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办高校帮扶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付颖 胡慧云摘 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引擎,民办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擘画了宏伟蓝图,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民办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孕育地之一,践行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研究以安阳学院为例,总结民办高校帮扶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基石,以生态校园建设为目标。通过梳理安阳学院帮扶乡村振兴的“五为”做法,为同类型民办高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安阳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8.4;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3-35-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23.007
0 引言
截至2024年3月,全国各层次各类型民办学校共计约167 200所,占全国学校总数的33.54%;其中,民办高校789所,占全国高校的25.67%[1]。河南省高校数量共计168所,其中民办高校数量为52所,占比为30.95%[2]。从上述比例数据来看,民办高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民办高校不仅能为社会输送大量应用型人才,同时也能解决农民工子女上本专科高校难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可见,民办高校在帮扶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支柱性力量。
现阶段有关民办高校帮扶乡村振兴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探讨职业教育领域、高校教育领域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路径,以及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鲜有以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民办高校帮扶乡村振兴的具体做法。研究基于上述背景,分析民办高校帮扶乡村振兴的必要性,选取安阳学院作为河南省民办高校代表,对安阳学院帮扶乡村振兴的具体做法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民办高校帮扶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同类型民办高校帮扶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1 民办高校帮扶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乡村振兴应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方面着手。由此可见,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如果说解决新时期社会矛盾的重要抓手是乡村振兴,那么教育帮扶则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从人才保障、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三大方面帮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1 提供人才保障,给予智力支持
人才培养是民办高校帮扶乡村人才振兴的基础与核心。民办高校充分发挥其教育资源和专业优势,为社会输送大量有为青年,通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师资结构队伍优化设置、高校师资团队力量提升及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创新等多种措施提供人才保障,给予智力支持。
1.2 推动科学研究,促进成果转化
科学研究是民办高校帮扶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撑与引领。民办高校鼓励一线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同时支持师生组建高质量科研团队,申报各级别、各类型乡村振兴相关科研课题,促进成果转化,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乡村生产力,为乡村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1.3 满足战略导向,加强社会服务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民办高校反哺社会服务的责任与使命。民办高校依托其教育资源及专业优势,能够为乡村发展规划提供咨询服务。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民办高校可通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为乡村干部群体提供专业指导,提升其专业技能与综合管理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2 安阳学院帮扶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安阳学院目前设有2个校区,分别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和红旗渠精神文化诞生地安阳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地新乡市。学院现设有“十三院两部”,共46个本科专业,涵盖“管、经、工、文、艺、法、教、理”等八大学科门类,现有在校生3万余人[3]。安阳学院以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党建引领、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优化、科研水平提升等诸多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为帮扶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2.1 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
安阳学院以“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为根本要求,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将主题教育落实到位。自办校以来,安阳学院提出“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政模式,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1583”办学思路。学校始终积极开展特色党建活动。例如,安阳学院团委为激发青年团员新动能,组织召开“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等主题团日活动。此外,安阳学院以党建为引领,联合河南省团委及微博校园积极组织“我为母校赢西瓜,助农振兴靠大家”特色助农活动,引导每位安阳学院学子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以全国高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赢得3 t西瓜。
2.2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
作为应用型大学,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始终是学校办学的主要生命线。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实践育人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基础知识牢、专业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育师资,以及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紧密结合安阳市、新乡市产业(集群)人才需求,初步确定了文化旅游、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3个特色专业集群建设方向,为人才振兴贡献切实力量。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响应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紧跟科技前沿,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作用,安阳学院成立“AI学院”,着力培养更多、更先进的“科技+”专业人才,为安阳市和新乡市乃至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贡献新力量,以期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典范。此外,学校适时组织召开双选会、“小而优、专而精”的专场招聘会,为大力促进应用型人才走进社会提供多种渠道。
2.3 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安阳学院坚持以研促学、以赛促学。安阳学院在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在教师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组织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安阳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学院学生项目“枣赢未来——绿色智慧助推枣乡飞跃、先进技术助推乡村振兴”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二等奖;原阳校区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项目“月华流光——新能源智能调光路灯”“璇玑智察——多目标温控预警之护航者”分别荣获2024年度“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银奖;原阳校区教育学院学生项目“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原阳县可视化大棚试点”荣获2024年度“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安阳学院先后与安阳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安阳市北关区新都城幼儿园、新乡市原阳县九多肉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百余家单位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协议,将一批批成果转化到生产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外国语学院34名师生参与中国文字博物馆双语讲解;美术学院在安阳市小学建立甲骨文艺术教育基地,与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景区共同研发文创作品并孵化成功,一批学生作品被中国博物馆采用,实现了商业化运作。
2.4 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基石
作为受红旗渠精神滋养发展壮大的民办高校,安阳学院从建校之初就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办学、治学、教学和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安阳学院博物馆始建于2012年,致力于宣传历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安阳学院全体师生,同时围绕甲骨文艺术育人成果、红旗渠精神育人成果,积极为校内外人士提供志愿讲解服务,持续为安阳市文化振兴注入新生活力。安阳学院“甲骨文艺术研究中心”多次在联合国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举办“甲骨文书法艺术展”,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了学校的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水平。
此外,安阳学院重视文化传承育人教育。例如,音乐与传媒学院联合宝莲寺镇祥和养老院举办“文化下乡周”之国粹文艺进乡村暨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师生通过戏曲、话剧、现场演奏等形式,为老年人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文艺盛宴。此次活动能够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乡村社区广泛传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安阳强市建设做出学校应有的贡献。安阳学院原阳校区职业教育学院学生在2024年春季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了踩高跷,作为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几千年的“高跷文化”,其寓意是步步登高,代表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安阳学院学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特色活动中,展示了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魅力。
2.5 以生态校园建设为目标
秉持环境育人理念,安阳学院始终强化文明校园、美丽校园、节约校园建设,持续优化现有校区功能,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完善文化活动场所、体育活动场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安阳学院积极开展“弘扬劳动之美,共筑清洁校园”活动,让广大师生参与校园卫生环境建设。为营造生态校园环境,安阳学院还引进了孔雀、梅花鹿、乌龟、兔子、黑天鹅、鸵鸟等小动物,作为生命使者的它们为校园增添了大自然气息,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展现出来。此外,安阳学院倡导“规范用电、人走灯灭、人离电关”节约理念;青年志愿者走进乡村,举办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为留守农民清扫街道、打扫房屋,持续践行雷锋精神,为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3 民办高校帮扶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的系统工程,旨在通过政策的精准引导和财政资金的有效投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研究认为,民办高校除提供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等进行帮扶外,还应提供硬件帮扶和软件帮扶兼具的全面帮扶,既要包括基础建设、校舍改造,也要包括学生补助资助、教师队伍建设,还要包括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培养等诸多方面。对现阶段民办高校帮扶乡村振兴的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3.1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力度不足
一是民办高校与乡村党建对接模式较为单一。传统的民办高校帮扶模式通常表现为向农村基层党组织输送大学生干部,让其担任大学生村官,以期通过这种人才输送模式,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目前,部分民办高校与乡村党支部建设的对接模式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支教、捐赠物资等层面,二者缺乏更深层次的合作与创新。二是民办高校与乡村党建双方的资源整合力度欠缺,未能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和优势。一方面,民办高校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及科研成果等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乡村也不能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优势、产业特色及乡土文化等资源与高校形成互补。三是缺乏长期且稳定的合作机制和平台,使得民办高校与乡村党建帮扶乡村振兴工作容易出现断档、脱节等问题,难以持续进行。
3.2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乡村振兴匹配度不高
高等院校帮扶乡村振兴的传统路径是向乡村输送人才,农林类院校往往更能够培养与乡村发展相契合的专业技能人才。然而对于普通应用型民办高校来讲,如何促进其更充分地发挥人才作用仍是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多数民办高校传统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单一古老的教学方法、两极分化的师资结构队伍等,导致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的适配度降低,有待进一步提高[4]。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乡村得到快速发展,乡村振兴迫切需要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主干力量。传统民办高校囿于经费限制、双师型主干教师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诸多因素,仅通过单一的校内实训课程,不足以让学生从实践视角更清晰地认识乡村振兴。
3.3 乡村科研资源欠缺,民办高校与乡村互促力度不够
乡村经济基础落后,政府在乡村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明显小于城市,导致教育资源缺失问题更加突出。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同时,也想将乡村文化融入学校课程、科研体系建设及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师生乡村振兴的情怀,然而在实际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这种促进效果并不突出[5]。高校帮扶乡村振兴的渠道匮乏,同时缺少可靠平台,这进一步阻碍了民办高校帮扶乡村振兴的进程,导致民办高校与乡村之间的互动渠道不畅通。此外,传统民办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仅能从外部解决农民问题,未能从长远角度提高农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