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作者: 易文霞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乡村治理的核心参与者也逐渐多样化,新一代乡贤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下,湖南省隆回县X村得益于返乡新乡贤的助力,在民营企业的持续且强有力的支持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在2016年成功摆脱了贫困村的标签。但是,当前乡村治理存在诸多困境,亟须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以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需求。新乡贤参与治理是弥补当前乡村治理不足的一个关键途径,应在实际操作和理论研究中持续进行探索和完善。

关键词:新乡贤;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422.6;D92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3-5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23.011

0 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作为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根基。因此,乡村的有效治理对于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要有效利用乡贤文化的内在潜力,将其蕴含的治理智慧和历史经验融入现代实践,这对于激发乡村治理的内在活力至关重要。新乡贤群体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向往,还维系着基层政府与农民群众的亲密关系,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石[1]。

1 新乡贤内涵

乡贤自古是泽被乡里、教化乡民、涵养乡风的积极力量,在历代乡村发展、治理和稳定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乡贤是生活在乡村,愿意用自己的所学所识来造福乡间邻里的一群有故乡情怀的人,包括年轻时在外为官最后选择返乡的人、在外教书育人而后返归故里的人、生活在本村的老党员、在外从商有所成就却心系故土回归乡里的优秀企业家等。可见,新乡贤的来源十分广泛,不局限于特定的家族背景或地位等级,且职业多元化,涵盖从事各行各业的人才。同时,新乡贤不仅具备现代的新知识、新技能等,而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乡土情怀等特质。新乡贤通常也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积极弘扬传统美德,成为村落文化的传播使者。在乡村治理中,新乡贤主动肩负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还积极参与并协调乡村公共事务,是乡村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与协调者。

2 湖南省隆回县X村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

2.1 “企业做后盾、村企携手行、全力保脱贫”的帮扶模式

X村曾是隆回县的特困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下,得益于返乡新乡贤的助力,并在民营企业的持续且强有力的支持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最终在2016年成功摆脱了贫困村的标签。

新乡贤向某江带领湖南华兴公司(以下简称华兴公司)组建了一个扶贫团队,并在村里长期驻扎。华兴公司的8个子公司精准扶持村里的8个村民小组;公司管理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去结对帮扶一户经济困难的家庭;该公司有超过2 000名员工,他们在村里轮流担任志愿者。这种具有特色的帮扶模式,以企业作为支持,村级企业携手同行,全力以赴致力于脱贫工作。

2.2 旅游引领与种养“加持”的新路径

2017年起,X村全面启动旅游开发建设。在华兴公司的资助下,旅游项目相继落成,相应的配套设施也得到完善。这些项目建成后,村民通过入股或承包经营的方式参与其中。目前,景区内的多个项目已对外开放并由村民承包运营,为超过100名村民提供了优先就业机会。

尽管X村因旅游业而蓬勃发展,但其依然坚守农业这一根基,村民们围绕旅游业发展了相关的种养殖业。例如,在外从事建筑工作20 a的村民向某贵,于2017年返回家乡开始养殖香猪。2021年,在向某贵的带领下,几户村民一起成立了生态养猪专业合作社,且收益颇丰。现如今,香猪养殖场已成为村里的一个热门旅游景点,该村通过旅游业的引领和种养殖业的辅助,探索出了一条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3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

3.1 资金和国家政策支持不足

新乡贤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乡村繁荣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资金和国家政策支持不足尤为突出。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新乡贤在乡村建设、公共设施改善、文化活动举办等方面的计划和项目往往难以顺利实施,这不仅限制了乡村治理的成效,也影响了新乡贤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善,对新乡贤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使得他们在参与乡村治理时缺乏信心。可见,对新乡贤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是当前制约新乡贤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新乡贤在乡村治理、文化传承及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展现出较大的潜力,但由于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他们在资金、项目等方面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若政府未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新乡贤组织的发展可能会缺乏核心驱动力。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完善国家政策支持体系,成为破解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困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

3.2 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当前,乡村地区正面临着一个紧迫问题,即乡村“空心化”趋势愈发明显[2]。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众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离开乡村、涌入城市以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这一趋势导致乡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衡,老年人和儿童成为乡村的主要居住群体,乡村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升。乡村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变得缓慢,也使得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难度不断增加。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动力,许多乡村地区的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农业生产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此外,一些在城市发展的农民不想回农村,传统的乡土文化慢慢被忘却,乡村社会过去的邻里感情也慢慢淡化甚至消失。由此可见,乡村“空心化”不仅影响了乡村的经济繁荣,更给乡村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及公共设施建设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采取一系列措施去积极应对乡村“空心化”现象是非常必要的。

3.3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制度缺失

当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面临多重挑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参与制度的缺失会导致村民对新乡贤参与治理的合理性产生怀疑,进而影响新乡贤合法权益的保障。此外,新乡贤群体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这导致他们的组织性相对较弱。当新乡贤投身于乡村治理时,可能会遭遇因缺乏明晰的参与机制和工作准则而难以充分施展才华的困境。更为复杂的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参与机制,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时,同村基层干部可能会不配合。这种状况不仅挫伤了新乡贤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也阻碍了乡村治理的整体成效与推进步伐[3]。

3.4 村民对新乡贤认同感欠缺

在乡村治理的道路上,新乡贤作为一股新兴力量,承载着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和谐的重任。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村民对新乡贤的认同感尚显不足。这主要源于新乡贤与村民之间缺乏深入的沟通与互动,导致村民对新乡贤的了解有限,他们可能会简单地认为新乡贤回到农村只是为了自己获利而不是为了广大村民的利益,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大多持质疑态度。加之部分新乡贤可能受工作、生活等的影响,与村民的日常联系不够紧密,进一步加剧了认同感的缺失。此外,当地基层干部在乡贤文化的宣传推广上存在明显不足,使得村民对新乡贤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导致村民对新乡贤群体缺乏认同感[4]。

3.5 新乡贤与村民委员会职能存在交叉

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新乡贤与村民委员会作为两支重要的力量,本应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乡村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当前新乡贤与村民委员会职能存在交叉,却成为制约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一大因素。一方面,新乡贤凭借其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职能界定,新乡贤在参与治理时往往容易与村民委员会存在职能交叉,这种情况使资源分配不均、工作效率低下等。另一方面,村民委员会作为乡村治理的正式机构,其职能本应涵盖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新乡贤角色的认知不清,村民委员会在某些领域可能会过度依赖新乡贤,而忽视了自身职能的履行,从而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整体效果。此外,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扮演着基层村民自治的核心与权威角色。相比之下,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体系中虽非核心治理主体,却是对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有益补充,发挥着独特的辅助与促进作用。因此,明确新乡贤与村民委员会的职能界限,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机制,是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4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对新乡贤的政策支持与宣传力度

乡村的发展不能仅依赖新乡贤企业家的慈善行为,政府应当在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大力扶持新乡贤去推动乡村振兴,使政府与新乡贤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5]。若要彻底解决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中的各种难题,各级地方政府要因地、因时制宜,制定相关政策和创设优质的制度环境,以此鼓励和吸引更多新乡贤回归乡村。具体的完善路径如下。第一,畅通建言献策渠道。提高优秀新乡贤在“两代表一委员”中的比例,畅通新乡贤建言献策渠道,广泛征求新乡贤在民生保障、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第二,设立“引贤贡献奖”。在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中划拨资金用于表彰在引进新乡贤方面表现卓越的乡镇、村、企业或个人,通过授予荣誉及提供政策支持等形式,充分激发并调动新乡贤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4.2 积极引导新乡贤回归农村

为了有效促进新乡贤回归农村,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相关引导机制。第一,强化对新乡贤生活条件的保障措施,确保他们能够安心扎根乡村。第二,利用乡村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拓宽农副产品外销渠道等方式,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将为新乡贤提供稳定的物质支持,增加其经济收益,进而提升其生活水平。这样的正向激励有助于吸引更多新乡贤回归乡村,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第三,建立全链条服务保障制度。落实新乡贤联系制度、关爱制度、礼遇制度等,并通过强化创业培训、减轻税费负担、优化金融服务等举措,帮助新乡贤解决就业创业难题,激励在外新乡贤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返乡创业。第四,加大对未来新乡贤的培育力度。瞄准当地大学生,依托市校合作机制,搭建锻炼平台,鼓励并扶持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实习实训、兼职体验、担任顾问、参与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返回家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4.3 增强村民对新乡贤的认同感

为了增强村民对新乡贤的认同感,当地政府应当积极宣传新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的积极贡献与先进事迹,让村民更加直观地感受新乡贤对乡村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搭建新乡贤与村民之间的沟通桥梁。新乡贤应主动融入乡村生活,倾听村民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期盼,用实际行动展现其服务乡村、造福村民的决心。同时,村民也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新乡贤,看到他们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与支持。其次,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新乡贤还应通过参与公益事业、推动产业发展、传承乡土文化等方式,为乡村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这些实际行动将有力证明新乡贤的价值与贡献,从而加深村民对其的认同感。当新乡贤与村民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与信任基础时,乡村治理将呈现出更加和谐、高效的面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后,加强新乡贤文化的宣传与教育。通过举办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新乡贤的先进事迹与高尚品德,形成崇尚贤能、尊重知识的良好风尚。此外,还应注重新乡贤文化与当地乡土文化的深度融合,让新乡贤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独特风景线。通过这些努力,新乡贤文化将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引领乡村社会走向更加繁荣、和谐、文明的新时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