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MP分析的无锡市阳山镇桃源村研学旅游产品开发探析
作者: 杨婕 张一 吴培培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显著提升了农民收人水平。研学旅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乡村为研学旅行提供了高质量的重要空间。“研学 + 乡村"模式可以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创新乡村业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和有效载体。基于RMP分析模式,对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的研学旅游资源、市场需求、旅游产品等3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农文旅双融合为发展路径,探索桃源村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1无锡市阳山镇桃源村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桃源村位于“中国水蜜桃之乡”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的核心区域,是著名的“阳山水蜜桃”核心种植区之一。全村总面积 ,有
桃林,下辖9个自然村。该村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占比相对较小。第一产业以种植水蜜桃为主,是“阳山水蜜桃”核心种植区之一,农业产业优势明显;第二产业以机械器材加工、电子设备制造为主,与农业产业融合度较低;第三产业则围绕桃产业,发展特色生态农庄。目前,桃源村以农村改革为基础,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底色,以水蜜桃多元融合的“1+X"模式为路径,探索一条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融合发展道路,致力于将桃源村打造为乡村旅游新地标。桃源村以“农村 + ”为路径,以“一村一品"为方法,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从单一的“卖桃赚钱”向综合的“以桃兴业"转变,拓展农业新功能,发展新业态,形成以水蜜桃产业为依托、民宿品牌为主,涵盖乡村旅游、体验农业等内容的产业链。此外,该村通过延伸桃产品、打造桃农旅、举办桃文化活动和蜜桃音乐节,打造“旅游 + 音乐”品牌,让游客感受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培育夜间旅游业态,助推夜间经济发展。桃源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11项国家层面的荣誉,以及“江苏最美乡村""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20项省级荣誉,实现了从“经济薄弱村"到“幸福桃花源”的华丽蜕变。
2基于RMP分析的阳山镇桃源村研学旅游分析
RMP分析是由吴必虎于1999年提出的区域旅游开发理论框架[2],该理论以旅游产品(P)为核心,进而对资源(R)和市场(M)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将RMP分析模式用于桃源村的研学旅游开发,分析桃源村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发展基本情况、乡村文化保护传承情况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等,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提出研学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思路,助力桃源村乡村旅游发展。
2.1 资源(R)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对相关资料的分析,以《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为标准,对阳山镇桃源村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见表1。阳山镇桃源村的R要素主要分为生态环境资源、餐饮住宿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资源4个方面。
2.1.1 生态环境资源
桃源村地处阳山镇的核心区域,西靠大阳山,北依狮子山,坐拥优越的地理位置,是阳山镇省级旅游度假区最具生态风光、人文底蕴、休闲魅力的村落之_[3]。桃源村共有 桃树地,村内无矿山开采,无污染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村内增设垃圾收集点,实行分类收集、日产日清,并对桃枝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有效处理。桃源村引进农村特有的树木和花卉品种,完善绿化建设,全村种植3000株爬藤月季,由村民认养管理。开展“最美庭院"活动,通过评比,引导村民从点滴做起,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多轮规划设计和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将自然环境与村庄建设有机融合,形成了“田、水、花、果、林"于一体的生态资源体系。
2.1.2 餐饮住宿资源
桃源村村内有农家乐、民宿、庄园、茶室等餐饮住宿资源。桃源村山南头引入艺术文化元素,建设了乡村驿站、众象艺术馆、蜜桃酒店、蜜桃雅集、音乐餐厅等新兴文旅项目。2023年,根据惠山区农业农村局统计,作为闲置农房改造试点村,桃源村通过盘活资源,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 10% 以上,村集体综合年收人增加30万元以上。此外,桃源村拥有桃花岛·花间堂、隐居桃源、鸣珂里、小筑牧野、漫野、花无尘等一批特色精品民宿,日接待游客就餐能力在1000人以上,日接待游客住宿能力在500人次以上。2023年,桃源村全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
2.1.3 休闲项目资源
桃源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既是阳山水蜜桃种植的发源地,又是锡西地区红色文化的源头。其文化资源丰富,涵盖桃文化、农耕文化、周氏姓氏文化、莲文化、红色文化等方面。桃源村桃文化底蕴深厚,且蜜桃种植规模化。村内桃花源专业合作联社水蜜桃采园占地面积 ,王地肥沃,种植了早、中、晚品种,主要有霞晖、雨花露、白凤、朝晖、湖景蜜露、阳山蜜露、白花等品种,是集科普、采摘、游乐、观赏、认知于一体的桃文化体验园。桃源村前寺舍自然村76户村民皆姓周,为理学家周敦颐的后代,村内设有周氏文化广场,家谱中的祖训祖规、故事传说均被刻印上墙,并建造周氏名贤馆,布置周氏迁徙图。姓氏文化与莲文化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为传承莲文化,村内水系贯通,皆种植莲花,墙绘皆设计莲花、廉政小故事及与莲相关的古诗文。桃源村还建有爱莲亭、爱莲泉、勤廉池、子英桥、爱莲桥、爱莲池、爱莲堂、观莲台等,使莲文化浸润自然村的每个角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17.pd原版全文
2.1.4基础设施资源
桃源村位于无锡市西北部,东距上海市 128km 西距南京市 177km ,地处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中心地区。沪宁高速、锡澄高速、锡宜高速公路在区域内交会,312国道、342省道、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沪宁铁路、新长铁路、无锡轨道交通1号线、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距苏南硕放机场 15km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捷。桃源村内部道路均已完成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主要道路包括桃源东路、桃源南路、桃源中路、人民路、阳山大道。其中,桃源东路、桃源南路、桃源中路为锡西风光带彩虹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套乡村旅游服务,近年来,桃源村先后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乡村大舞台、乡村驿站等游憩设施。为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桃源村内设有医务室,配备3名全科医生及户外运动常用药品和医疗器械,包括常用的急救药品、担架等;在项目 10km 范围内,设有一所设备完善的医院,并与附近的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应急合作关系,签订应急合作协议。桃源村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设立了标志牌,累计在各景点建设旅游公厕3座,停车位200余个,并在干上沿、下沿、前寺舍等自然村树立样板,逐步向其他自然村推广。目前,桃源村340户村民已通上天然气,前寺舍、山南头自然村的雨污水、强弱电均已实现入地改造。在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根据村庄发展水平,桃源村充分尊重农村传统和习惯,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的原生性,杜绝乱搭乱建行为,充分展现田园风光,全面实施了农村控源截污工程。其中,前寺舍自然村成功创建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2.2 市场(M)分析
桃源村依托“中国水蜜桃之乡”这一核心资源,结合火山地质、现代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构建了多主题融合的研学旅游体系,形成了“自然探索 + 农业科技 + 文化传承 + 乡村振兴"的全域研学网络。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3年数据显示,桃源村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30万人次,研学活动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20万元。阳山镇距无锡市区约30min 车程,上海市、杭州市等长三角城市自驾或高铁 2h 可达,成为周末短途度假的热门选择。亲子家庭游客是桃源村的主要客群。同时,桃源村每年定期举办非遗民俗乡村市集、特色美食文化活动,如糕团、麦饼、腊八粥、咸饭、馄饨、米酒等具有地方特色小吃,既根植本土又融入现代文创元素,构成令人向往的乡野新风貌。草木染、桃木雕等非遗体验活动吸引了文艺青年与创客群体。阳山是华东地区唯一的锥形古火山群,形成于1.4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火山岩相特征丰富,包含爆发相、火山灰流相等地质遗迹,为地热资源提供了天然热源,桃源村依托温泉资源,吸引了中老年游客和康养度假人群。
2.3产品(P)分析
对阳山镇桃源村的资源进行梳理,对当前阳山镇桃源村研学旅游产品进行分类(见表2),主要分为自然与科学探索、历史与文化遗产、艺术与人文、科技与创新等4类,且分别对应不同的研学产品,体现了桃源村以生态农业、休闲体验等为主的特色。
3阳山镇桃源村研学旅游存在的问题
尽管桃源村研学旅游资源丰富,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体现为研学旅游项目缺乏多样性与连贯性、研学旅游人才匮乏、研学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3.1研学旅游项目缺乏多样性与连贯性
尽管桃源村拥有丰富的研学旅游资源,但是与不同类型游客的多层次旅游需求依旧存在一定差距,开展研学旅游的场所有待提升。此外,年轻人青睐的"夜经济"资源也比较匮乏[4]。同时,现有研学旅游项目未能与村内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尚未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
3.2研学旅游人才匮乏
研学旅游的发展与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缺乏研学旅游经营理念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专业研学项目人员短缺,如研学旅行指导师。此外,桃源村目前的研学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延伸文旅产业链、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以增加收入等方面缺乏有效策略和经验[5]。
3.3研学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桃源村开展研学旅游的停车场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由于桃源村乡村旅游的季节性特点,景区停车场在旺季负荷超载;而在秋冬等淡季,设施闲置时间较长。此外,研学旅游建设所需要的配套受土地规划的限制无法配齐,设施尚未完全到位,影响研学旅游发展[6]
4无锡市阳山镇桃源村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为更有效开发桃源村研学旅游产品,应积极打造美丽农居、延伸文旅业态融合链条、打造文旅融合研学新路线、组建研学旅游专业运营团队。
4.1积极打造美丽农居
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以“农村 + ”为发展路径,以“一村一品”为实施方法,分别采用规划性“搬迁”选择性“整治”针对性“包装”来提升村庄环境面貌。打造以前寺舍自然村为代表的“村庄改建模式”以山南头自然村为代表的“市场为主、村民参与"模式等多种乡村建设模式。从打造最美河道、选取最美赏花点起步,融入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以度假区为核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优质景观风貌,为开展研学旅游奠定坚实基础[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17.pd原版全文