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路径与对策研究

作者: 王梦迪 徐鑫

0 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发展工业互联网,以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数字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1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

1.1直接促进共同富裕

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扩大市场范围等方式,直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并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1]。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依托于要素自由流动、交易成本降低、技术创新驱动及区域配置优化,数字经济的网络效应与规模效应显著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能。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数字经济通过信息技术收集海量数据,并对其进行深度的处理和分析,真实地揭示市场信息,精准配置各种资源要素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通过数据共享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还能加速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依托新型基础设施(如5G、区块链),推动农业全链条数字化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产品市场范围,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释放农村的消费潜力,以及促进城乡融合等多方面的作用,都能直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促进共同富裕。

1.2 间接促进共同富裕

数字经济通过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途径,间接推动乡村实现共同富裕。数字经济为乡村治理提供新工具、新手段,数字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良好的乡村治理模式能够促进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出现,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此外,数字技术的使用让信息共享成为现实,解决乡村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提高乡村资源整合效率的同时可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偏远地区,数字技术的加持,可以实现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普惠化[2]。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缩小了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差距,可以在宏观层面推动共同富裕。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乡村地区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这些新兴行业的产生不仅创造了大量新的岗位,还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选择,增加了社会的整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能间接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1.3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可以形成智慧农业、数字化农业等农业新形式。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附加值的增加,带动了农民收入结构性增长[3]。智慧农业带来的不仅是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使其向着可持续、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例如,桂南数智农谷示范基地运用“5G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路径与对策研究0 区块链”溯源系统,提升了农业装备信息化水平,降低了农业资源的损耗。数字化赋能农业发展减少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置,延长农业产业链。在线交易平台将供需双方直接联通起来,形成生产端到消费端的数字直通车,使农民能够获得更高的收人。数字技术催生农旅文商综合体新物种,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结合,进而产生新业态。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激活城乡消费要素双向流动,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部分地区通过数字农业硅谷的建设及农旅文商综合体的打造,构建“田间实验室一智慧车间一云仓网络”的产业链闭环,催生农业工业互联网新模态。

2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

2.1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接人、技术应用效能及数字素养培育3个维度,已成为制约数字经济纵深发展的关键障碍。该现象通过诱发技术资源获取失衡、数字化工具应用异质化及数字素养断层,加剧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在乡村地区,受制于数字基建薄弱与数字技能培训体系缺失的双重制约,大量群体难以有效触达数字化服务,这不仅抑制了其参与数字经济的积极性,更削弱了其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部分群体甚至面临数字化生存能力危机,导致区域经济转型动能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转型存在区域间非均衡特征:区域间、城乡间、行业间及不同社会群体间,在数字基建覆盖密度与技术应用能力层面形成明显级差。这种技术赋能的非对称性催生出资源分配的极化效应,致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受阻,最终演变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新型诱因。数字能力分化加剧可能重塑社会流动机制:当特定群体因技能鸿沟无法共享数字红利时,不仅会阻滞共同富裕的进程,更将引发“数字贫困”的代际传递,影响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4]。

2.2乡村地区数字人才短缺

乡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城乡人才流动失衡现象突出。受区域经济差异影响,优质数字技术人才更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就业,形成“人才虹吸效应”。乡村地区不仅留不住当地的人才,还面临着难以吸引外来人才的问题。其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结构性缺陷。乡村地区职业教育机构数字技术相关专业覆盖率和远程教育设施普及率都比较低,导致本土化数字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即使一些乡村培养出具备相关知识的人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会选择在城市工作,形成“培养一输出"的恶性循环。最后,学科交叉型人才供给不足。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要求从业者兼具农业生产经验与数据分析、智能设备操作等复合能力,但当前农业从业群体中数字技术人才占比极低。现有的乡村人才多为传统农业从业者,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难以满足智慧农业场景下的技术应用需求[5]。

2.3产业融合不足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数字经济在乡村产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两者间的深度融合仍有待提升。以农业领域为例,其数字化应用占比尚不足服务业和工业的三分之一,农业数字化渗透率仅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路径与对策研究1 。现有数字技术应用多集中于流通环节,尚未实现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链条覆盖。这种融合困境源于多重制约因素的叠加效应:在硬件设施方面,偏远乡村仍存在网络覆盖盲区,通信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密度显著低于城镇地区,制约了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田间地头的实际应用。在软件方面,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农业生产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导致智能决策系统、区块链溯源等创新应用难以落地。在资金投入方面,社会资本对智慧农业项目的投资回报预期普遍谨慎,信贷资源配置向传统种养业倾斜,致使农业传感器、智能灌溉系统等智能装备的装机率长期低位徘徊。同时,政策扶持存在碎片化特征,数据确权、隐私保护等制度空白导致大量的农业经营主体对数据共享存有顾虑,制约了产业数字化进程[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25.pd原版全文

3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3.1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应用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优化乡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加快部署第五代移动通信、高速光纤网络及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能够显著增强网络覆盖能力与数据传输效率,为构建数字化经济生态奠定重要支撑,这已成为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既有利于消除偏远区域市场准入壁垒,又能有效降低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成本,进而促进跨地域协同发展。具体而言,在农业生产领域,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可助力精准化种植管理,通过环境监测与数据建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8]。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与数字营销平台的创新应用,使得农产品流通半径由传统的 50km 扩展至全国范围,构建起产销精准对接的新型市场体系。

3.2 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力度

培养乡村数字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培养乡村地区的数字人才,可以通过提升农民的数字化素养、构建数字化培训体系、建立多方联合培养机制、优化政策等方式实现。首先,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组织农民参加新媒体培训,掌握短视频制作方法,提升农民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感知能力和使用能力;通过视频、电影等形式宣传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激发农民提高自身数字素养,参与数字经济的积极性。其次,构建多层级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上,针对老年人、低技能劳动者,传授微信支付、就医挂号等生活场景的培训;针对农业从业者,督促其学习掌握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数字化技术,物联网、智慧农业平台、电商平台等,助力精准化农业生产与销售管理;针对村委干部等管理人员,培训其学习掌握线上政务服务、强化数字治理意识,进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用政企校联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再次,利用“产教融合"契机建立校地联合培养机制。由地方政府牵头,与本地区涉农类院校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参与院校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将数字化建设与乡村亟须提高的产业技术纳人实践教学重点内容。这种校地联合的培养机制可以为乡村数字化建设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最后,实施数字人才返乡工程,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矩阵。参照《数字乡村建设指南》人才培育标准,制定差异化人才政策,推动数字人才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流动,构建“基础薪酬 + 数字绩效”双轨激励机制。针对基层治理骨干,推行第一书记数字领航员计划,将数字治理成效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建立“数字贡献值一职级晋升"量化关联模型。同步落地数字创客培育计划,通过“孵化前补助 + 数据资产质押融资"政策组合,激活大学生数字特派员与数字乡贤的协同创新动能。

3.3政府支持与政策保障

全面数字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数字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首先,政策的引导和财政的支持,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通过设立专项基金项目、减少税收、加大资金投人力度等方式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广西通过“技术改造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对采购数字化服务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其次,数字安全也是数字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环节,也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数字化发展环境。建立算法审计制度与数字信用分级评价体系,通过负面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形成监管闭环。研发智能治理平台,确保多元主体在数据确权、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形成制衡性参与格局。三是深化国际数字经济协作网络建设,协同应对技术壁垒与治理框架差异等共性挑战。同步构建多边数据互通机制,通过制定标准化接口与互信协议,有效激活数据资产价值链条,重点培育跨境数字服务、智能供应链等创新应用场景。

4结束语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通过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应用、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力度及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可以有效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要克服数字鸿沟、人才短缺等问题,仍需持政府、企业、社会、院校等多方协同发力,不断优化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路径,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张静坤,张旺.数字经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J].统计与决策,2023,39(20):11-16.

[2]王田田.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内在机理与发展路径[J].电子商务评论,2024,13(3):4595-4599.

[3]吕锡月,吴俊杰.数字经济、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共同富裕[J].统计与决策,2024,40(15):11-15.

[4]任欣怡,周亚虹.我国数字鸿沟的形成因素、影响及其治理路径[J].经济问题,2024(9):50-58.

[5]董志勇,李大铭,李成明.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关键问题与优化路径[J].行政管理改革,2022,6(6):39-46.

[6]李媛.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之构建[J].求是学刊,2024,51(2):81-90.

[7]薛世斌.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3.

[8]秦秋霞,郭红东,曾亿武.乡村振兴中的数字赋能及实现途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22-33.

[9]张雅燕.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数字经济的价值创造与风险研判:基于共同富裕的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10) :48-5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2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