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中的朱红毛斑蛾防治技术研究
作者: 蔡志佳0 引言
城市园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还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威胁着城市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其中朱红毛斑蛾的危害尤为突出。朱红毛斑蛾大量繁殖时,会迅速啃食植物叶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降低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破坏城市生态平衡。目前,针对城市园林绿化中朱红毛斑蛾的防治,仍缺乏系统且有效的技术体系,部分防治手段存在效果不佳、对环境影响大等问题。研究通过对朱红毛斑蛾特性及危害的分析,探索其监测技术与防治方法,以期为提升朱红毛斑蛾的防治水平提供参考。
1朱红毛斑蛾特性及危害分析
1.1 形态特征
朱红毛斑蛾成虫体呈鲜艳的朱红色,长度为 ,触角为双栉齿状,栉齿细长且排列紧密,有助于其敏锐感知外界环境变化。前翅底色朱红,散布着黑色斑点,这些斑点的大小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作为物种识别的重要依据。后翅较小,呈透明状,边缘带有朱红色的窄边。幼虫体细长,长度为
,头部黑色,体背为鲜艳的红色,两侧密生黑色长毛,这些长毛不仅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还与幼虫的防御机制相关。蛹为长椭圆形,长度为
,初期呈淡红色,随着发育逐渐变为暗红色,表面光滑,外被质地坚韧的薄茧,对蛹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1.2 生活史与习性
朱红毛斑蛾在多数地区一年发生2\~3代,以蛹在寄主植物附近的树皮缝隙、枯枝落叶层或浅王层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至其发育起点温度时,成虫开始羽化。羽化后成虫需补充营养,主要在白天活动,具有较强的趋光性。羽化后不久便进行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片背面,呈块状排列,卵块表面覆盖一层保护性物质。幼虫孵化后,初期群集取食叶片,随着虫龄增长逐渐分散。幼虫具有暴食性,取食量大,严重时可将叶片啃食殆尽,仅留叶脉。老熟幼虫化蛹前会寻找适宜场所,吐丝作茧化蛹。
1.3对城市园林植物的危害
朱红毛斑蛾对城市园林植物危害极大,尤其是榕树等常见园林树种。朱红毛斑蛾幼虫以叶片为食,凭借强大的咀嚼式口器,常将叶片啃食得千疮百孔。初期,叶片上出现密集的小孔洞,随着虫口密度增加,整片叶子被蚕食,仅残留主脉,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阻碍其生长发育,导致树木生长势衰弱,降低其抗逆性,易遭受其他病虫害二次侵害[1]
从园林景观角度来看,朱红毛斑蛾的危害破坏了植物原有的美观形态,大面积的虫害暴发使原本郁郁葱葱的树冠变得稀疏、枯黄,严重影响了城市整体绿化景观效果,降低了园林的观赏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这不仅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还削弱了居民的生活体验,同时也弱化了城市园林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2城市园林绿化中朱红毛斑蛾的监测技术
2.1监测方法与工具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监测朱红毛斑蛾,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与工具。人工巡查是基础方法,专业人员定期穿梭园林,依据朱红毛斑蛾的形态特征,观察植物叶片有无虫体、卵块,并记录危害症状;诱捕监测则借助其趋光性,设置特定波长的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夜晚开启吸引成虫,通过统计捕获数量来判断虫口密度;利用性诱剂,将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置于诱捕器中,精准诱捕雄蛾,监测种群动态;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图像识别软件,可快速对大面积园林进行监测,通过分析图像,识别虫害区域,显著提高监测效率与覆盖范围,为及时防治提供准确依据。
2.2 监测预警体系构建
构建朱红毛斑蛾监测预警体系,需建立监测数据收集网络,利用人工巡查、诱捕监测、无人机监测等多种方法,收集虫口密度、发育阶段、危害程度等数据。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历史数据与实时监测信息,建立预测模型,精准预测朱红毛斑蛾的发生趋势。根据朱红毛斑蛾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指标,设定预警阈值,当虫口密度达到一定数量、危害率超过特定比例时就会触发预警。当监测数据触及阈值时,通过短信、园林管理系统弹窗等方式,及时向园林养护部门和相关人员发布预警信息,告知虫害的种类、危害范围和严重程度,以便迅速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有效控制虫害扩散。
3统防统治技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3.1统防统治的概念与原理
统防统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相关主管政策通知开展的园林病虫害防治策略。政策作为有力手段,强调“统”为重点,打破各自为战模式,整合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防”是核心方法,依据病虫害发生规律确定最佳防治时间,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治"是最终目标,通过这种规模化、系统化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病虫害扩散,保障园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3.2 统防统治在朱红毛斑蛾防治中的应用框架
统防统治在朱红毛斑蛾防治中的应用框架主要涵盖以下关键环节,如图1所示。

监控预警体系即通过合理设置监测点,运用先进技术收集并分析数据,精准预测朱红毛斑蛾的发生动态。基于监测结果,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确定针对不同虫情的防治方案,明确适用场景与时机。例如,在幼虫低龄期采用物理防治,虫口密度较大时结合化学防治。随后进行资源调配,整合物资供应与人力调度,确保防治工作所需的药剂、设备及专业人员及时到位[2]。防治实施后,开展效果评估与反馈,对比防治前后的虫口密度、植物受损程度等指标,评估防治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反馈结果调整优化监测方法、防治策略与资源配置,形成一个闭环的、不断完善的朱红毛斑蛾防治体系,提升防治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31.pd原版全文
3.3统防统治实施的具体方法
要依据主管部门的统防统治政策通知,对园林有害生物开展全面普查,精准绘制分布图,明确朱红毛斑蛾的重点防治区域与对象,为后续工作筑牢基础。
“防”是关键环节,通过组织专业培训,提升职工对朱红毛斑蛾的识别能力及防治技术的应用水平。按照统一规划,物理防治时,在园林中统一布置濒振式杀虫灯,依据蛾类习性合理设置灯间距,于成虫羽化期夜间同步开启,大规模诱捕成虫;同时,在特定区域悬挂糖醋液,诱杀相关害虫,在虫害高发前期进行有效预防。化学防治时,严格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各地要统一消杀害虫的时间与药物剂量标准,严格遵循用药规范,并组织专业队伍,集中对重点防治区域进行施药,确保防治工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以“治”为最终自标,防治后持续监测朱红毛斑蛾动态,建立长效追踪机制。定期检查防治效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防治方案。同时,加强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增强植物抵抗力,巩固统防统治成效,确保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病虫害防治技术
4.1物理防治技术
统防统治时,鉴于朱红毛斑蛾成虫具有趋光特性,在园林中布置频振式杀虫灯时,需要根据园林规模、地形及植被分布,精准规划安装位置。通常在开阔区域或虫害常发地段,每隔 安装一盏杀虫灯,确保灯光覆盖均匀。在成虫羽化的傍晚至凌晨时段,统一开启杀虫灯,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线吸引成虫,使其触碰到电网或落入集虫袋,有效降低成虫数量,减少后续繁殖隐患。
成虫羽化前,可在园林周边构建大型防虫隔离带。选用细密、耐用的防虫网,以适宜高度和密度搭建,形成物理屏障,阻正成虫进入园林产卵,切断其繁殖途径,从源头控制害虫滋生。同时,利用成虫对糖醋液的趋性,按糖:醋:酒:水 =3:4:1:2 的精准配比,调配糖醋液,装入口容器,每隔 悬挂在树枝显要处。成虫被气味吸引取食后,会溺亡其中,这会进一步削减成虫密度。秋冬季节,朱红毛斑蛾的虫卵和蛹常隐匿于园林植物的枝干、落叶及土壤中3,此时,组织专业人员全面清扫落叶、杂草,集中深埋或焚烧,彻底清除潜在虫卵和蛹。对榕树等寄主植物,着重修剪有虫枝、枯枝,破坏害虫越冬场所,显著降低来年虫口基数。
通过运用这些物理防治技术,不仅能有效防控朱红毛斑蛾,还能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维护园林生态平衡,促进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
4.2 化学防治技术
在朱红毛斑蛾的防治工作中,合理运用化学药剂,能在短时间内减少其对园林植物的侵害。
化学药剂的选用应遵循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态友好原则。 2.5% 溴氰菊酯乳油、 5% 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等拟除虫菊酯类药剂是理想选择,其对朱红毛斑蛾具有显著灭杀效果,且在环境中残留少,对蜜蜂、瓢虫等有益生物影响甚微,能够有效维持园林生态平衡。
幼虫低龄期时,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灭虫行动。施药前,专业人员需要认真研读药剂使用说明,按规定比例精准稀释,确保浓度合适。选用背负式或车载式喷雾设备,将药剂均匀喷洒于榕树叶片的正反两面,做到全面覆盖,使害虫充分接触药剂。施药宜选在无风晴天的9:00—11:00或16:00—18:00,此时温湿度适宜,利于药效发挥。同时,施药人员要规范穿戴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保障自身安全。施药后7\~10d须进行效果评估。若幼虫数量仍较多,需深入分析原因,及时调整药剂种类或剂量[4]。为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应交替用药,避免长期单一用药。此外,化学防治应与物理防治紧密结合,综合施策,全方位守护园林生态,实现对朱红毛斑蛾的长效治理,助力园林植物健康生长,营造优美的城市园林景观。
4.3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构建
在构建朱红毛斑蛾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时,利用智能传感器和无人机巡查等前沿技术,实现对朱红毛斑蛾发生动态的实时精准监测。在园林的关键区域,如寄主植物集中区、虫害常发地段等,部署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数据以及朱红毛斑蛾的活动信息。同时,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和智能图像识别设备,按照预设的科学路线定期巡航。一旦监测到朱红毛斑蛾的虫口密度或危害程度达到预警阈值,系统将迅速发出警报,为及时启动防治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在成虫羽化阶段,综合运用多种物理防治手段。科学布局濒振式杀虫灯,依据园林的地形、植被分布及蛾类飞行习性,确定合理的安装位置与密度,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大量诱捕成虫,有效降低其交配产卵的机会。同时,借助成虫的趋化性,在园林中设置添加特殊引诱剂的诱捕装置,进一步捕杀成虫,减少害虫数量[5]。此外,组织专业人员定期仔细巡查园林植物,人工摘除卵块和聚集的低龄幼虫,从源头控制虫口基数。
在幼虫暴发初期,化学防治是应急手段,应严格按照统一标准和时间进行施药操作。选用如溴氰菊酯等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确保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虫害扩散。施药时,依据害虫的密度、龄期及植物的生长状况,精确计算用药量,运用先进的喷雾设备,如静电喷雾器、超低容量喷雾器等,确保药剂均匀覆盖且用量精准,从而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害虫产生抗药性。
强化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是综合防治的重要基础,合理修剪园林植物,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营造不利于朱红毛斑蛾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根据植物生长需求,科学施肥,增强植物的抗虫能力。及时清理园林内的枯枝落叶和杂草,破坏朱红毛斑蛾的栖息和繁殖场所,减少害虫滋生。
通过科学调配物理、化学和养护管理等防治技术,根据不同防治阶段和区域特点,灵活组合运用,使各项技术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综合防治方式能够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防控朱红毛斑蛾,有效维护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同时保障城市园林景观的美观性与生态功能。
5结束语
城市园林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而病虫害防治是确保园林健康发展的关键任务。朱红毛斑蛾作为城市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害虫,其防治工作极具挑战性。通过对朱红毛斑蛾特性及危害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统防统治技术和多种防治技术的探索与应用,进一步明确了综合防治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统防统治技术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以统一规划、综合防治为核心,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显著作用。物理防治技术绿色环保,化学防治技术能快速控制虫情,结合养护管理等手段构建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应对朱红毛斑蛾的危害,有效减少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侵害,保护园林生态平衡。
朱红毛斑蛾是城市园林绿化中的重要害虫,其防治面临着复杂的技术挑战。基于监测技术、统防统治策略及综合防治手段,可以有效提升朱红毛斑蛾的防治效果。统防统治技术的实施,能够实现病虫害的精准监控与实时应对,显著降低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风险。同时,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的合理结合,使防治工作更加系统化和可持续。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防治经验的积累,朱红毛斑蛾的防治工作将更加高效,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于金发.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策略[J].新农民,2024(13):72-74.
[2]贾慧娟.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园艺与种苗,2023,43(8):71-73.
[3]潘东平.城市园林绿化中加强病虫害防治的路径探索[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16):53-55.
[4]李金文.城市园林绿化中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J].居舍,2021(18):105-106
[5]张明.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研究[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1,24(9):95-9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3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