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作者: 李佳绮

0 引言

乡村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承载着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伦理道德、人文精神等宝贵财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正视乡村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探索乡村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旨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1乡村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1.1精神纽带:凝聚乡土力量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等莫不如是。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具有乡土性。乡村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基因。乡村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农村居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包括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精神气质、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是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具体实践的文化集合体。

乡村传统文化不仅是农村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更是凝聚人心、教化群众、维系乡土秩序的精神纽带。乡村传统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内生性特征,能够聚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形成对乡土社会的自觉认同。这种认同感不仅体现在对共同历史记忆的传承上,还体现在对地方性知识的共享与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对乡土的热爱与责任感,从而为乡村振兴注人强大的精神动力。

1.2经济引擎:驱动产业发展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3,标志着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被提升到新的高度。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路径和目标。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乡村文化资源的高度重视,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其中,文化作为上层建筑,虽然并不直接等同于经济基础,但其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力不容忽视。

在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征程上,乡村传统文化正逐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方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乡村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些资源既是乡村的文化标识,也是其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例如,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庆等文化元素,可以经过创意设计和现代科技手段,被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乡村可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当前,群众日渐旺盛的文化需求,使文化持有者的创新、创意和传承热情得到激发,从而成为保护传承文化的服务者,以及传播文化的创意者,促使复合型人才日益增多[4]。这种“文化 + 产业"的模式,不仅能够带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还能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1.3文明灯塔:引领乡风建设

乡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为乡村社会提供精神滋养、内生动力及文化支撑的文明灯塔,是引领乡风建设的重要资源。而要想推动乡风建设,核心在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首先,在培育文明乡风方面,乡村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能够有效凝聚人心,营造和谐友善的乡村氛围。其次,在塑造良好家风方面,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着家族世世代代的良好品质和行为规范,可以有效引导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最后,在形成淳朴民风方面,乡村传统文化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文化支撑。乡村通过移风易俗与倡导文明新风,可以进一步推动淳朴民风的建设与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同时,大力举办乡村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可以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强化民风。

2乡村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问题

2.1传承“断层”,人才青黄不接

在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层面,传承主体式微的态势愈发严峻,已成为乡村传统文化存续与发展的核心瓶颈。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现代多元文化以其强大的传播力与吸引力,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与生活取向。同时,城市丰富的就业机会、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以及多样化的文化娱乐活动,对乡村年轻群体形成了难以抗拒的拉力,致使大量乡村青年背井离乡,奔赴城市寻求发展。这一人口流动趋势直接导致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失衡,劳动力“空心化”现象突出,进而使得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主体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诸多依赖口传心授、身体力行的乡村传统技艺,缺乏年轻一代的积极参与和接力传承,导致文化传承的链条岌岌可危,如传统手工编织、民间戏曲表演等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乡村文化振兴缺失内生性动力,还使得乡村文化的创新意识薄弱,难以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此外,乡村文化传承主体的流失,还对乡村治理和文化认同产生了负面影响。治理主体的老龄化,弱化了乡村治理的活力,限制了新思维和新理念在乡村治理中的运用。而中老年群体对乡村文化的创新意识不足,进一步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2观念“冲击”,价值认知偏差

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客体,乡村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再受到现代化因素的冲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乡村传统文化不仅遭受城市文化的渗透,还受到西方文化等外来观念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乡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一些负面信息,如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观念对乡村居民的核心价值观造成冲击,解构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导致部分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片面甚至偏激的认知。此外,乡村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受到现代城市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淡化,价值认同呈现下降趋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07.pd原版全文

同时,乡村教育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与城市接轨,传统的文化教育内容被边缘化,进一步削弱了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这种价值认知偏差不仅影响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导致乡村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破坏有余”和“重建不够”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乡村文化传承断层、乡村文化地位衰减、乡村文化话语权逐渐消解等。如此一来,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逐渐加剧,导致乡村传统文化的内生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2.3开发"失策”,产业发展粗放

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开发失策和产业发展粗放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首先,文化产业开发往往缺乏科学规划和精准定位,部分地区盲自跟风,导致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竞争力。一些地方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简单复制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忽略了当地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最终导致游客体验感下降,项目难以持续发展。其次,产业发展粗放表现为文化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文化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许多乡村文化产业仍停留在初级加工和简单展示阶段,缺乏深度挖掘和创意设计,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后,文化产业与乡村其他产业的融合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发挥文化赋能的作用,无法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文化产业开发往往孤立进行,未能与农业、旅游、教育等产业有机结合,导致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3乡村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3.1深耕传承保护,筑牢文化根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5]。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参与,而当前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传承主体断层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筑牢乡村传统文化传承根基的首要任务,在于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育体系,注重实践导向,激发人才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人才培育是乡村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石。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致力于引导广大青年将个人理想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使其成为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农业繁荣、农民富裕、农村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青年人才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其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为乡村传统文化注人新的活力。例如,相关部门可通过设立乡村文化传承专项基金、开展青年文化创新项目等方式,鼓励青年人才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与乡村的对接,通过设立实践基地、开展田野调查等方式,培养一批既懂传统文化又具备现代视野的专业人才。同时,相关部门应充分鼓励和支持有识之士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积极返乡创业,成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推动者。返乡人才不仅能够为乡村带来资金和技术,还能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如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向全社会传播乡村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近年来,许多返乡青年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乡村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不仅吸引了大量关注,还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和文创产业的发展。这种“文化 + 科技 + 产业"的模式,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

3.2加强理念重塑,唤醒文化自觉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承载着村民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归属。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下,部分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弱化,甚至认为传统文化“过时"或“无用”。这种观念的偏差,直接影响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乡村居民只有认识到文化的价值,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6]。

具体来说,文化自觉的唤醒需要从教育人手,将乡村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教育体系,培育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传承意识。首先,相关部门可以在乡村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将地方历史、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内容纳入教学范围,让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乡村文化。其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社区教育、成人培训等方式,向村民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其文化素养。最后,相关部门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课程、短视频等,扩大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文化自觉的唤醒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例如,通过创意设计、科技手段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产品和服务中,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举办文化创意大赛、设计工作坊等,吸引年轻人和专业人士参与乡村文化的创新实践。这种创新不仅能够提升乡村文化的吸引力,还能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3.3推动文创转化,实现产业融合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文化产业的兴起,能够激发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增强他们对乡土的热爱与认同。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乡村可以重塑其文化形象,提升整体竞争力。

一方面,文创转化是激发乡村文化产业活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乡村可以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如手工艺品、纪念品、文化衍生品等。这些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还能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策略。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乡村可以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凝聚力。例如,浙江省莫干山通过发展民宿和文化旅游,成功将传统村落转型为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目的地;陕西省袁家村通过挖掘关中民俗文化,打造了一条集美食、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通过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乡村可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3.4促进文态协同,共建生态农村

在推动乡村传统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从多个关键方向入手。首先,将传统文化融人生态建设规划至关重要。在乡村生态环境的规划与建设中,应充分考量当地传统文化元素,依据传统村落布局理念规划村庄道路与建筑分布,维持原有的空间肌理。同时,在乡村绿化设计中,应选用具有文化寓意的本土植物,使生态建设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其次,深入挖掘生态资源的文化价值不可或缺。通过探寻乡村生态资源背后的文化故事与传统知识,并借助文字、图片、讲解等形式向村民与游客展示,能够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视。再次,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是实现生态与文化经济价值转化的重要途径。将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发特色旅游线路,例如,依托山水风光打造徒步观光路线,沿途设置传统文化展示点,或者利用古村落资源开展民俗体验游,能够有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最后,传承传统生态智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乡村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轮作、间作等朴素生态智慧,能够有效助力现代农业生产。通过举办传统农耕文化讲座、田间示范活动等活动,将传统生态理念融入其中,有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上述这些措施,可以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4结束语

乡村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与多元价值。从历史维度看,乡村传统文化承载着乡村漫长发展历程中的丰富记忆,是地域文化延续的关键载体;从社会层面看,乡村传统文化强化了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成为凝聚乡村社会关系的精神纽带。在乡村发展实践中,乡村传统文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产业要素与文化附加值,不仅为生态建设赋予了独特的文化理念与价值导向,更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动力源泉。虽然乡村传统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临着传承主体缺失、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不足等一系列现实困境,但许多地区通过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路径,如推进文化与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已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未来,相关部门应持续优化实践策略,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资源,以乡村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驱动力,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维度的协同繁荣与复兴,促使乡村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2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50.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

[3]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2-02-22)[2024-11-10]. https ://www. 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4]李炎.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互动的区隔与融合[J].学术论坛,2018,41(1):135-140.

[5]张益,宋洪远.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传导机制,关键问题与路径优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23,42(3):1-9.

[6]郑艳儒.费孝通与文化自觉[J].社会科学前沿,2020,9(12):1940-194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0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