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黑龙江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

作者: 王琦祁茹 王雨晴 张瑜

数字技术赋能黑龙江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0

0 引言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扭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落实好党中央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2024年,《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设幸福龙江的意见》指出,要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全面对接,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先导力量的数字技术,正在逐步融人黑龙江省乡村的生产生活。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为乡村建设注人了新动能。但当前数字技术与乡村建设的融合尚处于初步阶段,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仍是一个重要课题。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是黑龙江省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可推动乡村经济提质、文化振兴、基层治理优化及生态环境改善,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1数字技术赋能黑龙江省乡村建设的作用机制

1.1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建设

首先,数字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培育乡村新型主体,提升乡村土地规模经营竞争力。数据工具嵌入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含包装、物流、仓储等)协同发展,拓展乡村市场广度,吸引城镇先进生产要素流人乡村,逐步形成以农户为基础,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骨干,农业企业为龙头的农业经营主体,有助于探寻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家庭生产向规模化经营转型及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可行路径。

其次,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例如,乡村引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依托机械服务公司,可以实现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科技化托管服务,减轻人工负担。此外,黑龙江省可通过构建黑土粮仓数字应用平台,通过多光谱遥感无人机系统、北斗监管及导航数字监管等全域数字化系统,记录农机作业数据、作物生长指标及农资(种子、农药、化肥)使用信息,实现农业生产数据的系统化管理,为精准农业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效益。

1.2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

近年来,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不断融合,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数字生态下的治理需求。因此,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这一路径也应运而生。农村地区积极探索以群众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以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平台建设新路径,创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智慧平台,可以激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增强其乡村建设责任感,也有力推动了村级“三资"管理及各项村级事务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同时,各村庄可通过智慧平台及时公布村集体资金使用、资源发包、补贴发放、重要事务决议等事项,自觉接受全体村民监督,确保村务在阳光下运行,提升乡村治理的公信力[1]。

1.3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生态建设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离不开优良的生态环境。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黑龙江省乡村建设的必要举措。数字技术可以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例如,黑龙江省可以构建一体化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体系,开发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生态要素的监测及对相关数据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精准监测与智慧管控相结合的协同治理模式,推动乡村林库(生态)粮库(生产)、钱库(经济)碳库(环境)协同联动,切实保护和利用好乡村自然生态资源,为宜居乡村建设厚植生态底色、筑牢生态屏障,助力黑龙江省乡村“蓝天常驻、嫩水常清、黑土常净”愿景的实现。

1.4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系统性建设,其中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字技术为乡村文化建设注人新动能。一方面,数字技术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大数据、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对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建立数字化档案,便于长期保存和检索;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测乡村文化遗产的状态,如温度、湿度、结构稳定性等,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智能化管理,提升保护效率。此外,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平台,展示乡村文化的魅力,以当代人喜爱的方式传播乡村文化,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文化,使乡村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不息[2]。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乡村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可以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例如,利用数字艺术、虚拟演出等方面,丰富乡村文化的内容;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人们对乡村文化的需求,开发契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乡村文化衍生品,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

2数字技术赋能黑龙江省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

2.1 乡村产业特色不浓

黑龙江省东西横跨14个经度,南北纵跨10个纬度,根据温度指标,全省从南向北依次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形成“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的地貌特征。因此,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的地形地貌、温度条件等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并未做到因地制宜,数字农服、智慧农场等平台的应用场景尚未充分考虑到不同乡村的实际情况,导致黑龙江省乡村产业特色不浓。依据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发布的《全国乡村重点产业指导目录》,乡村产业被划分为七大类。然而,通过对黑龙江省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该省各地级市在乡村产业布局中仍存在大量空白领域,且产业趋同现象较为突出。

2.2乡村营商环境欠佳

近年来,黑龙江省深人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专项行动,营商环境一级、二级指标中超七成达到国内一流,但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仍较为落后。第一,市场活力不足。黑龙江省农村地区民营经济规模较小、竞争力弱,市场活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第二,企业融资困难。黑龙江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较少,数字普惠金融普及率低,企业融资渠道有限,面临融资门槛高、成本高的双重压力。此外,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担保和抵押条件,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低。第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首先,农村地区部分惠企政策未能有效执行,企业难以享受实际优惠;其次,一些政策设计并未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特殊性,适用性较差;再次,部分工作审批流程复杂,审批环节多、耗时长,增加了企业负担;最后,部分部门服务意识欠缺,导致企业办事难度增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10.pd原版全文

2.3乡村治理中的"数字悬浮"现象频发

以群众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以数据为支撑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核心,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脱离核心的“数字悬浮”现象。第一,重“建设"轻“应用”。部分农村地区盲目引进数字技术,构建数字治理平台,但乡村治理者自身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乡村配套措施也不够完善,导致数字平台难以发挥作用,甚至成为摆设。第二,过度追求政绩。在乡村数字化建设中,一些特定指标成为考核基层治理人员工作成效的关键。由于考核体系存在偏差,部分治理人员为了追求政绩,过度强调工作留痕,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增加小程序点击率等事务中,忽视了村民的实际需求,并未真正做到便民服务。

2.4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的人才支撑不足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黑龙江省人户分离人口为11549584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了5991756人,增长率达到 107.81% 。多年来,人口外流问题已成为阻碍黑龙江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一情况在农村地区更为严峻。黑龙江省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大量流出,使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的步伐缓慢。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黑龙江省高度重视乡村地区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然而,乡村地区的老年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数字技术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其学习能力显著弱于年轻人。这导致了一种尴尬的现象,即技术虽已引入,却难以被民众有效利用。此外,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需要既懂数字专业知识又具备农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单纯掌握数字专业知识的人才难以使技术真正“落地”,而仅有农业经验的劳动者同样无法使数字技术得到有效应用。因此,乡村地区迫切需要“对口”的专业人才,使数字技术在乡村地区“落地生根”[3]

3数字技术赋能黑龙江省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

3.1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首先,乡村地区要依托当地数字资源,提高科技与管理水平。乡村地区应加强与高校、研究所的合作,在现有数字技术平台的支撑下,为乡村耕地、种植户建立“身份证”,实现精准画像,进而利用数字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精细化指导。其次,要深挖乡村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应积极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在“一亩田"定制模式基础上拓展“ 数字技术赋能黑龙江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1 ”多元化模式,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乡村新业态,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全面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农商文旅协同"发展新格局,做强第一产业、做优第二产业、做活第三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层次。最后,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应积极推动农产品特色产区与电子商务平台的深度合作,借助直播电商等新兴方式,广泛宣传并销售“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通过绿色化、高端化发展策略,提升农业比较效益,加快乡村特色品牌建设。

3.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发展内在活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永不竣工的系统工程、民心工程。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应坚持加强对乡村营商环境优化工作的领导,完善优化乡村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领导责任、工作推进、考核评价、督导问责等工作制度体系,统筹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乡村营商环境营造工作中的重大问题[4]。同时,整合各类政务服务平台,统筹建设乡村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公共数据管理标准,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政务信息共享,实行“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市场主体少跑腿”,提高乡村地区政务服务质量。除此之外,黑龙江省应当鼓励支持乡镇政府在法治框架内探索原创性、差异化的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措施,并借鉴省内外先进乡村地区的成功经验。针对乡村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政府部门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持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与精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多样化的产业投资基金,为乡村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支持,助力乡村企业发展壮大。

3.3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机制

一要加强党的引领,强化干部队伍建设。黑龙江省应着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可成立以乡镇党委为核心的数字乡村治理小组,引领村干部自觉做到与党中央同心、同向、同发力,锤炼村干部“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能力与作风;引导村干部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积极学习数字专业知识,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提高办事效率与工作实效,做到“任务即时明确、工作即时跟进、结果即时反馈”;应实行工作闭环管理,确保取得预期成效,让越来越多的“民生清单"变成村民的“幸福账单”,推动数字乡村治理取得更大进展。二要以治理实效为导向,完善考核机制。农村地区可以探索实行“乡村网格+12345 热线"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建立“一次派遣、二次提醒、三次督办、四次问责”的闭环推进机制,增加村民对治理内容与实效的评价环节,避免刚性指标“唯一论”,创新乡村数字治理的考核机制[5]

3.4精准招才引智,加快人才集聚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关键在于人才。这里所指的人才,既包括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涵盖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更包括广大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开拓者。黑龙江省应深入挖掘并选拔人才,打造一支既精通数字技术,又深谐农业、热爱农村、关心农民的专业队伍,并使其扎根乡村,投身乡村建设。首先,要持续营造关心人才、支持人才的软环境,形成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良好氛围,通过柔性引进、鼓励人才返乡等多元化方式,加大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的引进力度。黑龙江省应丰富引才方式,大力开展“黑龙江人才周”“村支部书记进校园”等引才活动,在合作高校广泛宣传乡村产业数字化人才引进政策和岗位需求,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在数字经济核心领域,针对高端人才和骨干人才,黑龙江省应在居住、就业、医疗及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相应便利,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数字乡村建设精准引才。其次,加快人才培育。黑龙江省应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资源,建立“政府统筹、学校支撑、企业参与"的联动机制,构建多元化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通过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平台,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乡村人才培育。农村地区可开展专项实践培训,依托乡村电商学院边教学、边直播的数字化运营模式,开展“互联网 + 农户”培训项目,对村民进行专业化培训。

4结束语

数字技术为黑龙江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其赋能路径已从理论探索迈向实践深化。数字乡村建设是一场技术革命与乡村发展的“双向奔赴”。黑龙江省正以数字技术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时代新图景。

参考文献:

[1]张跃铧.数字治理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河南省T县为例[J].河北农机,2024(19):157-159.

[2]贾美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8):189-191,195.

[3]汪洋.乡村治理中“数字悬浮”的表现样态及破解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24(6):130-139.

[4]廖成中,翟坤周,毛磊.数字乡村建设的“数据治理”驱动:功能、场景及路径[J].改革,2023(12) :113-127.

[5]孙权胜.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义、问题与路径[J].粮食加工,2023,48(3):94-96,13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1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