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乡村人才短缺与结构困境研究及对策

作者: 贲子玥 王松

0 引言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将“三农"问题作为焦点问题,致力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升种植效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随着时代发展,乡村人才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农村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并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474.31万 黑龙江省乡村人才短缺与结构困境研究及对策0 ,占全国的 12.4% ,同比增加5.99万 黑龙江省乡村人才短缺与结构困境研究及对策0 ,超国家下达任务19.18万 黑龙江省乡村人才短缺与结构困境研究及对策0 ;粮食总产量778.82亿 kg (历史第二高),占全国的 11.2% ,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同比增加2.52亿 kg ,超国家下达任务9.97亿 黑龙江省乡村人才短缺与结构困境研究及对策3 。在农业生产和各类农业活动中,乡村人才的支撑作用不可或缺。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在乡村振兴的推进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面对人才短缺和结构困境的双重挑战,如何有效吸引和培养乡村人才,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研究旨在深人探讨黑龙江省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现状,分析人才短缺与结构困境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1乡村人才短缺与结构困境

当前,黑龙江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人才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大量乡村人才向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打破了地域限制,进一步造成了乡村本土人才的缺乏。与此同时,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中青年劳动力为了改善经济条件,增加收益,选择外出就业,进一步加剧了乡村人才的流失。在此背景下,农村基层地区青壮年劳动力不足,而留守妇女和老年人群体在农业生产和技术研究方面缺乏足够的培训,对美丽乡村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1.1人才流失与生育率下降

相较于南方地区,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直接影响了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使得基本生活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由于气候条件限制,黑龙江省一年仅能种植一季作物,这导致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此外,黑龙江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有限的资源,如煤炭、石墨、铜、金、石油等。虽然位于边境地带使其具备一定的交通便利条件,然而在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技术创新领域,由于人才匮乏、创新实力不足、研发投入有限,因此,难以孕育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产品或技术,进而导致了农村和城镇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800余万人相比,黑龙江省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的人口减少至3100万余人,下降了 16.87% ,年平均增长率为 -1.83% ,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持续保持这一趋势,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发展。

1.2人才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正面临着人才结构不合理的严峻挑战,这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官方统计数据表明,黑龙江省乡村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专科及以上)的比例仅为 14.8% 。这一状况导致乡村地区普遍存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及流失等情况,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升级和乡村经济的增长。

此外,当前黑龙江省乡村的人才结构还面临着严重的不均衡问题。农业技术人才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具备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2]。然而,乡村地区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这类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与此同时,管理和服务类人才在乡村地区却相对过剩,由于其缺乏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相对有限。这种人才结构的不均衡不仅影响了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也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高端人才稀缺

尽管黑龙江省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和吸引各领域乡村人才,并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梯队,但高层次人才仍然相对稀缺。首先,经济落后、工作条件不足、经费不足、待遇不高等现实,抑制了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其次,人才机制落后,部分现有人才机制不够灵活机动;再次,省内部分重点实验室、开发新区、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建设投入不足,数量有限;最后,人才评价机制匮乏,高层次人才难以得到合理公正的评价。此类高层次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中应释放的巨大潜能。

1.4人才管理体系架构不协调

乡村人才群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管理机构众多且分散,导致管理上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现象。此外,长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部分乡村人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往往未能与时俱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3]。鉴于此,为全面挖掘和发挥人才的巨大潜能,需要从多维度出发,着重提升乡村人才的综合素质,并持续完善管理体系。如此,方能确保乡村人才得到充分利用,进而为乡村振兴注人更为强劲的动力。

具体而言,乡村人才管理体系的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选拔机制缺乏科学性,往往侧重于学历和职称,忽视了实践能力和业绩贡献,导致一些真正有能力、有潜力的乡村人才被埋没4;二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奖励机制,难以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三是人才流动机制不通畅,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人才流动受到诸多限制,难以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08.pd原版全文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培养本土人才

积极推广人才引进政策,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乡村发展。为了有效培养本土人才,黑龙江省应加强与当地高校的合作,共同开展乡村人才培养项目。高校可以开设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乡村、热爱乡村,并具备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能力[7-8]。此外,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鼓励和支持有志于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青年学子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在培养本土人才的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应建立一批乡村振兴实训基地,为乡村人才提供实践操作和技能提升的平台。通过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合作,让乡村人才在实践中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了吸引和留住本土人才,黑龙江省还应加大对乡村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例如,提高乡村人才的薪资待遇,提供完善的福利待遇,如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保障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10]。此外,还可以设立乡村人才创业基金,为有志于在乡村创业的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

2.2 促进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黑龙江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解决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短缺问题,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是填补这一缺口的有效途径。外出务工人员在各行各业广泛分布,担任着多样化的角色。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部分是为了陪读和工作,而另一部分则是为了与在城市工作的子女团聚。尽管如此,农村居民依然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情感。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大和生活成本的持续上升,越来越多进城务工人员逐渐产生了回归宁静乡村生活的强烈愿望。因此,黑龙江省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为返乡人员提供就业机会,降低创业风险,保障返乡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2.3发挥职能部门能动性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及相关条例的颁布施行,政府部门深刻认识到人才是提升农村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职能部门的能动性,黑龙江省各级政府需要强化跨部门协作,确保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高效衔接。这要求各部门打破壁垒,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战略的实施[1]。通过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共享信息资源,协同解决人才短缺与结构困境,实现政策效果的最大化。

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对乡村振兴人才的宣传力度[12],提高社会对乡村人才的认可度。通过举办乡村人才表彰大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树立典型,激发更多人才的乡村情怀和创业热情。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乡村人才的成功案例和先进事迹,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相关政策,确保人才的付出与回报相匹配。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人才的业绩贡献、创新能力、实践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给予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同时,加大对乡村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如提供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降低他们的创业成本和生活压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和创业动力。

2.4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以农为本”的原则,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全面评价人才的综合能力和贡献度。此外,应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不仅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还应涵盖实践操作、现场教学、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的深度合作[13],共同打造乡村振兴人才的摇篮,为乡村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加大对乡村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提升技能、拓宽视野,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

2.5完善管理制度和政策支持体系

首先,要持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优化户籍制度和住房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同时,设立乡村振兴人才专项基金,为人才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奖励措施,以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次,加大对乡村教育和医疗资源建设的投人力度,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为人才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此外,还应建立人才流动和退出机制,确保人才队伍的活力和效率。最后,在政策层面,要细化相关政策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和执行机构,确保政策有效落地和实施。同时,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乡村振兴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这些措施将为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3结束语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振兴关系到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可持续性。未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黑龙江省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到适合当地乡村发展的模式和人才振兴路径。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为乡村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乡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还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乡村人才管理机制,为乡村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天池.今年我省粮食总产1557.64亿斤[N].黑龙江日报,2023-12-12(1).

[2]王亚丽.农村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J].河北农机,2024(5):139-141.

[3]黎明辉,张崇旺.新时代我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就、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23(12):126-129.

[4]王雪莹,贺彦凤,王笙霖.乡村振兴背景下东北抗联文化的开发利用:基于杏树村的调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23):189-192.

[5]李莎.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时代价值及实践路径[J].农村实用技术,2024(1) :67-68.

[6]徐晓晴,宋官东.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快推动高水平人才赋能的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4(8) :129-130.

[7]王佳.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青年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24(31):82-85.

[8]杨述明,刘晓宇.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阐释与推进路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4(5):50-58.

[9]吴倩珺,和学新.乡村人才振兴与产业振兴的互动关系探究[J].南方农机,2024,55(20):111-114.

[10]李海燕.临洮县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挑战与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24.

[11]陈峻标.乡村青年人才振兴的价值意蕴、 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延边党校学报,2024,40 (5) :58-62.

[12]苏凡.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探析[J].村委主任,2024(4) : 173-175.

[13]金丽馥,郝嘉琪.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人才振兴:现实基础、主要困境与优化路径[J].农场经济管理,2024(11):20-2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0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