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再生理念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新范式

作者: 张圆

摘 要:从乡村价值再生理念出发,结合乡村发展现状,探寻高效促进乡村价值再生的发展路径,探讨在现代化的驱动下,如何促进乡村价值再生,进而实现其活态传承,保障乡村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价值再生理念作为一种新兴的规划思路,强调在保护和传承乡村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此研究有利于推动在当代社会探寻乡村新的发展路径,为乡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价值再生;乡村发展;景观规划;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3-45-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23.009

0 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已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乡村发展不仅关乎农村地区的繁荣,更是实现国家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乡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现代化的驱动下,乡村逐步向城市化靠近,但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许多问题,诸多因素对乡村的发展进程、发展方向都产生了影响。如果说乡村现代化转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乡村发展新范式的产生则是乡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化驱动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1 价值再生理念概述

1.1 价值再生

再生即再度生长、再次发挥价值,在生物学中,再生是指生物受损重构自我的生长过程。狭义的再生是指有机生命体生命的延续,自我修复延续生命的过程;广义的再生是指恢复受损有机体使其再度生长。在设计中,价值再生实践则是指通过某种手段重构价值载体,使已失去价值或被忽略的价值再次发挥作用,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出来。价值再生并不是凭空赋予价值,而是重新找回失去的价值,促进其再度“生长”。

1.2 价值再生相关理论

价值再生理论是一种经济理论,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和转型使旧的价值体系得到更新和再生,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一理论对于理解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价值再生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绿色可持续发展。首先,在价值再生过程中,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是重要的环节,倡导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对废弃资源的再加工、再利用创造出新的价值。其次,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价值演化的动态性,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技术、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价值再生理论认为,企业和经济体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其价值创造方式。创新是推动价值再生的重要动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可以打破旧的价值体系,创造新的价值或推动价值重构。

1.3 乡村价值再生理念

乡村价值再生即地域价值重构的过程,即从乡村景观活化、产业活化、空间格局活化等3个层面重新建构乡村价值体系,使乡村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村本身就具有区别于城市的独特价值,在发展过程中受资本、市场导向等因素的影响,这部分价值却黯然失色。乡村价值再生则是指通过研究分析,找寻适合地方发展的模式,对资源进行整合、研究、探索,并进行再设计,充分发挥乡村地区自身的优势,将其失去的价值再次找回,并进行价值重构。乡村规划首先要立足于乡村自身的资源价值,而不是依靠外力打造的价值,明确乡村发展定位,以期实现价值提升导向的空间转型[1]。重点关注乡村土地使用、空间规划、景观面貌塑造及项目推进和运营的方式方向,通过多角度思考,充分发掘地域特色、抓住发展优势,以此推动乡村价值再生。

2 乡村可持续发展现实困境

2.1 景观面貌同质化

乡村地区独有的自然资源要素,如广袤麦田中悠扬的蝉鸣之声及荷塘与果林交织而成的生态景观等共同构筑了乡村区别于城市的多元化价值体系,但在乡村城市化进程中,这些独特的资源逐渐“退出”乡村。为了构建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新乡村”,人们盲目模仿城市发展构建范式,“新乡村”景观面貌盲目仿照城市景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身的发展需要及自身优质资源,从而导致景观面貌同质化。例如,南京市江宁区观音殿所在村内水系连绵贯通约20 hm2,与全省规模最大的主题乐园项目银杏湖乐园隔路相对,2016年观音殿被纳入苏家文创小镇项目,以村庄原始面貌为基础,着力打造一个非遗民俗乡村市集和特色美食文化乡村,其在改造之初的定位就有别于其他旅游景点[2]。政府让村民整体搬迁并给予一定的补偿,之后开始对村庄面貌进行改造,重修道路、重新规划农田及完善基础设施等。但是,2021年后,村庄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运营,村内闲置建筑居多,招商困难,目前基本处于停滞发展阶段。究其原因是建设脱离规划主旨,乡村优势黯然失色,真实的乡村却披上了“非遗传承、特色乡村”的外衣,游走于繁华的城市旅游景点之间,机械地照搬城市旅游景点的“公式”,麦田变草坪、沿街店铺不见非遗踪迹,观音殿已经完全抛弃乡村特色,脱离了乡村的本质。村庄失去了乡村原有的景观价值,也没有创造出新的价值,造成资源浪费。

2.2 产业结构单一

乡村地区往往缺乏强大的产业支撑,导致经济活力不足。一方面,传统农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形成有效的经济增长点。这种产业结构的单一性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乡村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例如,杭州市建德市是中国最早发展草莓大棚的地区之一,草莓大棚使其名声远扬,但在商业竞争激烈、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也毫无退路。乡村地区大部分收入来自土地,要想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必须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丰富产业结构。

2.3 人才资源短缺

在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乡村青年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加之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乡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劳动力短缺,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缺乏。人才资源短缺不仅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还影响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影响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基于价值再生理念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规划

3.1 规划原则

3.1.1 因地制宜原则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提出“反规划”[3]概念,这是一种高端的生态文明和特色文明,是一种新的开发规划思想方法。乡村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不断自我更新持续进化,超越传统发展范畴,这意味着有其自发自为自在自足的要素[4]。不同地区土地生长规律不同,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循规蹈矩盲目地按照“公式”改造设计,对于部分特殊地区来说,留白反而更加有利于促进其发展。因此,在促进乡村价值再生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特色,明确分区规划方案,因地制宜找寻最适合的发展道路,深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乡村与城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地域特色、产业特色、景观特色,其发展方法也不同于城市,如果一味地照搬城市发展规划方法,不仅无法促进乡村发展,反而会丢失乡村自身的特色。

3.1.2 完整性原则

乡村是一个与自然过程、生物过程、游憩过程紧密相关的、预设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网络系统[5]。旅游区的建设与乡村土地是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因为旅游区的建设而破坏乡村的有机整体,乡村旅游区的建设要注重统筹兼顾。

3.1.3 绿色可持续原则

环境可持续性是指有限的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可持续性,其是乡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资源是乡村地区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所以在开发规划的过程中既要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要考虑有限的自然资源在未来的可利用时限。广袤的土地资源及远离工业污染的自然环境是乡村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想促进乡村价值再生并延伸发展,就必须遵循这一发展原则。

3.1.4 人性化原则

乡村规划终是为在此区域生活的人们服务。乡村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互动磨合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活动不断适应并塑造着周围环境,同时,环境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鉴于此,乡村规划应深刻认识到这一历史渊源与现实关联,在规划实践中遵循人性化原则。人性化原则强调在规划过程中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要求规划者不仅要关注物质空间的布局与功能划分,还要充分考虑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及他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使规划方案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乡村是人与环境长期磨合的产物,乡村规划工作必须深刻把握这一历史与现实背景,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并注重人性化原则,这不仅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宜居、和谐乡村社会的重要途径。

4 基于价值再生理念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新范式

乡村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方因素如资本、政策、自然灾害等的影响,需要根据时局进行乡村发展规划的调整和优化,只有保持规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才能确保规划的长期可行性,确保乡村价值的可持续性。

4.1 现有价值挖掘及时空价值研判

乡村现有价值包含两类,一是文化价值,其包含社会生活价值、物质生活价值、精神生活价值3个层面;二是样本价值,包含产权及规划边界等内容。时空价值则由时间价值及空间价值构成。时间价值以乡村历史为切入点,空间价值以空间内的传统生活场景及生活肌理为切入点[6]。通过深入研判历史文化底蕴,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别提炼并重构更新对象的新价值。

4.2 现有价值整合重构

4.2.1 文化资源再规划

乡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关乎农村地区的繁荣,更是实现国家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乡村文化景观是在乡村这一特殊区域内、在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并遗留下来的,是人与自然叠加所形成的文化景观遗产,包含物质文化资源及非物质文化资源两大类[7]。物质文化资源是指在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来的、可被人们感受到的外在显性有形的文化,非物质文化资源则是指在长期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适应中形成的环境观、生活观、风土人情等文化特征[8]。目前,近郊乡村旅游竞争激烈,存在功利化、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受此冲击,部分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丢失了地域特色。乡村发展历史悠久,在无数历史长河中积淀的伟大的中华文化也是乡村地区特有的文化,如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等。时至今日,乡村地区仍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根据地”,要想在现代社会中促进乡村地区价值再生,应根据自身现有文化资源合理规划文化产业,用文化价值来提高乡村内在价值,从而达到乡村价值再生的目的。

4.2.2 产业结构动态调整

密切关注市场需求走向,灵活规划自身产业。乡村发展不仅要保障特色基础农业的发展,还要有文创产业等来提高乡村发展的速度,需要发散思维,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对乡村而言,农业是其区别于城市旅游的最大优势,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响应市场需求号召,促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观光型农业、体验型农业、商业型农业等,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可以有效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4.2.3 完善基础设施

乡村基础设施包含交通、水、电及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是影响乡村面貌的因素之一,是乡村生态的重要构成。首先,健全交通网络通达性,以确保乡村地区与外部的联系便捷;其次,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化并提高生活用水安全性;最后,优化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为乡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更有利于提升乡村地区的生态价值,推动旅游业及特色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乡村价值再生。

4.3 时空价值活化再生

时空价值活化再生即重构在时间长河中诞生的价值载体,促进其在现代城市文明中灵活转变,从而适应现代社会文明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