味道甘甜香软,士兵们以为是犒劳品便分食殆尽。当地百姓见其美味,仿此手法制作,经一千多年传承,贵州便有了黄糕粑这道美味。
1.2遵义市黄糕粑的制作工艺
201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黄糕粑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这一传统美食再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关制作流程如下:首先,将洗净的黏米与黄豆打制成细腻的混合米浆,再将糯米洗净,放入传统的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随后,将打制好的米浆与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大木盆中,在这期间还可以加入少量的红糖,以增加其香甜口感。在大木盆中几经搅拌,待米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完全吸收后,便可将糯米饭搓打成一个个雪白的大饭团。紧接着,用清洗并煮制好的老笋壳叶或大竹叶将糯米饭团依次捆扎好,然后全部盛入大木甑中加火蒸煮。在制作过程中,融合了黄豆浆汁的糯米饭,被置于密闭的木甑内历经悠长时光的烹煮,这一过程中,糯米饭中的淀粉逐渐分解,释放出丰富的天然糖分,不仅令糯米饭的色泽由洁白转为金黄,更赋予了其前所未有的香糯质地。由此,黄粑之名便因其独特的黄色外观与软糯口感而得来。
黄糕粑的独特魅力,主要蕴藏在它未经雕琢的本味里。它有着多样的食用方式,每一种都能带给人别样的味觉享受。比如既可以选择直接冷食,感受黄糕粑的原汁原味;也能将它置于平底锅上慢慢煎炸,随着油温的升高,黄糕粑的外皮会变得金黄酥脆,但表皮之下却依旧软糯,一口咬下,香脆与软糯口感交织,又能让人惊喜不已。当然,黄糕粑也可用于下饭,在蒸饭之时,在米饭上平铺几片黄糕粑,待米饭蒸熟,黄糕粑也吸饱了米饭的热气与香气,与米饭共食,也是别具一番风味。无论采用哪种吃法,每一次咀嚼,都让人深深沉醉其中,难以忘怀。
1.3遵义市黄糕粑的市场表现与前景
1.3.1 市场表现
遵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大量游客。2024年前三季度,遵义市累计接待游客10337.03万人次,为黄糕粑带来了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在各景区及周边特产店,黄糕粑是必备商品。如遵义会议会址周边,众多游客慕名购买黄糕粑。部分商家还为游客提供现场品尝的服务,转化率颇高。许多游客因品尝后印象深刻,通过电商平台二次购买。旅游市场使黄糕粑从地方小吃走向全国,拓展了消费群体范围。
1.3.2 前景分析
未来遵义旅游将持续发展,随着红色旅游升温及旅游设施完善,游客量将稳步增长,为黄糕粑创造更多销售契机。黄糕粑可开发旅游定制包装,结合遵义红色文化元素设计,提升文化附加值。比如开发“黄糕粑制作体验游”,游客通过参与制作,加深对黄糕粑的文化认知,增强购买意愿。
2遵义市黄糕粑在乡村振兴中的现状
在黄糕粑助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黄糕粑这一传统美食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但在现代化、产业化的进程中,仍面临着一些不足之处。
2.1 专业人才方面
在黄糕粑产业的发展蓝图中,专业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其迈向新高度的瓶颈。在乡村地区,黄糕粑制作技艺传承多依赖于老一辈手艺人和乡村妇女。而懂现代电商运营、品牌策划、创新研发等技能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这导致黄糕粑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提升缓慢,难以走向全国市场。黄糕粑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经济带动作用这一目标受到阻碍,亟待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措施加以改善。
2.2 品牌建设意识方面
目前遵义黄糕粑品牌比较杂乱。一方面,由于黄糕粑制作工艺传统,在遵义当地有许多家庭式小作坊参与生产。这些小作坊往往各自为战,品牌意识淡薄,仅仅以简单的地名或者个人名字来命名产品,比如“遵义南白赵家黄糕粑”“南白赵章华黄粑”“崔记黄糕粑"“小树黄糕粑”,导致市场上品牌繁多且辨识度不高。另一方面,在品牌建设上缺乏系统性规划,没有统一的品牌形象设计,包括包装风格各异,有简易的塑料包装以及画有民俗文化图案的纸盒包装,品类繁杂,使得消费者难以形成对遵义黄糕粑品牌的整体认知。
2.3 相关生产设施方面
在农村及部分传统制作工坊里,仍在沿用年代久远的生产设备,比如老化的蒸锅,纯手工包装等。生产环节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普及程度低,大多关键工序如原料配比、成型环节等,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同时,黄糕粑制作的原材料要求高,仅是获取进行包装的老笋壳叶就让无数生产者头疼,只能选择成本较低的玉米苞叶等来代替,这种做法无形中影响了黄糕粑的口感与体验。
2.4销售渠道和规模方面
在销售渠道和规模方面,遵义市黄糕粑的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传统的零售和批发市场。虽然近年来电商平台的兴起,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但大多数生产企业对电商平台的运用不够熟练,缺乏专业的电商运营团队。此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大规模市场的需求,限制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22.pd原版全文
3黄糕粑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3.1黄糕粑在乡村振兴中的经济价值
带动就业与创业,增加农民收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乡村特色美食产业是完整链条,包括供、产、销三个环节,每一个流程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3,从原料方面来看,制作黄糕粑所需的黏米、糯米、黄豆和老笋壳叶等,源头都是种植业。农民按时播种,定期打理,悉心照料,等待竹笋成熟后进行笋壳的采集。这些原料采集完成后,便能进入加工环节,按照特定的比例,经过泡发、磨粉、混合、发酵、蒸煮等一系列精细的制作工序,最终成为美味可口的黄糕粑成品。最后,成品又进入销售环节,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市场,来到消费者餐桌上。而无论是原材料的种植、采集,还是加工制作、销售环节,都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让众多百姓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同时,一些懂得电商运营和品牌策划的有志青年,也可以借助黄糕粑这一传统美食,开展自己的创业项目,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2黄糕粑在乡村振兴中的社会价值
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4]。黄糕粑作为地方传统美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味觉风味,可以吸引大量城镇游客前往乡村品尝、体验制作,助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比如为满足游客需求,政府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如改善交通、优化住宿餐饮条件等,乡村的整体风貌焕然一新,曾经落后的乡村逐渐展现出现代化的新面貌,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提升了乡村生活品质。
3.3黄糕粑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价值
推进乡村精神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这一论断就强调了精神文化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重要性。黄糕粑蕴含着当地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围绕其传承与推广,能增强当地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凝聚人心,激发村民传承乡土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筑牢精神基石,使乡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留住文化乡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
4黄糕粑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4.1大户引领,人才支撑,打造黄糕粑助农项目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特色传统美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黄糕粑产业需要发挥大户的引领作用,这些大户可以是当地的黄糕粑制作能手或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企业,比如遵义南白赵家黄糕粑、崔记黄糕粑,通过他们的示范效应,可以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到黄糕粑的生产中来,规范黄糕粑的生产。同样,大批懂得电商运营,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也可以打造自己的黄糕粑创业项目,带动黄糕粑产品的创新发展。
4.2借助红色文化,强化品牌宣传,塑造黄糕粑品牌形象
品牌是产品走向市场的“名片”,加强黄糕粑的品牌宣传力度至关重要。遵义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注重开发体现地域民俗与红色基因有机结合的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提升黄糕粑的品牌影响力,还可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6。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邀请专业团队对黄糕粑的包装进行创意设计,融人红色文化元素,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视觉冲击力,通过抖音、快手、微信等多种渠道进行品牌推广,提升知名度。
4.3借助政府扶持,优化黄糕粑供应链,延伸产业链,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政府扶持是推动黄糕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许多小作坊和个体生产者来说,他们的生产分散又缺乏来自政府层面的有力支持。一方面政府可以从黄糕粑的原料供应入手,组织建立合作社。在涉及糯米以及包裹黄糕粑的老笋壳叶或大竹叶,通过合作社引导村民进行糯米的种植以及老笋壳叶或大竹叶的种植,并且负责从种植到收割的全过程管理。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实现规模化种植,降低原料的采购价格,还能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原料品牌链。另一方面,推动黄糕粑产业链发展,将黄糕粑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黄糕粑制作工坊、美食体验村等,让游客参与制作、品尝,由此带动餐饮、住宿等周边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至服务业,创造更多就业与增收机会。
4.4利用美食节吸引客流,联合景区、小吃店等拓展渠道
遵义市有着众多的美食节日,如已形成品牌的遵义市羊肉粉美食文化旅游节,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的新蒲新区美食文化节等。在美食节举办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汇聚于此,以黄糕粑为例,可以借机与当地旅游景区深度合作,比如在景区内举办美食品鉴会等特色活动。此外,还可以开设特色小吃店,将遵义鸡蛋糕、鸭溪凉粉、板桥豆腐干等地方特色美食进行整合,合作打造地方美食IP等,拓宽销售渠道。
5结束语
在探寻黄糕粑对乡村振兴的价值中,我们不难发现,黄糕粑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食的传承与发扬,更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抹亮色。黄糕粑以其独特的魅力,不仅能够丰富乡村的文化内涵,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在新征程上,要继续挖掘和弘扬地方特色资源,让它们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共同绘就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参考文献:
[1]吴茂钊.遵义风味食[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37.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21):4-35.
[3]刘力萍.乡村特色美食助力乡村振兴思考[J].当代县域经济,2023(10):70-73.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6.
[5]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6]刘映霞.红色文化遗存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以遵义市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4,26(5):20-21,3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192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