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长泰区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优化路径
作者: 汤奕龙摘 要:漳州市长泰区积极探索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工作,打造了生态美、百姓富、文化兴、机制优的美丽乡村建设“长泰样板”,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庄,为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先进经验。通过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深入阐述现阶段长泰区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优化路径,旨在总结提炼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经验,为漳州市其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与推广的模板。
关键词:漳州市长泰区;美丽乡村建设;现状;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7;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3-26-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23.005
0 引言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注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包括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居住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等,以实现农民物质和精神双重富裕[1]。国家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城乡发展的关键[2],加强乡村建设,促进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更加和谐,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3]。
漳州市长泰区政府通过探索标准化建设,实现了道路硬化、水沟清化、空地绿化、空气净化、村庄亮化和楼房美化的目标,采取各种措施,如清除垃圾、增加绿化、建设娱乐健身公园等,打造了具有长泰特色的标准化品牌。在2021年“全省农村建设品质提升第二次现场推进会”上,长泰区分享了经验;2022年,长泰区创建的“崇尚集约建房”示范区在省级样板正向激励考评中位居福建省第一位,被列入福建省村镇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
1 建设现状
1.1 建设成效
1.1.1 围绕宜居宜业,推进全域集约建房
在建设现状方面,长泰区注重推进乡村宜居宜业与全域集约建房,采用“政府+银行+村民”的模式解决资金难题,改善村容村貌。区级政府给予裸房外立面整治补助20元/m2,已累计下发补助资金4 793万元;乡镇政府另行补助10~30元/m2;协调区信用社专项推出“乡村振兴·安居贷”,单列5亿元信贷资金,支持农户裸房装修[4]。
长泰区注重因地制宜,邀请省市专家提炼辖区传统建筑文化和风貌,统筹考虑“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与“三化”(适老化、宜居化、民宿化)需求,推进示范房建设,逐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通过全域旅游工程,提升建筑风貌,实现裸房整治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例如,旺亭村通过“四统一”(即统一整治目标、统一思想认识、统一奖补标准、统一战线帮扶)策略,推进“裸房”整治与“平改坡”工作,实现全域无裸房的目标,为乡村建设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1.1.2 着眼民生小事,提升基础设施品质
长泰区以前瞻性和系统整合为指导,精准发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重点改善三大领域,显著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一是优化农村公厕设施。长泰区坚持全局性规划、全域性实施和全民性管理,完成437座农村水冲式公厕建设,实现“村村有公厕”的目标,并获评福建省2022年度农村“厕所革命”样板县[5]。二是致力于拓宽农村“致富路”,大力推进农村公路的新建与改造工作。自2022年起,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17.78 km,结合农业旅游,美化乡村,激发产业活力,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三是关注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紧盯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建立从供水源头到自来水龙头的完整保障体系,实现城乡供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区农村居民能够饮用到安全放心的水。截至2024年1月22日,长泰区已完成投资近4亿元,建成枋洋和岩溪2座规模化水厂、9个独立村净水站、261.17 km供水干道及输配水管网,且正在推进新建山重水厂、改扩建城区水厂[6],实现了从供水源头到自来水龙头的完整保障体系,确保了全区农村饮用水安全无虞。
1.1.3 聚焦美丽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聚焦美丽村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长泰区注重治理生活垃圾污水、创建“绿盈乡村”、推进“五个美丽”建设等核心工作,致力于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一是通过“清脏治污”行动,全力打造净美村庄。坚持“村点覆盖全面、群众受益广泛、设施运行长效、治污效果良好”的原则,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目前,长泰区已有187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持续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规范化和高效化,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二是长泰区以“绿盈乡村”创建为契机,着力擦亮乡村生态底色。围绕“山更好、水更清、林更优、田更洁、天更蓝、业更兴、村更美”等目标,开展广泛的绿盈乡村创建活动,实现全区农村绿盈乡村创建的全覆盖。三是长泰区坚持“五个美丽”建设,通过早谋划、快推进、促提升的方式,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大力推进乡村的“五个美丽”建设。
1.1.4 注重文旅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新样板
长泰区深化文旅融合,构建乡村旅游新标杆,主要包括三大策略。一是资源整合与特色发展。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特色美食街区、旅游购物中心与民宿集群。2022—2023年,推进34个“文旅康养项目”,如投资10亿元的海豚湾大酒店开工;旺亭美食街吸引20余家特色店铺,年游客量达7万人次,创收逾500万元。二是智慧旅游创新。从景点旅游转型至全域旅游,推出“慢客长泰”智慧文旅系统,并在第三届文旅大会亮相。平台集成在线购物、预订服务与信息展示,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辅以智慧地图,实现便捷游长泰,优化游客体验。三是品牌建设与吸引力提升。长泰区不仅注重吸引游客,更注重品牌塑造,拥有1个4A级景区、63个文旅品牌,获国家级19项、省级30项荣誉。“花果飘香·喜庆丰收”线路获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认证,新增2个3A级景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入选“全域生态旅游小镇”“福建省森林康养小镇”,林溪村、后坊村荣获“省级金牌旅游村”。
1.2 典型案例
1.2.1 湖珠村美丽乡村建设
湖珠村位于长泰区西北部,东邻枋洋镇,西接坂里乡,北靠安溪灶坪村,占地35 km2,荣膺省级文明村与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珠村曾因生猪养殖业而面临环境危机,2012年起,村内启动养殖整治,将湖珠溪小流域沿岸两侧100 m及湖珠村中心村划定为禁养区,拆除猪舍22万m2,大幅削减污染源,仅保留一家采用环保技术的养殖场。同时推行“垃圾不落地”和雨污分流,改种阔叶林147余hm2,治理水土流失600 hm2左右,令湖珠溪重现清流[7]。
2017—2018年,受益于政府支持,湖珠溪安全生态水系项目纳入省、市实事工程,生态修复步入快车道,水质与环境显著提升。村集体与村民合力,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还借力发展“生态+”模式,引入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与农家乐,创建了鼓鸣岩、九九溪大峡谷等景点,形成了特色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网络。
如今,湖珠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文化遗存,每年吸引厦门、漳州、泉州等地游客超5万人次。这一转型,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展现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的和谐共生图景。
1.2.2 林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林溪村地处漳州市长泰区,紧邻厦门市集美区,身处“厦漳泉”半小时经济圈,总面积22 km2,人口约3 800人。历史上,林溪村是闽南烟茶出口枢纽,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如今,林溪村依托温泉养生与历史人文,串联景点,推动全域旅游,由古村蜕变为知名旅游目的地,2021年荣膺福建“金牌旅游村”。
自2012年起,林溪村持续优化基础设施,村里完成80%道路沥青化,建设20余座公厕,10个自然村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作为林墩旅游发展的核心区,2021年以来,林溪村在村内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上,整合全村文旅资源,引导旅游产业再提升。林溪村党委成立长泰区林溪旅游管理有限公司,采取“村级党委+公司”的模式,整合村内半月山景区、上下林祖厝、林墩寨、忠谏府、奎壁齐辉楼等旅游景点,并策划阳光康养、古迹文化、亲子休闲等主题线路。
2022年6月,林溪村还与四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云上林溪”数字乡村平台,该平台涵盖村庄介绍、景点预订、旅游攻略等功能,自投用以来,点击率近40万,注册用户超2.5万人次,成为林溪村全域旅游的线上名片[8]。
林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成功融合了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理念,通过温泉养生与历史旅游的特色定位,全面提升旅游体验。数字平台的启用,强化了线上服务与宣传,助力林溪村经济与文化的双丰收,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愿景。
2 漳州市长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
2.1 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优化乡村景区游览项目与提升游客体验
在优化乡村景区游览项目时,首先要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景区开发相结合,确保旅游开发与乡村原生态环境和谐融合。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景区基础设施的改善,更是乡村自然景观、文化特色、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统筹规划,打造了一个既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又能为游客提供深度体验的旅游目的地。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2.1.1 乡村景观与文化融合
在景区规划过程中,必须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通过保护乡村的传统建筑风貌、自然景观、乡土文化等,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村景点。例如,可以将乡村的古老民居、传统农业景观、地方特色手工艺品展示等纳入景区设计,既增加景区的多样性,又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
2.1.2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要从生态环境着手,加强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绿色旅游路线和生态景区,保持乡村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同时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游客舒适度和体验感。
2.1.3 强化社区参与文化传承
乡村居民应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组织乡村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乡村文化认同感,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与体验感。
2.2 强化交通网络建设,促进美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在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交通网络建设应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协调,不仅要方便游客出行,更要确保乡村的自然风貌不被破坏。加强交通建设的同时,倡导绿色低碳的交通方式,以减少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2.2.1 绿色交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工具,如电动游览车、共享自行车等,既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提高游客在乡村景区内的出行体验。可以通过增设班车、共享交通工具等方式改善乡村与城镇之间的交通网络,缩短游客从城市到乡村的时间成本。
2.2.2 优化乡村交通基础设施
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乡村内外交通的联通。通过完善乡村的道路网络、停车设施、步道等基础设施,方便游客更便捷地到达景区,提升景区的整体旅游接待能力。同时,交通设施的设计要与乡村景观和生态环境相协调,不破坏当地的自然风貌,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
2.2.3 “旅游+农业”新模式
结合“旅游+农业”“旅游+文化”等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例如,可以将当地特色农产品(如枋洋豆签、坂里红酒、大树碱面等)与旅游项目结合,创造乡村特有的旅游商品或农旅项目,推动美丽乡村的产业升级,增加旅游业的多样性与吸引力[9]。
2.3 加强生态空间刚性管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之一是保护生态环境。长泰区应加强生态空间管控,确保乡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底线保护,避免过度开发或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