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二个结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逻辑、历史溯源及实践路径

作者: 姚琨 邓艺菲

摘 要: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又是乡村振兴的固本之道。“第二个结合”为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方法指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是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前提,“第二个结合”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为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经验借鉴,在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必须植根乡村沃土,立足时代需求,完善制度保障,尊重乡村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激发乡村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以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9.2;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3-2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23.004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又是乡村振兴的固本之道。“第二个结合”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第二个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方法指引。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焕发乡村文化的现代活力,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此,需要研究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逻辑,对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进行溯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以“第二个结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1 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逻辑

从狭义上讲,乡村文化是指在乡村社会中,以乡村人民为主体,以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乡风民俗、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以乡村人民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乡村文化既有精华部分,又有糟粕部分。所谓乡村文化的精华部分,就是具有时代价值,并且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的部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是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前提,“第二个结合”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1.1 契合性是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的,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土壤和根基,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

五千多年前,炎帝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农耕,开启了璀璨的华夏农耕文明,奠定了乡村文化的基石。乡村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有许多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先秦诸子的思想为例,先秦时期的农家,代表着最底层的农民,追尊神农为师,提出“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农不正,食不充;民不正,用不衷”(《路史·卷十二》),不仅强调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还指出了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是一致的。由稷下学者集体编撰的《管子》一书进一步发展了农家思想。《管子·牧民》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高度契合。此外,《管子·牧民》还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一论述也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相契合。除了农家思想外,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也对乡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论语·述而》记载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和《孟子·梁惠王上》记载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体现了“取物以节”的生态理念。《礼记·中庸》记载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齐物论》记载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儒家与道家的这些论述,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是高度契合的。

1.2 “第二个结合”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乡村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有许多内容虽然历经千年,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不过,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影响下,乡村文化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落后、保守的封建性糟粕。这些糟粕不仅阻碍了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也影响了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乡村文化要想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一,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乡村文化的发展方向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第二,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农民是主体力量,他们的文化需求和创造力是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乡村文化振兴,能够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力和参与热情,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第三,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有助于乡村文化的理性筛选与转型,剔除乡村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历史溯源

虽然“第二个结合”是一个新的概念,但马克思主义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与乡村文化的结合历经了多个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新时代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历史借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群众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关系、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明确提出要反对旧文化,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毛泽东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阵地在农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与乡村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毛泽东不仅指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还多次号召文艺工作者向工农群众学习。在工农大众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剔除了乡村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吸收了其民主性和革命性精华,在戏剧、秧歌、说书、打四片瓦、信天游等乡村传统艺术形式中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内容[5]。乡村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结合,使乡村文化焕发出了极大的生机与活力,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二者结合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导向更加明确。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为了发展生产力,国家加大了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农村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时,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乡村文化呈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革命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一举措对乡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乡村社会沉寂下来的传统文化也开始复苏。历代中央领导人不断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且在乡村各地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和移风易俗活动。与此同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下,乡村青壮年大量涌进城市,乡村文化遭遇主体缺失的巨大危机。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乡村文化日渐式微,亟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2017年,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6]。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第二个结合”,为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方向。在“第二个结合”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本土化与创新性的融合,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又赋予了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在这一过程中,乡村人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3 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能生搬硬套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注脚解释乡村传统文化,也不能一刀切地将一些乡村传统文化归于旧文化范畴。乡村文化振兴不是乡村文化的简单延续与粗劣翻版,而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汇融合。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植根乡村沃土,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要立足时代需求,焕发乡村文化的现代活力;要尊重乡村人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乡村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要健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体系,夯实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制度保障。

3.1 植根乡村沃土,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植根乡村沃土,探究乡村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发展脉络,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基因,汲取那些仍然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筑牢“第二个结合”的文化根基。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可以以“挖掘—评估—整理”的模式进行。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挖掘方面,要通过实地走访、考察文物古迹等方式,深入村民生活,了解乡村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等,广泛搜集乡村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戏曲、手工艺、节庆活动等乡村文化资源。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评估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搜集到的乡村文化资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梳理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明确其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整理方面,要将梳理出来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汇总。一方面,要将这些资源编卷成册,以书籍的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和档案库,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共享,使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地获取和利用这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3.2 立足时代需求,焕发乡村文化的现代活力

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立足时代需求,焕发乡村文化的现代活力。虽然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乡村文化日渐式微,但是乡村文化中一些真正宝贵的内容却也更加彰显了其时代价值。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氛围方面,与喧嚣的城市相比,乡村地区通常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宁静的乡村氛围,在文旅产业开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城市的“内卷”文化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压得很多人喘不过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乡村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氛围。为此,要充分发挥乡村地区的自然禀赋优势,努力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同时,乡村文化中“天人合一”“取物有度”的生态理念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高度契合,在当今时代也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在社区凝聚力方面,城市文化因其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等特点,往往导致邻里之间人际关系相对疏远,缺乏温度。乡村文化中友睦相邻、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等传统美德,对于改善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同样需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继承和发扬。

3.3 完善制度保障,健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健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制度保障。第一,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应当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尊重乡村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疏通社情民意回应渠道,配套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满足村民多样的文化需求。第二,要完善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为农村学校配备多媒体设备,重视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构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育帮扶机制,对于一些技艺精湛的传承人,要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第三,要构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规划保护体系。一方面,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明确保护目标、任务和措施;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保护范围、保护措施、法律责任等,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第四,要建立健全乡村优秀文化保护传承的监管和评估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定期对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乡村文化振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确保各项保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