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会昌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与建议
作者: 敖芃卉 李彦辰摘 要: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发展特色农业助力农业现代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赣州市会昌县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在取得建设性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困难和挑战。新征程上,会昌县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值得在实地调研中深入思考和总结。通过实地调研,全面掌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探寻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症下药,给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为全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经验。
关键词:农业产业;困难和挑战;特色产业;解决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3-79-6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23.017
0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概括地讲,“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必然要实现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首先是农业产业的振兴。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扎根实际,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农业为重点的发展新路径。赣州市会昌县于2019年4月顺利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此后的近五年来,会昌县以产业振兴为核心,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基础,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查找会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途径,助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1 会昌县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会昌县特色农业产业在整个赣州地区发展态势较好,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乡镇有洞头乡、筠门岭镇、清溪乡、珠兰乡、西江镇和小密乡等,对这些乡镇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有助于探寻特色农业产业赋能振兴乡村之路。
1.1 洞头乡特色农业
洞头乡主要种植芙蓉李,种植面积约166.75 hm2,每hm2产量为44 978~59 970 kg,每hm2效益约29 985元。洞头乡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适合芙蓉李的生长。目前,芙蓉李主要有鲜果和果干两种销售形式,销售渠道主要有4种:一是游客采摘,鲜果采摘价格可达到6~10元/kg;二是果商批发,批发价大约是4元/kg;三是各大电商平台,农户收益最高的销售方式就是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四是制作芙蓉李果干进行销售,售价可达50元/kg。洞头乡采取农旅深度融合的方式,每年7月中旬举办文旅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采摘芙蓉李,帮助种植户销售芙蓉李。目前,洞头乡正在建立芙蓉李干加工厂,实现芙蓉李干的批量生产。但洞头乡地处深山之中,蜿蜒山路居多,是距离会昌县城最远的一个乡镇,这使得芙蓉李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磕碰,同时路途较长,鲜果保鲜是一个难题。
1.2 筠门岭镇特色农业
筠门岭镇特色农业为大棚种植辣椒和贝贝南瓜。大棚蔬菜由政府管理,分配给农户种植,并安排蔬菜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与环境保护管理,分气候种植不同的蔬菜。春天湿气重,主要种植西瓜、甜瓜,其中西瓜为传统产业,种植历史久,种植效果好;秋天主要种植辣椒、贝贝南瓜,其中8月开始种植辣椒,植株可存活1年。筠门岭镇地区冬季气温较低,种植户普遍表示,在冬季植株不受寒受冻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大棚蔬菜的销售渠道主要有3种:一是个体农户运送蔬菜至市场进行销售;二是政府牵头搭线,为农户提供销路;三是参加农销会参展。目前,农户个体销售效率高于政府提供销路的销售效率。部分蔬菜种植户表示,目前,蔬菜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农户对于市场行情的把握不足,容易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导致大量蔬菜滞销。
1.3 清溪乡特色农业
在乡政府和村干部的引领下,清溪乡大力发展参薯、鹰嘴桃、灵芝等优势产业。清溪乡参薯产业基地建于2011年3月,经过12年的发展,全乡参薯种植规模由2011年的2户增长到2022年的261户,种植规模约100 hm2。2022年,参薯总产量达到210余万kg,总产值突破1 000万元;2023年上半年,全乡参薯种植面积突破93 hm2,群众种植参薯的意愿日益高涨。清溪乡参薯种植基地成功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打响绿色有机品牌,清溪乡政府高标准规划建设参薯有机示范基地,严格按照绿色有机标准种植参薯。目前,清溪乡政府正在积极申报绿色有机品牌,并将在全乡范围内逐步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方法。
1.4 珠兰乡特色农业
珠兰乡目前的优势特色产业为肉牛养殖业。肉牛场肉牛养殖面积约4 hm2,养殖数量约580头,主要业务是育肥幼牛。肉牛养殖场从新疆、辽宁等地的种牛场引进幼牛,养殖6~8个月方可出售,主要销往广东、福建等地,销路较宽,供不应求。肉牛场基本可以实现精准投喂,喂养效率提高,但所需饲料还需从北方运输过来,运输成本高,前期投入大。
1.5 西江镇特色农业
西江镇在贝贝小南瓜、哈密瓜、大米等产品基础上大力发展葡萄、辣椒、茄子、黄瓜等一系列富硒农产品,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实品种类别。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论证,西江镇将千工村的“岚山园”农业基地升级改造为华江富硒蔬菜基地,对17 hm2大棚进行升级,建设了试验、检测、包装、储存、产品展示等功能区,设置了高标准冷库和产品展示大厅。2019年,江西苏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到西江镇莲石村进行考察,对该村富硒土壤等种植条件非常满意,当即确定投资意向,于2020年开始承包该村33余hm2土地,投资1 000万元建设以阳光玫瑰葡萄为主的农业产业基地。基地位于西江镇莲石村双新屋小组,总种植面积30 hm2,建有大棚78个(其中34个目前种植了阳光玫瑰葡萄)。当前盛产的丑八八富硒阳光玫瑰葡萄,集“香、甜、脆”等特点于一身,深受百果园和山姆会员店等大型品牌连锁企业的信赖,该产业基地被选定为优质产品供应商。
1.6 小密乡特色农业
小密乡以整乡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立足原有产业基础,扬优成势,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县农投公司与赣南科学院合作,于2021年10月开始规划建设“独好会昌富硒产业园·小密硒谷”项目。创建高标准富硒示范基地2个,认证富硒产品3个,培育富硒农产品品牌3个,种植生产富硒水稻约133 hm2、富硒脐橙约734 hm2、富硒蔬菜约67 hm2。小密乡大力建设“独好会昌富硒产业园·小密硒谷”项目,以生态富硒为主题、以数字科技为手段、以定制众筹为特色、以质量品牌为支撑,打造独好会昌富硒农产品品牌,带动全乡乃至辐射周边乡镇的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小密乡立足原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富硒产业,按照“一带三区六基地”的规划布局,全力推进“独好会昌富硒产业园·小密硒谷项目”建设。以两条重要通道即11 km产业大道和323国道为发展主轴线,规划发展富硒大米、富硒蔬菜、富硒脐橙(橘柚)、富硒油菜、富硒皇菊等,打造一条硒谷产业带,实现集“山上种果、水田种稻、旱地种菜、大棚采摘”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小密乡以数字赋能特色农业发展。由振兴集团联合京东集团,建设“独好会昌京东农场”数字化富硒水稻、富硒脐橙基地,这是京东集团在国内的第一个数字化脐橙基地、第一个数字化富硒产业基地,全面推行“数字化管理、全程可溯源、双品牌推广、双渠道营销、全链条运营”的新模式,利用京东平台的科技实力,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当地农业附加值。实现大数据驱动的科学种植决策,满足富硒农作物规模化种植情景下“增产降本、节肥减药、品质提升、全程追溯”的要求,树立地方高端富硒农业品牌,打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高标准规模化天然有机硒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富硒农业品牌营销和农民增收致富。
2 会昌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经验
会昌县建立“振兴集团+乡镇子公司+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五级主体经营模式,形成了乡村资产盘活利用经营的基本框架,是乡村振兴模式的重大创新,对全国乡村振兴有重要推广意义。
2.1 盘活乡村闲置资产、整合集体资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利用5年过渡期这一时间窗口,加强脱贫地区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变。
我国乡村资产存在闲置量大、管护运维成本高、利用效率低等问题,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扶贫工作的开展。西江镇扶贫车间采用飞地抱团的形式,统筹西江镇22个村集体3年来的脱贫攻坚项目资金,2018年正式运营,2023年已进驻16家企业,占地面积4 000 m2,务工人数约为1 600人,且大部分为贫困户,该扶贫车间由振兴集团下属子公司进行管理。西江镇扶贫车间收入可观,相关负责任人表示,在2018年合办扶贫车间之前,各村集体资产收入较少,如今,每个村至少可以通过工业园区分到20万的收益。会昌县国有企业通过对项目资产进行全面摸底、分类建立管理台账等途径,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由振兴集团牵头,逐步建立扶贫项目资产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将资金全面整合,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按一定股份比例注入乡镇子公司,按照各村资产估值约定占股比例,更好地管理、赋能并持续发挥这些资产的作用。全县乡村资产全部注入后,振兴集团资产由原来的55.7亿元增长至130亿元。
会昌县通过“振兴集团+乡镇子公司+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五级主体经营模式赋能闲置土地、厂房等资产,创新集体经营方式不仅有利于提升扶贫资源利用效率,避免农村闲置资产浪费,而且有助于通过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有保障,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2 既发挥统筹作用,又能发挥各级活力
会昌县“振兴集团+乡镇子公司+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五级主体经营模式,由县委统一领导,振兴集团统筹规划,村合作社因地制宜发挥各乡镇自主性。会昌县振兴集团作为全县乡村振兴投融资主体、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主体、产业经营主体,集中管理乡村振兴资金,负责全县层级项目引进,推动乡村振兴资金融通顺畅,统筹乡镇子公司、村合作社和农户整体工作。发挥振兴集团的国企专业实力,由会昌县振兴集团和乡镇合作社股份合作成立乡镇子公司,振兴集团占股51%,各乡镇村合作社以村集体资产入股,占股49%。乡镇子公司发挥管理职能,从基层实际情况出发,保障扶贫资金落到实处;村合作社集合种植户力量,从村情民意出发,满足村民农业急盼愁难问题,从精准处助力农业发展。农户能够通过土地、林地、房屋等资源入股合作社获得分红,参与发展产业获得收益,为乡镇子公司、龙头企业提供劳务工作,从而增加收入。以上内容真正实现了集约用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有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事业蓬勃振兴。
2.3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充分挖掘品牌优势
2016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强化品牌保护”。品牌在推广中具有很强的扩张力和影响力。区域公用品牌根植于区域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特色产业产品物质属性和价值属性的叠加可以丰富消费者购物与使用体验,匹配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的中高端消费需求[3]。“会昌独好”区域公共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不仅能够提高会昌地区农产品的品牌辨识度,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还能发挥聚合效应,展现品牌独特性,支撑消费者愿意支付产品溢价。更重要的是,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具有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功能,经过注册或者认证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受到知识产权法保护,品牌效益与产品生产实现有机融合。同时,公用品牌让个体农民有了品牌依托,提高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进行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使传统农业摆脱了高度依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对于整个赣州市会昌县特色农业产业来说,公用品牌的建立从宏观层面拓展了发展空间,龙头企业的带领增强了特色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