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湖樱森林”乡村景区发展困境及路径探究
作者: 李明东 谯如泓 鲁长亮0 引言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其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构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在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1],其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乡村资源整合利用及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2。乡村景区的建设相比于传统旅游景点能够更加有效地整合乡村的资源禀赋,促进其动态转换与价值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条创新、高效的发展路径。乡村景区不仅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承载体,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有效落实的关键发力点。依托具有品牌效应、组织结构和自身特色的乡村景区,以点带面,是实现乡村休闲游,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
1乡村景区发展现状和困境剖析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以“乡愁经济”为核心理念的乡村景区建设项目,迅速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热点。然而,在投资与落地过程中,这些项目往往呈现出“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即项目策划和规划活动多,但真正落地并成形的项目却屈指可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① 乡村景区资源缺乏稀缺性,未能充分利用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差异,导致乡村景区打造趋向同质化和易复制性发展模式。 ② 乡村景区的用地愿景与现行的规划政策存在一定的冲突。在国家空间规划的框架下,乡村土地的建设权属虽然明晰,但土地的集体性质导致了土地后续开发和利用的审批流程复杂,项目规划与实际落地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协调难度较大。 ③ 乡村景区在资金投入、产出效益及利益分配等方面面临较大协调挑战。土地的集体属性,使得乡村景区范围内的资源需要通过村民流转,难以形成稳定的资产,导致投资容易变成无法回收的沉没成本。
2实证研究——以荆州"湖樱森林"乡村景区规划为例
2.1“湖樱森林"乡村景区基本情况
“湖樱森林”乡村景区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朱家岭村,该村是典型的江汉平原农耕村,与周边区域相比最大的特色是村内有着荆州市中心城区的备用水源一后湖水库,受水源保护的要求,村内即使靠近荆州中心城区,也无法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工业,是荆州区最晚实现脱贫摘帽的村庄之一。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借助乡贤回归村庄的助力,朱家岭村开始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致力于发展生态观光产业,这一举措为“湖樱森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详情见图1。

图1“湖樱森林"总体鸟瞰图
2.2“湖樱森林”乡村景区规划思路
2.2.1构建多种盈利场景,合理谋划景区内容
乡村景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此,景区的盈利方式及盈利能力,是决定规划是否合理的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为达到相关目标,在规划设计中,采用了以下方式: ① 以樱花为特色,构建可盈利植物景观体系。在传统印象中,园林植物是景区的背景,游玩的景点才是盈利点,但该规划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后湖水库较好的林业资源为切入点,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沿湖边的耕地转换为林地,构建了以樱花为特色,以红枫等景观植物为本底的特色种植系统。高档园林植物本身即有年10% 左右的增值空间,景区依托自然资源本身的保值增值成为一个聚宝盆,大大降低了乡村景区在经营时可能产生的急功近利情况。 ② 随季轮换的游赏模式。传统乡村景区季节性较强,除特色餐饮外,往往都是季节性景区,因此,在本轮规划中,樱花仅仅是特色,在总体植物配置上采用了“春有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香”的综合策略,与之匹配的是“春天重拍照打卡,夏天重湖边露营,秋天散心品茗,冬天美食进补"的景点打造。让每一季都有景可赏、有利可收。
2.2.2 以轻资产模式科学确定配套建设内容
目前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设及用地需求无明确的国家标准和指导规范,但往往用地审批时需要有一定的依据。因此,景区规划设计以《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50298—2018)为参考,结合乡村景区自身的特点进行优化,做到因地制宜,有理有据[3]。 ① 合理预估游客规模。在2022年春天樱花盛花期,“湖樱森林”进行了预开园,对景区的游客规模进行测试,据此明确了景区总体发展构想及空间承载力负荷预测:景区未来发展目标为3A级景区,年接待能力预估为30万人次,日平均接待人数约1000人,高峰时段日接待能力按2000人计。 ② 科学确定建设内容。旅游设施建设中,一般需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等6项基本要求。结合前期策划及规范需求,将旅游服务设施需求划分为“必须、必要和可选"3种类型,如表1所示。

2.2.3 精细化用地需求
参照风景名胜区建设标准,按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保障公厕、游客中心、休息点等方面的必须建设内容,提供高品质基础保障;对于餐饮、购物、娱乐,根据策划内容,按规范的相对低限取值;对于可选建设内容,则采用能不建则不建,让利于周边村民的方式来保障。
当然,采用此种方式,景区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鉴于“春天重拍照打卡、夏天重湖边露营、秋天散心品茗、冬天美食进补”的景点打造模式,针对同一块地在四季采用不同的软质场景进行设计,使用地在全年得到了高效使用。事实证明,尽量减少永久构筑物的使用,转而应用低成本的场景化设计,在场景建设、维护及使用上,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适时变换,可以提供景区应有的新鲜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27.pd原版全文
通过精细化计算,虽然近 的景区仅安排了约
的新增建设用地,远低于湖北省关于一二三产业融合配套用地占项目区
,最大不超过
的规定4,在满足项目需求的前提下,也能顺利通过节地评价方面的相关标准。
2.3采用共同缔造创建景村共荣模式等规划策略
共同缔造是湖北省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采用的一种典型创新模式[5],即将项目主体多元化,通过多方利益主体在项目中发挥 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命运共同体,来提升景区建设的相关效益。
例如,“湖樱森林”景区给村民和村集体带来了土地流转收益,并通过吸纳村民转变为园艺工人,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每年发放工资300万元,村集体收入年增加10万元,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带动了村民一起走向乡村振兴的道路。
3乡村景区规划改进策略研究
通过对乡村景区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发现在乡村景区的规划设计中,应从景区项目的稀缺性、景区用地的科学性和景区运营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着手,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确保乡村景区的顺利发展。
3.1乡村景区建设内容稀缺性规划策略
乡村景区的资源稀缺性,一般体现在山水资源的稀缺性、土特产的稀缺性和乡土文化的稀缺性等几个方面。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乡愁情感的日益深刻,乡村景区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其“乡王"特质,更在于那些经过大脑艺术加工的精细回忆。因此,应建立优化资源配置、开发替代资源、减少冗余储备等资源稀缺性规划策略,促进乡村景区可持续发展。
3.2 乡村景区用地科学性规划策略
长期以来,乡村景区需要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缺乏国家标准。这主要是因为乡村景区一般是开放或半开放性质,即便在封闭管理的情况下,其规模也往往远小于风景名胜区动辄数平方千米的用地规模。由于规模较小加之相对开放的特点,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往往不局限于封闭系统内,因此,采用国家标准来进行规范显得较为困难,这也就造成了景区用地审批无据可依,乡村景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什么,建多少,用地标准如何确定,就变成了一个审批难题。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新时代背景下,当缺乏审批依据时,用地节地评价往往倾向于大幅度压缩用地规模,这导致规划效果难以实现。因此,在规划中合理区分用地需求的必须、必要和可选等不同层次,保证必须,保障必要,争取可选,是确保规划科学性的关键机制。
3.3乡村景区效益综合性规划策略
乡村景区建设范围内用地,一般采用农用地流转,建设用地租用、征收的双线策略,出现了经营权和产权上的分离。这种做法赋予了景区投资方在经营上的主动权,但同时也使他们在用地上受限于当地民众和村委会。因此,乡村景区的盈利思维模式和城市景区有着较大的差异。为了确保景区的持续和健康发展,关键不在于单纯追求盈利最大化,也不是简单地让利于民,而是要与村集体和村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谋划多种收益来源,并通过共同缔造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
4结束语
乡村景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承载体之一,其建设目前存在资源稀缺性与易复制性困境,土地使用受限致使项目实施难度较大,投入产出与利益分配不协调。以荆州“湖樱森林”乡村景区规划设计为例,实践表明,采用构建多种形式的营利场景,合理谋划景区内容,以轻资产模式科学规划配套建设用地和共同缔造景村共荣模式等策略,能有效建设一个生态良好且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区,从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通过深人分析这些问题,总结出内容稀缺性、用地科学性、效益综合性的规划策略,形成可供参考的案例。
参考文献:
[1]郭亚军.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J].新型城镇化,2024(10):15.
[2刘强.依托景区共生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初探:以杭州市临安区泥山湾村为例[J].现代园艺,2022,45(11):141-144.
[3]赵楠.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调整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4]喻贤主.规划视角下的农村三产融合用地保障机制研究:以清远市英红镇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合肥市人民政府.美丽中国,共建共治共享: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2小城镇规划).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8.
[5]曹松,蔡明广,王巧帅.以“共同缔造”理念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以鄂州市杜山镇先台村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6(1):66-69.
(栏目编辑:刘静雅 翟媛媛 刘敏张士依)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2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