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作者: 张蓓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为乡村带来全方位的发展机遇。产业蓬勃兴起,文化传承创新需求迫切,人才流动愈发频繁。但乡村地区方言多样,在与外界交流、内部治理及文化传播等方面形成阻碍。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能打破交流壁垒,促进信息流通、资源整合与文化共享。探索普通话在乡村地区的推广路径,对乡村振兴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乡村普通话普及与应用现状
1.1乡村普通话教育普及现状
在乡村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阶段,众多乡村幼儿园积极响应普通话教学要求,将普通话作为日常教学语言。教师通过儿歌、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开口说普通话,让幼儿在启蒙阶段就接触标准语言发音。在小学与中学阶段,普通话教学融人语文课程体系,从基础的拼音认读,到朗读技巧训练,再到写作表达,循序渐进提升学生普通话水平。同时,学校通过晨读、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普通话学习氛围。学生在校园广播、课堂互动等场景中频繁使用普通话,逐渐形成以普通话交流为主的习惯,为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奠定良好语言基础。
1.2乡村产业发展中普通话应用现状
随着乡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普通话在产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当下,农家乐、民宿等商业形式的从业者需要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交流,普通话成为必备的沟通技能。服务人员向游客介绍当地的特色美食、民俗活动时,流畅的普通话能更好地传递信息,提升游客体验。在电商直播领域,乡村电商从业者借助普通话,生动形象地向全国各地消费者介绍农产品的特色、种植过程等[1]。从业者通过学习普通话,提升表达能力,使直播效果显著增强,有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与经济增收。
1.3乡村文化传播中普通话普及现状
在乡村文化传播方面,普通话成为关键传播媒介。如今,乡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样,如文艺汇演、文化讲座等。在这些活动中,活动组织者、参与者多以普通话进行交流展示。以乡村文化礼堂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为例,活动主持、节目表演大多采用普通话,确保不同地域、不同方言背景的村民都能理解活动内容,促进乡村文化在村民间的广泛传播。同时,新媒体时代的乡村文化创作者利用普通话录制短视频、音频,在各大平台分享乡村故事、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这些作品借助普通话打破地域语言隔阂,吸引大量外地受众关注,推动当地乡村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力。
2乡村普通话推广面临的阻碍
2.1乡村教育资源短缺制约着普通话教学
乡村教育在普通话推广进程中,面临专业普通话教师稀缺的困境,多数乡村学校的语文教师身兼数职,精力分散,难以深人钻研普通话教学。这致使普通话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设施同样不容乐观,多媒体设备陈旧或缺损,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如标准发音示范音频、生动语言学习视频等。狭小的教学场地也限制了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如情景对话、演讲比赛等对空间有一定要求的活动难以有效组织,极大地压缩了学生普通话实践与能力提升的空间。
2.2村民传统观念阻碍了普通话普及
在乡村地区,部分村民对普通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他们认为方言在日常交流中已然足够,未意识到普通话在拓展就业、提升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村民,浓厚的乡土情怀使其对方言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将方言视为乡村文化的核心标志,抗拒学习普通话。这种观念不仅阻碍了自身交流习惯的改变,还在家庭和邻里间传播,影响年轻一代对普通话学习的积极性,使普通话在乡村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缺乏内在驱动力,难以真正融入村民的交流体系。
2.3推广资源稀缺阻碍了推广进程
乡村普通话推广工作中面临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多重短缺。专业推广人员数量有限,且多为兼职,缺乏系统专业培训,在推广过程中难以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推广效果大打折扣。推广教材未能充分贴合乡村实际,内容与乡村生活脱节,缺乏趣味性与实用性,难以激发村民的学习兴趣。同时,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无法举办大规模宣传活动,无法邀请专业讲师开展培训课程,也难以更新推广设备,如建立专门的普通话学习音频库、购置先进的语言学习软件等。这些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普通话推广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2.4复杂的乡村语言环境增加了推广难度
乡村地区方言种类繁多,构成极为复杂的语言环境。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庭内部交流,还是邻里沟通,方言都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在学校接受普通话教育后,回到家中和社区,又迅速被方言包围,缺乏普通话语言环境来巩固学习成果。这种学校、家庭及社会语言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学生难以将普通话学习常态化,增加了普通话推广的难度[2]。而且,不同方言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差异较大,村民在学习普通话时,容易受方言负迁移影响,出现发音不准、用词不当等问题,进一步阻碍了普通话的有效推广。
2.5乡村产业特性加剧了普通话需求与推广的矛盾
乡村产业发展具有独特性,部分产业如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相对分散,从业者之间交流多局限于当地范围,短期内对普通话的实际需求并不显著。而乡村旅游、电商等新兴产业,虽对普通话有较高要求,但发展尚不完善。旅游从业者多为当地村民,缺乏专业培训,在接待游客时难以用流利的普通话提供优质服务。电商从业者在直播带货、与客户沟通时,因普通话水平有限,无法清晰准确地介绍产品,影响业务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的这种阶段性与不均衡性,使普通话推广需求与实际产业发展现状之间存在矛盾,增加了普通话推广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难度。
3构建教育体系推动普通话普及的路径
3.1学前教育普通话启蒙渗透路径
创造沉浸式普通话学习环境是关键,应合理规划幼儿园室内外空间,布置充满普通话元素的区域。如设置“普通话故事角”,摆放配有标准普通话音频的绘本;打造“拼音游戏区”,通过趣味拼音拼图、卡片游戏,让幼儿在玩乐中熟悉拼音。幼师在日常教学与生活照料中,全程使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无论是组织课堂活动,还是进行午睡睡前引导,都以标准、清晰的普通话表达。同时,加强家园共育,定期开展普通话亲子活动,如亲子普通话儿歌表演、家庭普通话故事分享会等,鼓励家长在家中也营造普通话交流氛围,使幼儿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双重浸润下,自然开启普通话学习之旅,初步建立普通话语感与表达习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12.pd原版全文
3.2中小学普通话教育系统深化路径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语文课程要深度挖掘普通话教学内容,除了常规的拼音、字词、语法教学外,需要增加朗诵技巧、口语交际等专项训练课程,来提升学生普通话表达的流畅性与感染力。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的普通话实践,开展校园广播主持选拔,让学生在广播节目制作与播出中锻炼普通话播报能力;举办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激发其提升普通话水平的积极性。此外,各学科教师要将普通话作为课堂教学语言,在知识传授、课堂互动中,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普通话表达,使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持续接受普通话的熏陶与训练,逐步提升普通话综合素养。
3.3职业教育与普通话普及的融合路径
乡村职业教育与普通话普及的融合,能为乡村产业发展输送适配人才。在专业课程设计中,紧密结合不同专业需求融人普通话教学模块。以乡村旅游专业为例,开设导游讲解实训课程,聚焦景区景点介绍、游客服务话术等内容,让学生掌握旅游服务场景下的专业普通话表达;电商专业则设置直播带货、客户沟通技巧等课程,培养学生在电商业务中清晰、准确地运用普通话介绍产品、解答客户疑问的能力[3]。通过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实习,置身真实业务场景,如乡村旅游景区接待实习、电商企业客服岗位实习等,在实践中强化普通话应用,实现专业技能与普通话能力协同发展,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语言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
3.4成人教育普通话提升拓展路径
依托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设多样化普通话课程。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与学习需求的成人,设置基础普通话课程,从拼音认读、简单词汇学习人手,帮助文化程度较低的村民迈出普通话学习第一步;开设进阶课程,如商务普通话、社交普通话等,满足有一定基础且有特定应用需求的村民。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下定期组织集中授课,邀请专业教师进行面对面指导;线上搭建学习平台,提供普通话学习音频、视频资料,方便村民随时学习。同时,开展普通话学习小组活动,鼓励村民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进行口语练习,营造互助学习氛围,逐步提升乡村成人普通话水平,助力其更好地参与乡村经济社会活动。
4结合产业发展推广普通话策略
4.1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推广策略
在乡村旅游产业中,针对不同岗位旅游从业者开展分层培训。对于导游岗位,定期组织专业的普通话集训营,邀请播音主持领域专家授课,从景点讲解词的规范发音、情感渲染,到与游客互动时的语言技巧,进行全方位提升。民宿与农家乐服务人员则侧重日常接待用语培训,编制贴合乡村旅游场景的普通话实用手册,涵盖人住登记、餐饮推荐、景点介绍等常见对话。在景区内设置普通话学习打卡点,结合游客游览路线,在各打卡点配备扫码即听的普通话学习音频,内容包含景点历史文化知识讲解、当地特色民俗介绍等,在游客打卡学习的同时,也为景区服务人员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此外,开发以普通话学习为主题的旅游体验活动,如“普通话文化探寻之旅”,将当地语言文化与旅游线路相结合,引导游客参与,促使旅游从业者在活动组织过程中不断强化普通话应用能力。
4.2农产品电商产业嵌入推广策略
农产品电商领域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普通话学习体系。线上,搭建专属的电商普通话学习平台,平台内设置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农产品直播带货话术模板课程,从产品开场介绍、卖点阐述到促单话术,都有详细的普通话示例与讲解;客户服务沟通技巧课程,教导从业者如何用普通话高效解决客户咨询与投诉。同时,设立线上学习社区,从业者可随时分享学习心得、上传直播片段并相互点评。线下,定期举办电商普通话工作坊,邀请成功电商主播现场示范,通过模拟直播场景,让从业者在实践中提升普通话表达能力。另外,也可与电商平台合作,对普通话水平高、直播效果好的农产品电商店铺给予流量扶持与平台推荐,激励从业者积极学习普通话,提升店铺整体语言服务质量。
4.3特色种养殖产业协同推广策略
特色种养殖产业推广普通话,应与农业技术指导紧密协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时,全程使用普通话授课。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基地,用标准普通话讲解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科学养殖方法等知识,让农民在接受技术指导的同时,习惯用普通话交流。建立种养殖产业普通话交流群,邀请农业专家、种养殖大户及语言教育志愿者人群。农民可在群内用普通话交流日常生产经验、咨询技术难题,专家与志愿者及时解答并纠正语言表达问题。定期组织种植养殖经验分享会,鼓励农民走上讲台,用普通话分享自家成功案例与创新做法,通过实际锻炼提升农民普通话水平,促进特色种养殖产业信息的高效传播与交流。
4.4乡村手工艺产业融入推广策略
在乡村手工艺产业发展中,应将普通话推广融入手工艺传承全过程[4]。在传统手工艺培训课程中,增加普通话专项教学模块,由专业语言教师与手工艺传承人共同授课。语言教师负责基础普通话发音、词汇积累教学,传承人则结合手工艺制作流程,用普通话讲解工艺历史、文化内涵及制作要点,让学员在学习手工艺的同时提升普通话水平。在手工艺产品展销会、文化集市等活动现场,设置普通话服务站,为手工艺人提供即时的语言支持,帮助他们用普通话向顾客介绍产品特色、制作工艺。利用新媒体平台,为手工艺人拍摄制作普通话讲解的手工艺教学视频与产品推广短视频,在扩大手工艺传播范围的同时,倒逼手工艺人提升普通话水平,以更好地展示乡村手工艺魅力。
4.5 乡村文化产业联动推广策略
乡村文化产业推广普通话,应整合多方资源联动推进。文化部门联合教育机构,针对乡村文化工作者、文化活动组织者开展普通话强化培训,课程内容围绕文化项目策划、文化活动主持、文化产品营销等方面的普通话应用技巧。在乡村文化活动举办过程中,如乡村文化节、民俗表演等,要求所有参与者,包括演员、工作人员、解说员等,全程使用普通话。同时,利用乡村文化场馆,如文化礼堂、民俗博物馆等,设置普通话文化展示区,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普通话在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普通话学习资料供村民自主学习。此外,鼓励乡村文化创作者,如民间故事讲述者、乡村作家等,用普通话创作并传播文化作品,通过文化创作及其传播,提升乡村文化产业从业者及村民的整体普通话水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1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