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于军平 苟宝迎0引言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并以文化产业为抓手,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1]。此外,文化和旅游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也指出,要通过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强化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推动文化资源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一系列政策文件共同构建了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文化产业发展框架,为未来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政策支撑。乡村振兴不仅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还涉及如何实现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使乡村发展兼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晁峪河片区位于宝鸡市渭滨区,依托秦岭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其资源整合与融合发展路径值得深人研究。
1晁峪河片区生态文化资源概况
1.1生态资源分析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晁峪河片区地处秦岭北麓西段,属于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晁峪河片区作为秦岭北麓“七十二峪"中的首峪,不仅是关中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区域生态旅游、农业观光的重要载体。生态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构成了晁峪河片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尤其在自然景观资源与农业资源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从自然景观资源来看,晁峪河片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禀赋。晁峪河起源于秦岭山脉之中,全长约 15km 自南向北流经上川村、晁峪村、新安村,最终汇入渭河。
从农业资源角度分析,晁峪河片区农业生态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区域内现有耕地主要沿晁峪河两岸分布,受地形条件限制,耕地面积占比较低,但农业生态资源却十分突出。该片区农业资源以特色农业为主,包括花椒、核桃、食用菌、食用玫瑰等经济作物。这些作物适应山区气候,形成了较好的规模化种植与品牌效应,尤其是花椒和核桃种植面积达数千亩,逐渐成为晁峪河片区的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当地还因地制宜发展稻蟹养殖、冷水鱼养殖等特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为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观赏、体验和消费内容。同时,晁峪河片区积极探索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分田农耕体验园"“泡泡塘共享农庄”“玫瑰园"等特色农业旅游基地。此外,一些基地把传统农业生产和现代旅游需求相互融合,让旅游产品变得丰富多样,给区域内居民提供了全新的就业途径与收入渠道,促使农业生态朝着高附加值、低环境影响的方向逐步转型升级[3。尤其是在特色农业发展之际,晁峪河片区大力推广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如生物防治和生态循环种养,达成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总之,晁峪河片区的资源丰富且种类繁多,其山水生态景观及特色农业资源有较高的稀缺性与开发潜力,不过该片区也面临着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难题,要借助科学规划与适度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1.2文化资源分析
晁峪河片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浓郁的民俗风情,丰富多样的文化遗存,乡村文化创意产业也在蓬勃发展,这些文化资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内驱力,是实现晁峪河片区乡村振兴与产业转型的关键支撑。从民俗文化资源角度看,晁峪河片区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传统,其中社火文化、皮影戏、年鼓、新安羊肉宴等最具代表性。社火文化历史久远,曾是该区域重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到传统节日村民就敲锣打鼓、舞龙舞狮,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皮影戏是陕西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体现了当地的传统戏剧文化特色。晁峪河片区的皮影表演质朴生动,深受游客喜爱。年鼓、新安羊肉宴是晁峪河片区地域文化与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宝贵的乡村文化旅游名片。凭借挖掘和保护这些特色民俗文化资源,晁峪河片区逐渐提升了区域文化软实力,也为乡村旅游发展增添了浓厚文化底蕴[4]。
晁峪河片区历史文化遗存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主要有“六号工程"博物馆、晁峪石窟、仰韶文化遗址等。其中,“六号工程"博物馆是宝鸡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六号工程"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宝鸡市档案馆旧址,体现了该地区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晁峪石窟和仰韶文化遗址代表了该片区更悠久的历史发展轨迹。晁峪石窟规模不大,但雕刻精细,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仰韶文化遗址揭示了晁峪河片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这些历史遗存记录了片区悠久的历史演变,为打造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提供了丰富素材。
近年来,晁峪河片区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EOD创意学苑”“雅致生活体验区”等乡村文创项目逐渐兴起,这些项目利用当地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依靠创意设计和艺术表现手法,提升了乡村旅游的体验感和互动性。“EOD创意学苑”以乡村文化和生态资源为核心,开展各类文化创意活动,吸引青年游客和创客前往,其设计理念如图1所示。“雅致生活体验区"提供艺术手工、田园民宿、特色餐饮等文化休闲服务。这些乡村文创项目的实施,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产品体系,还提升了乡村经济活力和居民收人水平,为晁峪河片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树立了典范。

2生态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晁峪河片区地处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优越,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当前的发展进程中,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在调研中发现,晁峪河片区农业结构相对单一,以传统种植为主,农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难以支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和文创资源虽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但目前开发与利用明显不足。此外,现有的旅游项目多数停留于传统的观光旅游,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和市场竞争力,无法有效吸引和留住游客。因此,推动晁峪河片区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发挥资源的协同效应,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上述发展瓶颈,而且对于片区实现经济、生态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14.pd原版全文
2.1生态文化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
晁峪河片区生态环境优势突出,自然景观(如秦岭森林、晁峪河流域等)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同时区域内的历史文化与民俗资源也为生态旅游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但当前这些资源尚未实现有机整合,品牌影响力不足,市场认知度较低。生态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能够充分发挥生态和文化的双重优势,以特色鲜明的文化体验活动(如社火表演、皮影戏、新安羊肉宴及档案历史文化游等)为载体,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市场吸引力,进而树立起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品牌效应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提高晁峪河片区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将有效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和资本进入。
2.2生态文化资源融合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多元化
晁峪河片区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单一,以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经济效益有限,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产业多样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通过推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等多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显著丰富农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就业与增收渠道。例如,区域内现有的食用玫瑰、稻蟹养殖、冷水鱼养殖等特色农业产品可与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开发农业体验、民俗餐饮、休闲观光等综合型生态文化旅游项目。这种多产业融合模式既能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品牌影响力,又可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有效增加农户收人,助力当地农民致富,推动乡村经济的持续繁荣。
2.3生态文化融合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生态保护能力
晁峪河片区是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区域生态环境的维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为敏感。生态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模式,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文化与生态的融合发展为核心,强调在开发利用生态文化资源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减少传统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生态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通过生物防治、循环种养等生态技术手段,能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此外,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如森林露营地、生态骑行道、湿地公园等,也有助于在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人人心。因此,晁峪河片区推动生态文化资源融合发展,不仅是解决当前区域发展问题的有效路径,更是实现经济、生态和文化“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生态文化融合发展将为晁峪河片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使其逐步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目标。
3晁峪河片区生态文化资源融合发展路径
3.1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多元融合
在晁峪河片区,生态农业跟文化产业相融合呈现出很大的发展潜力,当地有花椒、核桃、食用菌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种植资源,这给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方面,挖掘这些农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打造独特文化品牌,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给花椒赋予当地传统种植工艺与饮食文化的故事,在包装上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让原本普通的花椒变成承载文化价值的特色商品,在市场上得到更高定价和更广阔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打造农业文旅体验项目是吸引游客、传播地域文化的关键手段[5。建立农耕体验基地,让游客亲身参与播种、采摘等农事活动,感受传统农耕文化魅力。建设农业主题公园,以农业景观为主题,结合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把农业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让游客能体验农事活动乐趣,还可以了解农业生产知识和当地农耕文化,通过提升文化体验感,也给当地生态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3.2乡村文创与生态保护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乡村文创与社区发展融合为晁峪河片区的长远发展注人了新动力。区域通过建设乡村创意产业园,依靠EOD创意学苑、手工艺工坊等项目,为文创经济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例如,开发以皮影戏为主题的周边产品,像皮影玩偶、皮影制作工具套装等,契合游客对特色纪念品的需求,又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皮影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此外,推广乡村文化IP也是乡村文创发展的关键举措,以晁峪河片区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为主题,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例如,农产品包装将当地特色农产品与文化创意结合,提升农产品视觉吸引力和文化内涵,促进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民增收。
在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晁峪河片区实施了一系列积极且有成效的举措。一是着重强化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湿地公园、生态廊道及绿色骑行道等,这些设施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当地居民及游客营造更为优美的生活与旅游环境。二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民投身生态保护,借助碳交易机制等办法,让农民从生态保护当中获取经济收益,提高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举例来说,对于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生态保护活动的农民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使他们切实体会到生态保护带来的益处。这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达成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还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绿色发展,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4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推动晁峪河片区生态文化资源的整合发展,是达成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晁峪河片区虽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也面临着农业结构单一、文化品牌影响力不足、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以宝鸡市渭滨区晁峪河片区为对象,全面剖析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强调推动两者融合发展的紧迫性与可行性,并且提出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发展的战略构想。期望凭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晁峪河片区最终可实现生态宜居、产业繁荣、民众富裕的乡村振兴愿景,为其他地区生态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树立典范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程凯永.产业融合视角下金秀山水瑶城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广西:桂林理工大学,2023.
[2]冯雪,尹健伟,路培,等.文旅融合背景下衡水湖风景区文化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4(3):7-9.
[3]张忠琴.乡村文旅发展策略与路径探究[J].旅游纵览,2024(5):89-91.
[4]张文欣.数字农业+特色民俗文化推动农村产业创新初探[J].陕西农业科学,2024,70(5):100-103.
[5]周觅,洪艳.张家界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选择[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3(1):87-95.
[6]张祝平.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创新建议[J.行政管理改革,2021,5(5):64-7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1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