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与启示研究

作者: 魏明璐

摘 要:当前,站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实现的历史新起点上,我国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美丽乡村建设是构筑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基石。近年来,宁乡市通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三产融合激活乡村经济、传承创新乡村文化、整治人居环境及改善民生等多种方式在基层治理、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农村人居环境及民生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样板。基于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宁乡市美丽乡村建设成就和经验,为其他地区美丽乡村高质量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

关键词:美丽乡村;实践路径;宁乡市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3-6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23.013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相继绘制了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深切关怀。进入新时代,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幅宜居宜业、和谐共生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这是新时代农村建设工作的全新部署,也是对全体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回应。近年来,全国各地在不断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而宁乡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样板。宁乡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为湖南省辖县级市,由长沙市代管,区域面积2 906 km2,下辖4个街道21个镇4个乡。宁乡市自2008年起连续15 a上榜全国百强县,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市和农业强市。近年来,宁乡市按照生态美、村庄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建设标准,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8个、美丽宜居村庄(屋场)526个、美丽庭院2万余个。宁乡市也荣获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湖南省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县等荣誉[1]。鉴于此,深入研究并全面总结宁乡市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成就与经验,能为国内其他具有相似条件的地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1 美丽乡村建设简述

美丽乡村概念的初步提出可追溯到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此次会议提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同时明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乡村建设的具体要求,这为美丽乡村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这是美丽乡村在国家层面上首次被明确提出,标志着美丽乡村建设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2015年,我国发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 32000—2015),这是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的首个国家标准。2018年,《美丽乡村建设评价》(GB/T 37072—2018)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美丽乡村的定义和建设标准[2]。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乡村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

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它广泛涉及乡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基层治理及精神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一建设的核心目标在于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均衡发展,实现农村持续繁荣,并显著提升农民的生活条件与幸福感。

2 宁乡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成就

近年来,宁乡市凭借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科学规划,在乡村经济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文化、农村人居环境及民生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2.1 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乡村经济兴旺繁荣

产业蓬勃发展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还强有力地推动着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显著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核心引擎。宁乡市农村经济业态丰富多样,兴旺繁荣。花猪是宁乡市的典型特色产业,2023年,宁乡市宁乡花猪出栏49.35万头,同比增长12.15%。同年,宁乡市人民政府与盒马中国签订合作协议,打造出全国首个“宁乡花猪盒马村”,此举使宁乡花猪产业更加标准化、规范化,通过盒马的线上端走向全国市场。到2024年,宁乡花猪已成为接近50亿的庞大产业链。宁乡市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烟叶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2023年,宁乡市实现烟叶产量16.28万担,同比增长34.5%,三年产量劲增3倍,资福晒黄烟亩均产值居全省第一,横市黄金叶合作社跻身国家级示范社。近年来,农业与工业“跨界”融合的预制菜产业发展迅猛,宁乡市抓住发展机遇,新建预制菜原材料基地12个,成功举办首届预制菜产业发展创新大赛,彭记坊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的发展势头下,2023年,宁乡市已有17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3]。

2.2 基层治理体系完善,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基层治理乃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之基石。宁乡市着力将乡村治理核心移至基层,促使资源向乡村集聚,拓宽并优化村民参与自治的民主渠道,强化乡村自治体系在治理架构中的基础地位,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宁乡市积极践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自2022年起,宁乡市动员3.7万余党员干部及社会精英,深入对接全市29乡镇(街道)、278村(社区)、2 680组(网格)、48万余户,依托“四联五到位”“三亮三比”活动,探索基层治理的开创性工作,举办基层民主协商会1 564次、屋场夜话2 367场。与此同时,为实现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面覆盖,308项政务服务下沉乡镇(街道),159项公共服务延伸至村(社区),宁乡市构建了源头至末梢的完整服务链,分层次、全链条、闭环式解决民生问题,常态走访解决5 499个问题,加强党群干群联系,持续加固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自治的根基[4]。

2.3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润乡稳步推进

宁乡市乡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设施日益完善,乡村文化氛围浓厚,这些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2023年4月,“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专题研讨会在宁乡市召开,来自全国十三省的区县优秀文联单位出席交流活动,探讨基层文联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而如今,乡镇文联已在宁乡市呈现雨后春笋之势,通过召开全市乡镇文联建设推进大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文联建设的通知》,实现了乡镇文联工作面上的全覆盖。在乡镇文联的牵头下,文联志愿服务队、摄影艺术分会、书画艺术分会、文联文艺团和文联工会纷纷成立,吸引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2023年宁乡市开展送戏下乡、阅读推广等活动,公益电影放映3 000场次以上,实现了“周周有戏、月月有赛”。

2.4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绿色家园建设成效显著

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是乡村的底色。宁乡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广绿色生产方式等措施,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绿水青山成为宁乡市最耀眼的标志。2023年以来,宁乡市共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9 144.6万元,专项用于农村环境治理,由宁乡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领导,各乡镇街道协同执行,共同谱写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其中,新建及改造厕所3 123座、乡镇污水管网28.47 km、美丽屋场56个、示范片区3个,全面完成30个村农村环境治理和61个村提质改造;全市范围内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资源回收利用率超过60%;160个村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覆盖率达67.8%,大范围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清除,有力促进了乡村环境由“脏、乱、差”向“净、绿、美”的蜕变,勾勒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和美乡村新蓝图[5]。

2.5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

民生是国家的根本,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关乎农民的基本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改善民生不仅是对人民福祉的保障,更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首先,宁乡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动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3年,宁乡市统筹安排就业帮扶资金1 080万元,设置乡村公益性岗位2 829个,每户实现公益岗位工资3 000元以上。同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 691人。其次,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宁乡市充分利用城区教育资源优势,助力农村薄弱学校提升发展,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化。宁乡市协调推进29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整合,提质改造10所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推动实施9所县域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在推进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方面,宁乡市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和基金管理的统一。2023年,宁乡市改(扩)建乡镇卫生院4家、村卫生室8家,401家村卫生室医保门诊报销实现全覆盖。

3 宁乡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启示

3.1 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力与战斗力

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乡村发展的基石,对于促进乡村经济繁荣、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及保障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6]。宁乡市以战略全局的视角,积极部署并推动美丽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致力于深入挖掘并充分发挥基层民主制度的独特优势,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在乡村治理中,宁乡市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功能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实施“三亮三比”行动(即党员亮身份比奉献、亮立场比担当、亮作风比作为),有效激发了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他们成为推动乡村治理进程的关键力量。这一举措畅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同时,宁乡市积极发挥基层社团组织的力量,构建了多级群团组织网络,包括乡镇群、村社区群、小组群及屋场楼栋群,并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及乡村红白理事会等平台,创新推出社团治理、功德银行积分等自治模式,将分散的治理资源有效整合进一个全面覆盖、功能完善的自治体系中,形成协同效应,提升社区治理效能[7]。以上举措显著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

3.2 以三产融合为引擎,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不仅对于加速形成现代化农村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来源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施的必经之路。宁乡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将产业深度融合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凭借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发展。宁乡市加强组织保障,依据规划引领,建立了稳固的产业支撑架构,并大力推进产业间的交融发展,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深度融合模式。该模式推动了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间的跨界协同。宁乡市花猪产业便是明证,该产业运用工业思维、手段和资源,成功构建了从农场至工厂直至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有效展示了宁乡市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的实践成果。

3.3 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生态宜居的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8]。宁乡市用实际行动保障乡村生态宜居环境。首先,宁乡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宁乡市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改革方案》《宁乡市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政策保障。其次,健全的资金保障机制让工作推动没有后顾之忧,通过“财政投入、镇村自筹、社会支持”的模式,宁乡市村级农村人居环境日常运行经费达90元/(人·天)。最后,在政策引导和资金保障下,积极引导形成社会共治合力。宁乡市委常委联点带头,利用晚间召开“屋场会”“户主会”,全面动员农村“五治”,倾听民意、解决民困、汇聚民力,激发群众主动性,打造“五治”示范点。要求居民、商户及单位共同参与环境整治、绿化与秩序维护。同时,通过“小手牵大手”、志愿者“红袖章”等活动与政策宣讲,营造全民共治农村人居环境的积极氛围。

3.4 以乡土文化为灵魂,传承创新乡村文化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能够提升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宁乡市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了多项全面而有力的措施,旨在有效保护与发扬乡土文化,丰富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首先,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断助力美丽乡村建设。2020年,宁乡市集结了文史专家团队,耗时约9个月,对整个地区的红色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调研与评估,在此基础上精心绘制宁乡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图。同时,通过打造非遗传承基地、举办非遗展演活动等方式,让传统文化得到活态传承和展示,如宁乡麻山锣鼓、黄材山歌、宁乡花鼓戏等。其次,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宁乡市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打造了一批文旅融合示范点。通过提质旅游产品文化、建设文旅综合体等方式,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最后,强化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巩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如建设乡村综合文化服务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为乡村群众提供便捷的文化活动场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