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扶贫车间民族手工艺传承模式变迁与产业化路径探索

作者: 史官清 谢艾彤 刘娟

摘 要: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设置扶贫车间,已成为接续产业、稳定就业的常用举措。丹寨县金钟安置社区扶贫车间内设置了包括蜡染技艺在内的民族手工艺传承与产业化项目。基于实地调查,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前后蜡染技艺传承与产业化面临7种变化,包括从家庭分散生产到工厂集中生产,从原料自给到集中采购,从自用为主到他用为主,从人人可为到岗位有限,从质量自我把控转向传承人把控,从分散营销到集中营销,从低价值到高价值。据此提出的6项基本策略包括,树立苗族蜡染的高端品牌形象,结合“蜡染+”模式扩大蜡染产品需求,扩大蜡染车间规模、改善蜡染车间工作环境,打造蜡染宣传教育基地,强化关键环节的政策扶持,以延拓蜡染技艺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蜡染技艺传承;模式变迁;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3-85-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23.018

0 引言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时期为解决“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的窘境,将村民在城市社区中集中安置的一种整村移民举措,是谋求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集中了大量的村民,需要进行生产方式、就业方式、生活技能、思想意识等多方面的转变,在城市社区中构建新的可持续生计。

为衔接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过程,为这种转换提供时间窗口,多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往往设立扶贫车间,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接续。贵州省为少数民族聚居省份,因此,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扶贫车间除进行新工作技能培训外,接续的产业往往选择少数民族手工艺,对手工艺产品进行设计、生产、加工与销售。

丹寨县金钟安置社区选择的接续产业包括蜡染、银饰、竹编等少数民族手工艺。扶贫车间改变了原有的村屯生产模式,带来手工艺传承模式与产业化的一系列模式变迁,亟待寻求创新的传承模式与产业化路径。基于丹寨县金钟安置社区扶贫车间的调查,深入分析蜡染技艺传承及其产业化变迁,明确其发展困境,并据此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1 相关研究概述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需要为居民提供可持续生计,保障其“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在生计帮扶上,发挥组织领导力、制度创新力和示范引领力[1],增加公共设施投入和配套设施投入,培育增收产业[2],在产业帮扶、特色旅游、创造就业等方面提升居民满意度[3]。

扶贫车间是“政治化”的生产空间,具有劳动合同的非正式执行、管理话语的“去规训化”和本地化特征[4],有基层党建引领型、乡村能人带动型、乡村资源依托型、龙头企业依附型、合作共赢型及“互联网+”型等6种典型模式[5]。以扶贫车间为载体,在地方政府、企业、村集体、贫困人口等行为体的努力下,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企业—扶贫车间—贫困人口”的就业扶贫机制[6]。

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扶贫社区往往选择民族手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兼顾扶贫就业、文化传承、文化教育的复合生产模式[7]。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富含民众审美观念和思想感情,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8],但面临后继无人、难以为继的危险[9]。贵州省现阶段苗族蜡染传承的主要载体为合作社、个人家庭作坊和微型企业[10],应将蜡染与艺术设计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拓宽蜡染的应用领域来实现蜡染的活态传承[11]。

2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扶贫车间民族手工艺产业化模式变迁

贵州省丹寨县金钟安置社区是脱贫攻坚期间为易地扶贫搬迁户设立的社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约为92%,大部分为苗族。丹寨金钟安置社区扶贫车间依据当地社区少数民族人口聚集的特征,设置了蜡染、银饰、竹编等民族技艺相关的主导产业。苗族蜡染是丹寨县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体现了丹寨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该车间在蜡染图腾记录、图案设计及综合审美工艺等方面都具有其独特性,设计、生产、就业、营销等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1 从家庭分散生产到工厂集中生产

蜡染是一种在民间流行的印染工艺,包括布料制作、蜡液制作、蓝靛制作、画蜡、浸染、脱蜡、缝合等10余道工序。易地扶贫搬迁之前,蜡染技艺大量分散在民族村寨之中,以少数民族家庭的分布式生产为主。搬迁后,村民住进了安置房或商业用房,虽然住房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集中的居住环境限制了原住民的家庭生产活动,蜡染工艺品在家制作存在一定困难,分散的生产模式必须进行修整。2019年以来,扶贫车间采取“公司+农户”模式进行蜡染手工艺品制作,蜡染手工艺品正式进入工厂集中生产阶段。

2.2 从原料自给到集中采购

传统蜡染中的原料取法自然,布料是少数民族自纺自织的土布,染料是将自种的板蓝根经浸泡、压实、打靛等程序与白酒搅拌后发酵而成的“蓝靛泥”。搬迁后,由于农户远离乡村,原料的自给自足状态受到了冲击,出于经营成本的综合考量,对土布、“蓝靛泥”采用集中生产或集中采购的模式,提升了产业化的程度。

2.3 从自用为主到他用为主

贵州省属于云贵高原地区,地形曲折,乡村村寨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大多数村寨隐没在群山之中。区位条件限制了蜡染手工艺品的商品化程度,大部分产品属于自产自用。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2015年贵州省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大山里的少数民族群众大量外出务工,新工作岗位带来服饰的汉族化,降低了民族服饰的需求。搬迁户进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成为城市人口,其对民族服饰的需求也降低。但民族手工艺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吸引了大量城市消费者,形成了新的消费驱动力,蜡染销售市场逐步开阔。金钟社区的蜡染产品采取“公司+农户”模式进行生产,被龙头企业收购后,主要销往大城市。

2.4 从人人可为到岗位有限

虽然蜡染工艺相对复杂,但在搬迁前,村民们或多或少可以向祖辈或同村邻居学习蜡染工艺,自主选择在自己家或亲朋好友家从事蜡染工作。但搬迁后,在家办公的家庭蜡染作坊模式变成了“订单+扶贫车间+绣娘”的全新生产模式,解决了贫困妇女就业难题,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贫困车间需要建立合理的生产经营体系、成本控制体系和安全生产体系,但搬迁劳动力自身条件与车间的就业条件不匹配、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等原因,导致车间吸纳的就业岗位数有限。丹寨金钟安置社区扶贫车间蜡染项目常规就业人数仅50人,这与数量巨大的搬迁人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5 质量标准由自我把控转向传承人把控

搬迁以前,家庭生产模式及以自用为主的产品用途,使得对蜡染技艺质量没有严格的要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采用工厂生产模式后,生产标准由龙头企业提出,现场制作由技艺传承人把控,大大提升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与质量。丹寨金钟安置社区扶贫车间有4名丹寨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除把控各生产环节的质量标准外,还负责产品设计及花式绘制等复杂技术环节。这种原始传统艺术与适度创新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蜡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产业化。

2.6 从分散营销到集中营销

搬迁之前,村寨内各少数民族家庭都是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蜡染制品以家庭分散营销模式为主,个别村寨形成了手工艺合作社引领的产销模式。易地扶贫搬迁后,扶贫工厂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则会统一安排蜡染工艺品研制、生产、销售等环节,除满足龙头企业的采购要求外,向旅游景区、手工艺品门店集中销售。

目前,该扶贫车间的产品大量出现在丹寨县万达小镇及贵州省内各个旅游景区的特产店中,不仅如此,产品还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车间与国内多个地区有商业往来,还与一家西班牙商户达成合作,打造蜡染手工艺品国内销售与外贸出口新业态。

2.7 从低价值到高价值

易地扶贫搬迁之前,由于没有建立起固定的产销体系,蜡染产品处于价值凹地。采用扶贫车间模式后,为扩大影响力,丹寨金钟安置社区扶贫车间与一些学校、企业开展长期的教学交流合作计划,派遣蜡染技艺传承人开展蜡染手工艺教学授课,开拓了新市场,提升了产品知名度与美誉度。同时,将蜡染做得更精细,推出更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以及相关衍生品和衍生服务,提高了蜡染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3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蜡染技艺产业化创新路径

3.1 树立苗族蜡染的高端品牌形象

树立正面的品牌形象是产业获取高市场价值并以此带动全产业链优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有效促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的传播推广[12]。蜡染产业的优化发展,需要树立高品质的品牌形象与行业标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可以引入专业管理人才,做好市场调查调研,从市场需求出发制定发展战略。搜集整理苗族蜡染相关的传统工艺、传统图案,在征求技艺传承人意见的基础上,明确品牌定位,不断结合蜡染特色打造出差异化的创新产品。

3.2 结合“蜡染+”与“+蜡染”模式扩大蜡染产品需求

“蜡染+”模式是以蜡染技艺为中心,整合周边产业的整合模式,能够扩展蜡染技艺的产业图谱。可整合的产业包括现代农业(棉麻、板蓝根、蜂蜡等)、科技(靛蓝生产技术、纺织技术、印染技术、污染物治理技术)、设备制造(现代化纺车、机器)、现代物流(运输、仓储)、旅游业(乡村旅游、工艺体验、活动节会)、金融(贷款、融资、抵押、质押)、文化教育(基础教育、技艺培训、产学研合作)、互联网(电商、直播、私人定制)等。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可基于当前发展阶段,对相关产业进行整合延伸,扩大市场需求。

“+蜡染”模式则是放弃蜡染技艺的中心地位,通过为其他产业提升价值来实现蜡染技艺的价值。目前,市场上的蜡染产品一般以成品形式销售,因此受众范围有限。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可适当放弃成品出售的模式,适度梳理“部件思维”,发展服装logo、加装摆件、箱包挂件、文具标识、玩具模块、摄影景慕等支持性产业,为相关产业提升价值。

3.3 扩大蜡染车间规模与改善蜡染车间工作环境

3.3.1 适度扩大蜡染作坊的整体规模

丹寨县金钟社区人口逾1.1万人,约92%为少数民族人口,拥有开展蜡染技艺产业化所需要的丰富的人力资源。但目前扶贫车间仅解决约500个就业岗位,蜡染项目仅解决约50个就业岗位,岗位的限制使大量具有优秀技艺的“绣娘”难以上岗,被迫在其他领域就业。在树立高端品牌形象及扩大市场规模的前提下,扶贫车间应延展产业触角,增设更多的就业岗位,继续为转移人口构建可持续生计贡献力量。

3.3.2 改善蜡染车间工作环境

蜡染车间在前期投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存在高污染等环境问题。工作环境对蜡染手工艺来说并不友好,如若改善工作环境,进行“绿色”改造,可打消一部分求职者对长期从事蜡染工作危害身体健康的顾虑。

3.3.3 以现代学徒制促进蜡染技艺传承

传统的手工艺传承多为学徒制,工作职责不清晰,初学者的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在蜡染产业产业化的道路上,可采取现代学徒制,搭建蜡染工作人员“初级手工艺人—中级手工艺人—高级手工艺人”的职业晋升道路,工资待遇随着级别的提升不断提升,从而提高从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蜡染技艺的传承。

3.4 延拓蜡染技艺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13],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在蜡染产业中,需采购的原材料包括麻布(种植、制布)、染料(蓝靛种植)和蜂蜡(养殖)等,相关产业可在乡村地区发展,形成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激活相关农业生产要素,节约蜡染成本。蜡染作为社区特色产业,可作为旅游中的文化项目来吸引游客。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信息化技术,积极参与各类“助农专场”营销活动,在各大线上平台进行宣传、销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