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互联网 + 乡村旅游”人才支撑问题研究
作者: 林晶瑾0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互联网+乡村旅游”具有内在逻辑,全面推进“互联网 + 乡村旅游”,可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辽宁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要紧跟“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数字文旅的迭代创新,在提升传统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鼓励发展“互联网 + 民宿”,开发共享农庄、共享民俗、乡村旅居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2023年2月,辽宁省提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一2025)》,旨在成功完成新的“辽沈之战”,并执行3个阶段的十大主要项目[2]。其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新业态"等目标都强调要在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基于“互联网 + ;角度深人思考人才支持的问题,从而助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1辽宁省“互联网 +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基础
1.1辽宁省“互联网 +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十四五"以来,辽宁省乡村旅游产业获得迅猛发展,取得喜人成果,旅游发展情况已完全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2023年全省游客接待量为5.09亿人次,同比增长 142.9% ;旅游收人5022.6亿元,同比增长 。此外,乡村旅游发展还吸纳了大量农民就业。在辽宁全省1169个乡镇中,有280个乡镇拥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并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且已形成1311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行政村。辽宁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接近10000家,包括7481家农家乐、300多处农耕观光和农事体验区,以及200多处休闲农庄和乡村综合体。目前,辽宁全省的乡村民宿总数超过了600家,并且出现了30多位国家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还有14个乡村振兴项目得到了省政府的支持。辽宁省乡村旅游产品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核心、重点和一般。核心产品涵盖乡村生活体验、山水度假,重点产品涵盖风景观光、红色文化、康体养生、节事活动,而一般产品则涵盖乡村会议、购物、美食、专题等。这些产品在辽宁省乡村旅游市场中占有较大的份额。
1.2辽宁省“互联网 + 乡村旅游"硬件基础
近年来,辽宁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开拓农业电商,广泛开放农业信息服务,为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广播电视已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村村通”和“户户通”的更新改造也在积极推动中,县、乡、村的邮政快递网络体系也已基本形成。2024年,辽宁省行政村已实现5G网络全覆盖,新建设4405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基本实现1.1万个行政村全覆盖。此外,辽宁省加快信息服务覆盖,农业政务、村务和财务的数字化实现 50% 。
2辽宁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中国统计年鉴》2023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辽宁省城市和农村劳动力的总数达到了2091万人,城镇就业人员1431万人,乡村就业人员660万人。2017—2023年,辽宁省乡村就业人员从1213.4万人下降至660万人。乡村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乡村就业人数整体下降表明,乡村旅游人才支撑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2022—2023年,对辽宁省打造乡村旅游名优产品所在的重点村镇、乡村度假区和特色民宿群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共收集了665份有效样本。调研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民宿经营者、农家乐业主、餐饮服务人员、农事体验项目从业人员等。调查重点涵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工作职责等。经过深人的研究和分析,辽宁省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基本状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1辽宁省乡村地区旅游从业人员中女性占主导地位,而且年龄较大
实地调查发现,辽宁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男性与女性的比例近4:6,女性从业人员数量远超过男性,且从业人员年龄分布在40\~50岁,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青年人数较少,基于发展“互联网 + 乡村旅游”的需求,建议更多地引导年轻人加入乡村旅游。
2.2乡村旅游从业者大多来自当地农村,文化素养 偏低
调查还发现,本地户籍与非本地户籍的从业人员比例近8:2,表明辽宁省乡村旅游仍以本地劳动力为主,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相对有限。接近 70% 的旅游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拥有专科及以上正规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员只占 10% 。这反映出当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2.3乡村旅游行业的职位主要集中在餐饮和住宿方面
根据调研结果可知,餐饮、住宿服务从业人数约占整个调研对象的 40% 。当前,辽宁省乡村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涌现出“农家乐”“农耕观光和农事体验区”“休闲农庄”“乡村综合体"等多种形式,其以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为主。因此,大量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从事这两项工作。
3“互联网 +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人才支撑的不足之处
3.1“互联网 + 乡村旅游"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近年来,受网络科技的影响,无论是农业还是其他领域都在经历巨大的变化。乡村旅游所需人员不仅要掌握旅游行业的知识,还应熟悉互联网、大数据处理、智能AI及农产品特性等,这就要求培养更多具有多元化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随着中国城市的持续进步,农村年轻人的就业选择逐渐转向城市,农村的人口优势正逐渐消退。同时,从外部引进的专业人员相对较少,短时间内农村人力资源供求矛盾尤为明显。大学难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乡村实习职位或工作体验,使得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受到限制;相比于城市,农村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些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可能会感到不适,甚至产生辞职的念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09.pd原版全文
3.2 人才供应不足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2》中的数据,到2022年底,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43.8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例接近 40% ,这表明电商模式已成为最关键且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之一。对于乡村旅游业来说,虽然其电子商务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4,但是其成长速度非常快,许多农村地区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的线上销售已经在多个平台展开,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急需大量的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和软件硬件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来推动这一进程。
3.3人才继续教育机制不健全
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和更好的社会福利,而乡村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和就业机会有限,农民工的返乡意愿不强[5]。另外,在乡村劳动力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短期用工现象,导致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于乡村旅游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了解滞后。新职员加入公司后,需要按照职位需求接受系统的预备训练。然而,许多农村旅游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小,通常以小作坊的形式存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不够完善。因此,他们对职务的分配可能与新职员的专业知识并不匹配,而一旦实习期或试用期结束之后,不能充分发挥新职员的潜能,进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受到资金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影响,大多数农村旅游公司很难提供足够的学习和进修机会,长远看来对人才的发展不利。因为缺乏有效的后续教育体系,人才的整体能力得不到持续提高。
4“互联网 + 乡村旅游”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及实践路径
将乡村旅游和互联网相融合,可以改变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开发出更多的商机,激发农民投身乡村旅游的热情,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建立一个全面的乡村数字旅游营销体系,可以增强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在互联网合作方面,与新浪、腾讯、百度等知名互联网公司建立联系,以便更好地运用现代媒介和自媒体来提升辽宁省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在互联网应用方面,为更好地展示和宣传辽宁省乡村旅游,可建立官方网站或开发乡村旅游APP,以增加宣传效果,同时也为游客带来更多的实用性体验。在互联网展示方面,与虚拟旅游企业合作,建立在线博物馆,让游客可以通过虚拟三维软件来欣赏传统文化和技艺,从而增强他们的体验感。在互联网推广方面,打造乡村网络红人,通过直播促旅、直播助农。通过抖音、快手等媒介,与游客建立深厚的感情,为当地乡村旅游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为此,“互联网 + 乡村旅游”应培养和引进能够熟练运用社交媒体、直播技术的数字化营销人才和新媒体运营直播人才,具备网站开发、APP设计及维护能力的技术运营人才,能够通过VR、在线博物馆形式展现乡村传统文化与技艺的文化传播与创意人才,既懂互联网技术又熟悉乡村旅游运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4.1围绕乡村旅游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的人才培养需要匹配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确保人力的供应与需求达到一致。从需求角度出发,应该按照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战略来设定人力需求策略。为了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如乡村旅游公司等,必须明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方向,制订具有可行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持续提高员工水平。高校是乡村旅游人才的主要培育基地,乡村地区应积极与高校紧密联系和协作,把具体的岗位需求信息传达给高校,以便高校能快速地调整专业、招生数量、教学目标等。高校也应依照乡村旅游行业人员需求预测,推行跨学科建构,更灵活地应对网络化时代的乡村旅游业务需求变化,针对乡村经济复兴、乡村旅游公司的招聘需求,开发有特点的专业课程,塑造多元化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行业进步。
4.2完善人才保障体系,助力人才汇聚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发展支持体系能有力地激励优秀的个人投身乡村旅游发展。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网络,拓宽乡村旅游就业的信息交流渠道,如组织现场或在线招聘等,以促进人与乡村旅游公司之间的互动联系。此外,也应创建针对乡村旅游的创新型创业试验场,给那些有意愿到乡村开展事业的人员提供机会。实施人力资本保护措施,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制定实际有效的引才策略,以此来吸引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专家学者进入农村。设定专门的人力资源培训项目,有利于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尽早锁定人才,对许多乡村旅游公司来说,这种定向的教育模式能够高效地缓解人员短缺的情况。为了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一个完善的、能够吸纳优秀人才的社会环境,从而使乡村经济持续繁荣发展。
4.3优化当地人才培育、培训辅助机制
在乡村,当地人才与乡土社会紧密相连,他们凭借深厚的人脉网络、强烈的情感认同及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发展愿景的了解,成为乡村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优化当地人才培育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引入乡村旅游行业理念,对乡村当地劳动力开展系统性培训,充分挖掘乡村潜在的人才,全面激发乡村人力资源活力,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针对乡村旅游企业的员工,岗位培训必不可少。通过全面的岗前培训,新员工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熟悉业务流程,并且更加迅速地融入公司,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对于公司来说,员工技能提升至关重要,这也意味着要制订定期的人才培训计划。由于网络世界中信息更迭迅速且新颖的商业策略不断涌现,定期的培训能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接触到最前沿的电子商务营销技巧及管理方法,从而强化乡村旅游企业的整体实力。此外,应利用职位评估来挑选合适的人员,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乡村旅游业管理者需要在平时的工作评价中深人了解员工的专业能力和优势,并据此对工作职责进行调整,实现最佳的人岗匹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何顺林.“互联网 + ”背景下乡村全域旅游推动精准脱贫研究[J].农业经济,2021(11):115-116.
[2]冯庆洋.社论:全面实施三年行动坚决打好打贏新时代“辽沈战役”[N].辽宁日报,2023-02-23(1).
[3]夯基蓄力行稳致远:我省推动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工作综述[N].辽宁日报,2024-05-24(1).
[4]伍音子.以精准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为导向的学院新商科人才培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20):261-263.
[5]唐人杰.吉林省A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0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