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乡村积分制治理有效的实践逻辑
作者: 高洁0 引言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积分制作为一种创新治理模式,可为解决乡村现实问题提供有效支持。
1乡村积分制的实施背景:现实与政策的双重 驱动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群众的利益诉求发生深刻变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乡村的社会结构和要素发生调整和变化,重构了乡村治理的逻辑。乡村治理随着时代变化出现结构性矛盾,如乡村治理体系不健全、村级组织的行政化倾向明显等问题。
1.1乡村关系网络稀疏化解构共同体意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出现人口流失和家庭结构的改变。经济发展打破了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人口流失使得乡村的社交关系网络变得更加稀疏,乡村传统的以血缘和地域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原子化趋势显现,农村呈现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农村传统的道德约束机制也在减弱。关系网络的疏离使得邻里减少联系和交往,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结和互帮互助意识变得薄弱。传统乡村社会依赖内部的关系网络来维系村庄的稳定,但是邻里关系的疏远、互助意识的下降降低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解构了村民对村庄共同体的认同。乡村社会面临凝聚力下降、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缺失、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下滑等问题。乡村治理面临“没依据、没抓手、没人听”的困境,“没依据”指乡村地区的法治建设相对滞后,法治的加强也与讲究人情的乡村存在冲突。“没抓手"指基层部门缺乏统筹的协调机制,乡村治理呈现碎片化特点。“没人听”是村民个体对公共空间的建设意识薄弱,不热衷参与村庄内部公共事务。
1.2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动构建治理共同体
在新时代,地方政府需要创新地方治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厘清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明确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开创基层组织自治新渠道。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关于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有关工作的通知》中,“积分制"核心内涵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通过民主程序,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数量化指标,对农民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形成积分,并给予相应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乡村积分制的实践经验是我国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具体表现,积分制的应用为构建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的描述与期望下,每个人都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责任人、受益者。乡村积分制作为一种基层治理创新模式,通过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调动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响应治理共同体的共建共治共享要求。乡村积分制作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在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操作性,需要在乡村社会进一步推广和应用[2]。因此,从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视角研究乡村积分制运行模式具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分析具体的实践做法和运行成效,对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2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乡村积分制的运行逻辑
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分析乡村积分制的运行逻辑,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包括乡村积分制运行之前的信息搜集和民意汇总环节、积分制运行过程中的积分认定和兑换环节以及参与积分制运行带来的成果共享环节。
2.1人人有责,共建积分制运行目标的认同逻辑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结构构建过程中,乡村积分制的实行首先需要共建价值目标,达成共同的目标认知是乡村积分制运行的逻辑起点。达成积分制的公共价值共识,主要通过明确公共价值诉求和明确个体参与责任来实现。在形成价值目标的诉求方面,需要认定和识别村民在村庄公共空间的价值追求。村级组织需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和倾听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通过村民的参与来达成目标共识,将个体的意见期望整合成公共价值,以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鼓励村民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困难反映给村十部,以确保村庄收集到真实的民意,并将其纳入治理考核。
在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后,需要汇集村民对积分制实行的意见。积分制治理以界定事项范畴为前提,通过对乡村社会事务进行类型划分,让纷繁复杂的乡村公共事务变成条目清晰的治理范畴[3],以此形成个体的治理责任。开展积分制价值自标收集工作,一方面需要收集必须评比的公共目标,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各村级实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创新,制定符合实际的评比事项。通过村干部的意见搜集和汇总工作,能够发现村民对积分制公共价值目标的关注,主要体现在社会公平、遵纪守法和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了解村民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价值诉求的积分项目。形成对公共价值目标的共同认知,是乡村积分制运行的前提环节,通过构建共同目标,才能确保乡村治理的质量和效能。
2.2人人尽责,共治积分制运行过程的协作逻辑
在拥有村民对共同价值目标的意见之后,需要从制度层面将价值目标巩固下来,积分制的协作逻辑主要体现为多元主体参与积分内容决议和积分评比监督工作。通过民主讨论和协商,积分制规则的确立可以采用一种科学化的策略,将村内可以积分的事项进行量化,设置积分指标并赋予积分分值。协同参与的多元治理主体主要包括党组织、村“两委"干部和村民。
首先,在广泛吸纳民意的基础上,提出积分制运行项目和规则的初步方案,形成初步构想。其次,村“两委”的主要成员进一步细化积分制的具体内容。确立积分制项目为3个方面: ① 县级政府的社会治理目标,即积分制的指标设置是国家规划的具象化4,将上级政府行政性的治理事务和村庄公共事务纳人积分制。 ② 在积分项目中加人对社会建设的考核,关注民生问题。 ③ 村庄内部的村规民约,通过尊重地方传统,增强村民对积分制的认同度和参与度。最后,在拥有积分制方案的项目细则后,具体方案提交到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投票决议,确保积分制的运行规则在村民间保持公开,确保透明度。积分制运行规则的决议过程,要经历村级党组织的提议、村“两委”干部的细化商议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体现了多种治理主体的对话和协商。积分制运行的协作逻辑是通过整合多方力量,使得决策更加符合村民的实际需要,增加积分制运行的科学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13.pd原版全文
此外,在积分评比监督环节,也体现了积分制主体的协作参与。为确保积分制的监督有效实施,村内成立评议小组和监督小组。评议认定小组主要由村民代表选举产生,每周进行一次积分认定工作。评估村民的日常行为活动,并给出意见。评议认定小组通过发挥村民自我管理作用,促进村民参与自治。除了积分的评议认定工作,为了确保积分工作的公平公正,还需要建立起针对积分工作的日常监督小组,确保积分评议、认定工作的合法合规。监督小组主要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推荐产生,主要目的是监督积分评议和认定工作,防止积分认定小组在工作过程中的偏见和不公正行为产生。调动不同主体尤其是村民主体的力量,增强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积分制运行过程的协作逻辑。
2.3人人享有,共享积分制运行成果的互惠逻辑
在经历公共价值达成、积分规则确立和积分评议认定的工作环节后,乡村积分制运行的下个步骤是开展积分兑换工作,兑现积分的激励承诺,以此完成积分制工作的逻辑闭环。村庄在完成共建积分制认同和共治积分制运行规则的搭建后,进入共享发展成果阶段,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让村民切实收获积分制带来的红利。积分制的物质激励是指确保村民能够在参与积分制运行后获得物质利益。精神文明成果的共享主要是从村庄整体场域认同出发,强调文化认同和道德情感,以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共享精神文明成果。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双重共享,构建乡村积分制运行的互惠逻辑。村庄通过建立积分超市帮助村民凭借积分兑换物品,使村民获得实际利益。从物质激励的工作机制出发成立积分超市,村民依据符合积分制指标体系的加分项目获得积分券,在积分超市中利用积分券兑换米面粮油等物品。利用积分兑换各种物品不仅可以增强村民的参与热情,还能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积分超市将物质奖励和积分制挂钩,让村民对乡村事务更加关注,形成互助的社会风气,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精神层面发展成果共享主要是建立“红黑榜”,基于精神层面的激励约束机制,借助舆论压力和道德评判压力,提升积分制规范的约束力,使得积分制规则内化为村民的自觉价值选择。“红黑榜”要与乡村的移风易俗工作及弘扬文明新风工作相结合,设立褒奖的“红榜”和批评的“黑榜”。“红榜”主要宣传好人好事,村民的良好行为,如诚信向善、孝顺父母等,成为先进典型后,进入“红榜”,并通过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颁发奖品和奖状,对先进个人予以表彰[5]。“黑榜”的设立是曝光部分人员的不良行为,主要将一些不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曝光。“红黑榜”通过乡村舆论和道德压力,促使村民互相监督,促进乡村社会道德和文明进步,改善乡风文明,提高治理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3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乡村积分制的实践成效
乡村积分制的实施有利于培养村民的公共精神,激发村民助力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热情。通过以上认同逻辑、协作逻辑和互惠逻辑形成积分制运行下的自标共同体、行为共同体和成果共同体,共同铸就乡村治理共同体。
3.1 领导目标共同体,提升对村集体的认同感
乡村积分制的运行机制可形成共同价值目标,提升村集体认同感。在积分制推广应用过程中通过成立工作小组,采集民意、制定有针对性的积分制目标和项目内容。通过对乡村发展目标和村民意见的统筹把握,形成乡村积分制的具体内容,引导村民形成统一的价值目标和积分规则。在积分制目标认定过程中,要广泛吸收村民声音,形成目标共同体。在积分制的形成中,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严格要求党员规范自身行为,提升村民对党员的认可度[6。党员要带头参与积分细则制定、参与积分评议和监督活动,发挥示范作用,为村民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更多村民参与。目标共同体的形成,能够有效推进积分制的运行,有助于增强村民对集体目标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形成对村集体的归属感和推动乡村发展的动力。
3.2打造行为共同体,借助公共平台提升村民参与意识
乡村积分制通过打造行为共同体,有效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丰富村民的参与行为,提升村民参与的内生动力。积分制的运行可以培育村民的主体意识,积分制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包括共建价值、共治规则和共享成果。在积分制形成阶段,村民的参与行为已经产生。村民参与讨论,提出关于积分项目的建议,如增加村级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等。村民在积分制的运行过程中,遵守积分规则,不违反规章制度,通过参与积分制规定的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积分。
在获得积分后,通过积分超市,村民可以兑换生活用品,完成激励逻辑闭环。积分兑换与生活福利的挂钩,可以调动村民的参与热情。为了获得更多的积分和奖励,村民更加积极地参与乡村治理的各项事务,提升村民主动参与的热情。物质产品的兑换不仅可以帮助村民改善日常生活水平,满足实际生活需要,还可以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和内生动力,形成一个持续的正向激励循环。实行乡村积分制,可以提升村民自我管理意识。在积分制的运行机制中,村民不仅是积分制的接受者,还是乡村积分制运行过程中的贡献者,从而实现基层治理中的村民参与、资源共享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3.3夯实成果共同体,联结多元主体形成治理合力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的实施,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参与。乡村积分制的实行过程,体现了不同主体的参与,通过联结多元主体,形成治理合力,构建紧密的成果共同体。积分制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村民,还包括村庄的基层党组织、村委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在乡村积分制的实行过程中,村庄对不同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责任进行划分,由此形成多元主体合作机制,促进不同主体在乡村积分制中的积极参与和互相配合。
积分制的不同环节都可以看到多元主体的参与。在积分制形成之前的意见汇集中,通过召开意见征集会议和实地走访不同人群的意见倾向,邀请村民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让多元主体提出关于乡村积分制实施的建议,确保积分制符合多元主体的实际需求和公共利益。在制定具体的积分项目和积分标准阶段,须经历村级党组织的提议、村“两委”干部的商议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通过多方参与环节,确保积分内容和标准符合科学规范,真实有效地反映村民在公共事务中的贡献。在积分制的监督和评议过程中,村民、党员和社会组织都参与监督机制,形成多元反馈监督机制,定期对积分制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提高积分制运行的公信力和透明度,确保积分制运行过程和成果的公平公正。多元主体的参与助力村庄确立公共价值目标,通过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共同享有发展成果,构建互惠的积分制发展成果共同体。
4结束语
乡村积分制作为地方治理创新实践,其本质是通过制度层面的创新将国家治理目标和乡村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治理从任务层面的驱动转型为价值层面的驱动。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分析乡村积分制的运行逻辑和成效。以引入村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为切人点,通过制定量化规则、确立运行制度及开展成果兑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逻辑闭环。以认同形成目标共同体、以协作打造行为共同体和以互惠夯实成果共同体,通过乡村积分制下共同参与的公共性行动,构建乡村社会的治理共同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构建和谐乡村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关于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有关工作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0(8):13-29.
[2]朱新武,梁海凤.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J」.农村经济,2024(7):79-88.
[3]黄田.乡村积分制治理的实践表达与效能:以湖北Q村与贵州H村为案例[J].贵州社会科学,2024(10):57-65.
[4]王辉,金子健,张继容.激励性技术动员:积分制何以动员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24,40(8):65-79.
[5]张小娟,史传林.公共性再生产:数字化积分制何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基于广东佛冈县数字化积分制的案例分析[J/OL].公共管理学报,1-24[2024-11-01].https://doi.org/10.16149/j.cnki.23-1523.20241011.001.
[6]邹丽娟,杨禧尧.乡村振兴背景下积分制治理模式的效能研究:基于云南省A市F村的调研[J].大理大学学报,2024,9(11):1-9.
[7]鲁伟.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机制与优化路径:基于N市Q村“积分制”的考察[J/OL].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2024-11-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1.1376.C.20241021.1736.002.html.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1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